APP下载

唐宋时期五台山史志的编撰特征

2016-02-03WangTao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五台山史志

文/王 涛 Wang Tao



唐宋时期五台山史志的编撰特征

文/王 涛 Wang Tao

摘要:唐宋时期,五台山史志的编撰成果显著,有《略传》、《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这些志书在编撰过程中呈现出若干特征,如资料来源于作者的实地调查;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在内容上,呈现出史学性与文学性并存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唐宋时期佛教的盛行以及五台山所处的独特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唐宋;五台山;史志

唐代五台山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宋代五台山更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1]。在此背景下,唐宋时期五台山史志的编撰成果丰盛,有《略传》、《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这些志书在资料来源、记述内容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志书的资料来源于作者的实地调查

五台山志书最早的本子是会赜所撰《略传》。此书早已散佚,所幸《古清凉传》有简要记载:“赜等既承国命,目睹佳祥,……清凉圣迹,益听京畿,文殊宝化,昭扬道路。……赜又以此山图为小帐、述略传一卷,广行三辅。”[2](p35)会赜在游历五台山后,将他目睹的事迹成书一卷,并绘制简图。这一简图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五台山图》。[3]后虽有人不断转摹五台山图,但都以此图为蓝本。因此,“小帐”是作者亲临五台山后以图画的方式对五台山进行的描述,为后人保存了珍贵资料。

与“小帐”一同完成的还有《略传》一卷,《略传》在内容上很可能与“小帐”相表里,二者并行流传,影响甚远。该书之所以出现盛行的局面,与其作者对五台山的多次实地调查密不可分。据《佛祖统纪》载:“龙朔二年敕会昌沙门会赜诣五台山礼文殊真容”。[4](p2035)又《续高僧传》载:“龙朔中,令会昌寺僧会赜,两度将功德物往彼修补塔尊仪,与五台县官同往,备见圣迹。”[4](p2060)《古清凉传》的记载更为详细,唐龙朔年(661—663)中,频敕西京会昌寺沙门会赜共内侍掌扇张行弘等,往清凉山检行圣迹。会赜一行上五台山,他们不但参拜“圣迹”,还修大孚寺东堂文殊故像等等,就连“存亡名德”的事迹,也一一调查顶礼。[2](p35)据此可知,会赜在五台山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为他做“小帐”与《略传》奠定了重要基础。

《古清凉传》为唐高宗时修成的另一部志书。从书中的记述内容,完全可以看出作者的修撰更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在其亲历五台山的过程中被激发而形成的。《古清凉传》作者慧详上五台山的时间是乾封二年(667),其时,佛教虽然盛况空前,但五台山部分地方的境况是“人兽之不可窥陟者,亦往往而在焉。”[2](p10)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固然与五台山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但恐怕 “遭周武灭法,释典凌迟。芳徽盛轨,湮沦殆尽。”[2](p14)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来说,这样的情景注定会大大激发他褒扬五台山的热情, 他说:“直登中台之首,于是俯瞰万物,傍眺千里,足蹈风雷之上,志凝霄汉之中……然承近古已来,游此山者多矣,至于群录,鲜见伦通。良以时无好事,故使芳尘委绝。不生远大,后生何仰焉?”[2](p30)说的很清楚,为不“使芳尘委绝”,所以他要写这部志书。

其次,作者在五台山期间的所见所闻成为他撰写《古清凉传》的第一手材料。慧祥在五台山的时间从乾封二年(667)到总章二年(669),他本是陪同梵僧迦蜜多罗去朝拜五台山的,期间,他走遍了五台山所有寺院、佛塔和灵迹。多罗离开五台山后,慧祥到定州恒阳县黄山造了玉石舍利函三枚,总章二年分别隆重安放在“中台塔内”和“北台铁浮图内”,之后他才离开了五台山,“余在彼二年,方还京邑。”[2](p35-37)据此可知,《古清凉传》所写都是作者实地调查的结果。

再次,从该书的记述内容也反映出资料来源于作者实地调查。《古清凉传》的内容分别为立名标化、封域里数、古今胜迹、游礼感通和支流杂述,其中,前三部分是对五台山地理环境的说明,如非亲临该地,不会对其中台顶的位置、气候、植被等描述的如此详尽、准确。后两部分主要是对五台山文殊信仰源流与历史的记叙,同时说明文殊的化现事迹与弘化的功德利益。这部分内容的宗教色彩较为浓厚,但大部分内容为作者在游山过程中耳闻所得。因此,慧祥亲历五台山进行的实地调查是该书主要的资料来源。

北宋五台山志书分别为《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广清凉传》的作者及成书经过大致是,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时为“朝奉郎尚书织局员外郎、守太原府大通监、兼兵马都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前勾当五台山寺司公事”的郄济川多次因公事前往五台山,在此过程中,“时会传闻,遍穷异迹”,[5](p1-2)但由于他年事已高,不能再独立成书,于是他寻访到五台山真容院妙济大师、华严寺坛长延一撰修新志,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志仅过三月便修成。嘉祐五年(1060)募工开版,印施四方。[5](p2)郄济川本人的职位为“勾当五台山寺司公事”,他多次亲历五台山,而延一大师本为常驻五台山高僧,对五台山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奇闻异事更是耳熟能详。因此,《广清凉传》的资料来源无疑更是作者亲身经历所得。在记述内容方面,《广清凉传》也体现出资料来源的实地性特征。

《续清凉传》与其说是一部宋徽宗朝宰相张商英撰修的志书,不如说是一部张商英等人所撰的游台见闻录。原因如下:张商英曾四次登上五台山,所谓“四入台山礼吉祥,五云深处看荧煌。”[6](p113)从《续清凉传》的记述内容可知,张商英上五台山的时间和经过基本如下:元祐二年(1087),张商英第一次入台,因为“天寒,恐冰雪封途,一宿遂出山”;第二次是元祐三年夏,五台山风景甚美,故所留时间较长;元祐四年,张商英“以并亢旱,诣山祈求雨泽”,再次赴五台山;最后一次上台未见记载。前三次上台的时间从元祐二年十月到元祐四年六月。而《续清凉传》的初步撰写时间是在元祐三年六月至八月间,这说明《续清凉传》的初稿是张商英游台期间,将他在台山上的所见所闻著录而成书的。[6](p29)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五台山志书是作者通过大量获取第一手资料编纂而成的,其中的内容尽管有部分为宣扬文殊圣迹,带有些许宗教色彩,但因材料为直接获得,故而志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较强,在地理沿革、寺庙建筑、高僧事迹等方面极具史学价值。

二、志书的编撰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

唐宋时期五台山志书尽管未明确将其界定为官修,但编撰过程都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则是无疑的。前述《略传》作者会赜曾多次亲临五台山,无一不是“奉敕”而去。《古清凉传》作者慧祥虽是陪同伽蜜多罗上山,但伽蜜多罗之行为“特蒙恩许”。《广清凉传》与《续清凉传》作者都是朝廷官员。二人游历五台山多因公事,这说明朝廷对于撰修五台山志书是持肯定态度的,之中的原因与这一时期统治者对五台山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唐宋时期统治者大都重视五台山的地位与作用。唐历代帝王都对五台山或免税或赏赐钱物。如唐太宗曾两次下诏让五台山度僧建寺,以修圣德。[7](p67—68)唐高宗显庆元年(656)敕:“五台等圣道场地僧寺,不得税敛。”[7](p68)唐文宗时,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物,细绢五百领,绵五百屯,袈裟一千端,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分施给五台山的十二大寺,并在十二寺设斋供养。[8](p296)可见唐代诸帝对五台山的重视程度。到宋代,统治者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还是尽可能予以支持,宋太宗时下诏:“五台禅林大谷,禅侣幽栖,尽蠲赋税。”[7](p69)宋真宗则是赐一万贯并敕使修建菩萨院,建两层大阁,赐额“奉真之阁。”[5](p63)宋神宗时朝廷缮葺五台山寺院等。[9](p9612)

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和扶持,为僧俗信众收集、整理五台山资料,编撰、刻印志书提供了极大的支撑,这也是唐宋时期出现多部五台山志书的重要原因。

三、志书的内容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特征

唐宋时期的五台山志书,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史学性与文学性并存于其中。《古清凉传》卷上“立名标化”、“封域里数”、“古今胜迹”三章,《广清凉传》卷上《清凉山得名所因》、《五台四埵古圣行迹》、《五台山境界寺名圣迹》、《释五台诸寺方所》四部分内容,《续清凉传》中的《兴建沿革品》、《洞宇封域品》都为叙述清凉山山名由来、地理位置、寺院建造及佛事盛衰等,这部分内容所记详实,史学性特征突出;三传中的其余内容均为记述文殊菩萨与僧徒信士之间的感通事迹,这类故事的文学性特征较为浓厚。

在具体内容的描述上,《清凉三传》的史学性记述内容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关五台山地理沿革、寺庙建筑以及人物事迹资料,可谓弥足珍贵。

《清凉三传》中的文学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部分描述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大多为僧俗信徒在感知文殊菩萨时呈现出的奇妙幻境。如《古清凉传》卷四写沙门明师寻求圣迹到东台东花林山时,“……忽见茂林清泉,名花异果,廊庞交映,楼台间出,鲜花照烂。”[2](p31)很显然,这里的描写是为文殊菩萨与信众的感应奠定环境基础,添加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其中不乏夸张成分。类似的记述在《清凉三传》中还有很多,这部分内容作为资料运用时,应做到去伪存真,仔细甄别。

志书内容中体现出的文学性特征,是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的集中反映,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时代文化精神,更是五台山志书特色之所在。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唐宋时期五台山景观资源与游历现象”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344)

(责任编辑:仝建平)

参考文献:

[1]李裕民.北宋王朝与五台山佛教[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2](唐)慧祥撰,陈扬炯等校注.古清凉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赵声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3,(4).

[4]大正藏(第49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5](宋)延一撰,陈扬炯等校注.广清凉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6](宋)张商英撰,陈扬炯等校注.续清凉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7](明)镇澄撰,沈慧云点校.清凉山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8][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008-03

作者简介:

王 涛(1973—),女,山西五寨人,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

The Compiling Features of Mountain Wutai Chronicl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猜你喜欢

五台山史志
五台山
红嘴蓝鹊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晓望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