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泰州建置沿革简考

2016-02-01孙文政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2期
关键词:都统金史节度使

孙文政

金泰州建置沿革简考

孙文政

金泰州是沿用辽泰州而置的,金初为泰州都统司,海陵王时期改制为北京路所辖的泰州节度使司,并在泰州治所设德昌军节度使,隶于上京。东北路招讨司侨置泰州后,泰州节度使司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罢置,承安三年(1198)移置于长春县,遂有新旧泰州之分。

金泰州建置沿革

金泰州是沿用辽泰州而置的,金初为泰州都统司;海陵王时期改制为北京路所辖的泰州节度使司,并在泰州治所设德昌军节度使,隶于上京;东北路招讨司侨置泰州后,泰州节度使司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罢置;承安三年(1198)移置于长春县,遂有新旧泰州之分。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金泰州的地望上,很少对其建置沿革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梳理金泰州建制沿革情况,以便对金泰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妥之处,诚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金初泰州路的设置

金代地方行政建置,是在金初内地奴隶制基础之上,不断占领辽宋地区,根据辽宋地区的不同特点而设立的。《金史·兵志》记载:“太祖开创,因时制宜”,①金朝最早在原辽朝地区设立的机构为“始置咸州军帅司,以经略辽地,”②这应该是金朝设置最早的有别于此前的地面路。自此以后金朝开始在原辽地设立军政合一机构,先后设置了咸州、南路、黄龙府等路。泰州路的设置应该也是在金占领泰州之后。金朝于天辅元年正月,即派斜也、宗雄和宗干攻打泰州,从《金史·太祖纪》“天辅二年七月丙申(1118年8月4日),辽户二百来归,处之泰州”③的记载来看,至少此时泰州已有设置。从“五年二月,遣昱及宗雄分诸路猛安谋克之民万户屯泰州。以婆卢火统之”④的记载看,当时设置的当为军帅或万户之类职务,以镇守泰州。

攻打泰州的主将之一宗雄,应该从天辅元年到天辅五年,一直任职泰州,只不过是由于宗雄经常随阿骨打参加征辽战争,没有把自己的世袭谋克迁到泰州。《金史·兵志》记载:“天辅五年袭辽主,始有内外诸军都统之名。时以溪路未平,又置溪路都统司,后改为六部路都统司……与上京及泰州凡六处置,每司统五六万人”。⑤这则史料说明,天辅五年泰州已设置了泰州都统司。具体设置的时间当在“天辅五年二月……屯泰州,以婆卢火统之”以后,泰州被设置为军政合一的都统路类型军政机构。

二、太宗、熙宗时期的泰州路

《金史·太宗纪》载:“天会二年闰三月己丑(1124年4月27日),乌虎里、迪烈底两部来降”。⑥天会三年“二月丁卯(1125年3月31日),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⑦金朝为了安置乌古迪烈降人,在泰州北境设置乌古迪烈统军司,以统治乌古迪烈部。在泰州北境设立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受泰州都统婆卢火节制,是泰州路辖下的相当于府州级别的军政建制。

熙宗时期,泰州路设置了医院。《金史·百官志》载:“东京、北京、上京……蒲与、胡里改、隆州、泰州、盖州并同此。皆置医院,医政一人,医工八人”⑧。这则史料把泰州与东京、北京、上京并列在一起,说明泰州路与北京路行政级别一样,都是一级路的行政建置。泰州在辽朝时期,归上京临潢府管辖,《金史·地理志》载:“临潢府,辽为上京,国初因之。天眷元年(1138)改为北京路。天德二年(1150)改北京路为临潢府路”。⑨鉴于天德二年后,泰州路由都统司降为节度使司,泰州的行政级别要比北京路低。上文泰州路与北京路并列在一起,可以看出金朝在泰州路设置医院的时间当在天眷元年以后,不会晚于海陵天德二年,此时泰州路没有降为节度使级别的行政区划,但从设置医院来看,此时泰州路的行政地位,已经没有金初婆卢火任泰州都统时期高了。从《金史·婆卢火传》载“子剖叔,天眷二年(1139),为泰州副都统”⑩,可以看出,泰州的行政级别此时已降为副都统。

三、海陵王降泰州路都统司为泰州节度使司

海陵王夺取政权以后,为了加快女真人的封建化进程,仿照辽、宋封建行政区划制度,在全国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海陵王为了削弱泰州都统的权力,先将泰州都统司管辖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升为招讨司,之后又将泰州都统司降为泰州节度使司,军政长官由原来称都统改称节度使,泰州都统司降为节度使司之后,又在泰州设置德昌军隶于上京路管辖。

海陵王这次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首先调整金源内地和原辽朝地区的行政区划,《金史·兵志》载:“至海陵庶人天德二年,省并中京、东京、临潢、咸平、泰州等路节镇及猛安谋克,削上中下之名,但称为猛安谋克”。⑪天德二年这次的行政区划调整,为的是下一步在这一地区进行体制改革做准备,此时泰州都统的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之后不久,海陵王为了进一步削弱女真贵族的权力,又改乌古迪烈路统军司为招讨司,乌古迪烈统军司改称乌古迪烈招讨司后,其行政长官级别由从四品提高到正三品。

海陵王改乌古迪烈统军司为招讨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泰州都统的权力,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剥夺泰州都统婆卢火家族的特权。之后,海陵王对金源内地万户类型的路和金初在占领辽地设置的都统类型的路,实行大胆改制,降万户和都统为节度使,特别是金源内地设置的万户类型路,改制为节度使后取消了世袭制,节度使由朝廷随时任命调动。海陵王为了推进封建化改革进程,必须从根本上剥夺泰州都统带有世袭性的特权,将泰州都统司改为泰州节度使司,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婆卢火家族在泰州的势力。

关于泰州都统司改制为泰州节度使司的时间,《金史》里有明确记载,《金史·海陵纪》载:“海陵天德三年十一月癸亥(1152年1月5日),诏罢世袭万户官”,⑫这应该是海陵王时期行政改革的准确时间。

泰州都统司降为泰州节度使司后,使泰州变为一般的节镇。海陵王为了防止军政大权落在泰州节度使一人之手,又在“泰州,置德昌军节度使。……,海陵正隆间,置德昌军,隶上京”。⑬德昌军节度使设置后,泰州境内形成了泰州节度使、乌古敌烈招讨使、德昌军节度使三权分立并存的局面,三者职权各有侧重,行政级别相差不大。泰州节度使隶于北京路管辖,乌古迪烈招讨使是正三品,行政级格较高,直接隶于枢密院管辖,德昌军节度使隶于上京路管辖。在这三个职位中,德昌军节度使有很多时候由乌古迪烈招讨使兼任。

四、金世宗废泰州节度使司

金世宗时期,泰州的行政建置,随着金朝北部边防的防御情况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定初年,泰州几乎全境处在金朝与契丹起义军窝斡的战场。大定二年(1162),窝斡领导的起义军西去,败局已不可挽回,泰州境内已无战争。这时,金朝为了北部边防永固,着手策划在泰州境内修筑界壕边堡事宜。

《金史·世宗纪》载:“大定二年闰二月庚寅(1162年4月9日),诏平章政事移剌元宜泰州路规措边事”。⑭“大定五年正月乙卯(1165年2月17日)……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⑮表明此时,泰州和临潢境内已修成界壕边堡共70个。金东北路界壕边堡的东北起点在嫩江西岸的后宜卧奇屯,终点到霍林河畔,全长千余公里。为更有效掌控东北路界壕边堡的防御系统,金朝决定将乌古迪烈招讨司改为东北路招讨司,驻地由地处较为偏僻的嫩江沿岸某城移置到泰州城内,与泰州节度使、德昌军节度使同驻一城。

关于东北路招讨司移置到泰州城的具体时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约当在大定四、五年,窝斡余党既平,筑边堡于泰州、临潢境上之时”。⑯余蔚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里赞同此说,“可为定论,并路之时,应定于大定五年。”⑰对于金代的旧泰州,张柏忠认为:“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古城,是金代的旧泰州,吉林省白城市城四家古城是金代的新泰州。”⑱这一学术观点,目前为学术界基本认可。

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废置泰州节度使。从大定初年到大定二十五年,检索《金史》没有发现泰州节度使任命的记载,而且东北路招讨使兼任的都是德昌军节度使,这说明由于东北路招讨司移置于泰州后,原先管理猛安谋克事宜的泰州节度使的工作,一直由东北路招讨使来负责。从《金史·崇成传》:“崇成,本名仆灰,泰州司属司人……大定十八年收充奉职”⑲这一记载来看,泰州节度使司各级机构应该还存在,但由于东北路招讨使代行泰州节度使一职,泰州节度使一职已经没有设置的必要了。

五、章宗时期复置泰州于长春县

金章宗时期,泰州北边的游牧势力又起,《金史·张万公传》载:“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⑳这说明章宗年间,为了防御北边的游牧势力,又开始大规模修筑界壕边堡了。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路招讨司的工作重点,又转移到以军事防御为主。金章宗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让东北路招讨使专职军事防御工作,在继位之初就恢复了泰州建置,专管猛安谋克民政事务。

承安三年(1198),金朝将泰州防御使移置于长春县。《金史·地理志》载:“承安三年复置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㉑泰州移置于长春县后,行政级别没有变化,还是防御州建置。

泰州防御使侨置于长春县后,在旧泰州城设置金山县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东北路招讨司的治所没有发生变化,与德昌军节度使、金山县三个机构,同住在旧泰州。泰州防御使迁走之后,留置旧泰州即金山县的东北路招讨司,因为北边的军事情况变化,也发生了迁移,遂使东北路招讨司从旧泰州移置到新泰州。金朝北边的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和婆速火等部族,经过宗浩在承安三年的打击,纷纷投降接受金朝管辖,至此,金朝北边较为稳定。《金史·章宗纪》载:“泰和八年四月甲寅(1208年5月1日),以北边无事,敕尚书省,命东北路招讨司还治泰州,就兼节度使”。㉒这次东北路招讨司还置于泰州,当是指从旧泰州迁移到新泰州,如果所移置的不是新泰州,东北路招讨使就无法兼任泰州节度使。至于东北路招讨司移置于新泰州并兼泰州节度使的原因,应与大定二十五年(1185)罢泰州的原因相同。

泰和八年,东北路招讨司从旧泰州移置到新泰州后,史料明确记载“其副招讨仍置于边。”㉓从这条史料来看,东北路招讨司移置新泰州后,其副招讨使在原地没有动,仍置于边,这就说明了宗浩北伐后,承安四年所“设副招讨二员,分置左右,由是敌不敢犯”㉔的设置地点当在金界壕边堡附近。东北路两个副招讨使,从宗浩分置左右于界壕边堡之后,一直在原地没有迁址。

六、金末泰州失于蒙古军占领

金末,泰州地区遭到蒙古军事打击,成为金、蒙战争前沿阵地。由于战争的需要,泰州的建制再次发生变化。《金史·卫绍王纪》载:“(卫绍王)大安三年(1121)十月,泰州刺史术虎琪屯通玄门外”。㉕从这一记载来看,泰州由防御州再次降为刺史州。从《金史·百官志》“诸刺史州,刺史一员,正五品,掌同府尹兼治州事”㉖的记载看,泰州的行政级别又降了一等。而德昌军节度使,与章宗时期却不一样了,《金史·完颜铁哥传》载:“贞佑二年(1214)铁哥迁东北路招讨使,兼德昌军节度使㉗”这说明德昌军节度使恢复了原有的行政级别,并由东北路招讨使兼任。东北路招讨使不再兼职泰州职务了。这样的一降一升,与先前泰州节度使和德昌军节度使级别的变化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军事战争的需要。

金宣宗时期,泰州大部分地区被蒙古军占领,各猛安谋克纷纷内逃。《金史·乌古论德升传》载:“宣宗迁汴,召赴缺(乌古论德升),上言:泰州残破,东北路招讨司猛安谋克人皆寓于肇州,凡征调往复甚难。乞升肇州为节度使,以招讨使兼之。置招讨副使两员,分置泰州及宜春。诏从之”。㉘此时的东北路招讨司迁置肇州,其原置界壕边堡附近的左右两个副使也随之内迁,朝廷分别置在新泰州和会宁府管辖下的宜春县。东北路招讨司内迁到肇州后,肇州由原来的防御使升格为节度使,节度使一职由东北路招讨使兼任,肇州的建置及其驻军的行政级别,也随之提高了。《金史·地理志》载:“贞佑二年,复升为武兴军节镇”,㉙东北路招讨司内迁到肇州不久,整个金源内地被蒙古军占领,新泰州也就亡于蒙古了。

[注 释]

①②⑪《金史·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03页,第10002页,第993页。

③④《金史·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页,第35页。

⑤⑩《金史·婆卢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9页,第1639页。

⑥⑦《金史·太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页,第52页。

⑧㉖《金史·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05页,第1305页。

⑨⑬㉑㉙《金史·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1页,第563页,第563页,第551页。

⑫《金史·海陵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页。

⑭⑮《金史·世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6页,第233页

⑯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⑰ 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61页。

⑱ 张柏忠:《金代泰州、肇州考》,《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⑲《金史·崇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42页。

⑳《金史·张万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3页。

㉒《金史·章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页。

㉓《金史·章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页。

㉕《金·史卫绍王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4页。

㉗《金史·完颜铁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㉘《金史·乌古论德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58页。

责任编辑:祝立业

K246.4

A

1009-5241(2016)02-0058-04

孙文政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猜你喜欢

都统金史节度使
英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金史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量化研究——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为核心
辽代都统名称源流考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副都统及驻防城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