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永昌与“大渤海国”的历史影响

2016-02-01史话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2期
关键词:金史女真金国

史话

高永昌与“大渤海国”的历史影响

史话

辽末高永昌在辽阳府举兵起义,建立了以渤海后裔为骨干的“大渤海国”。该起义与之前的渤海裔抗辽斗争的不同点在于其不仅打出了复兴“渤海国”的旗帜,而且还肩负起抵御女真人入侵的双重使命。但由于高永昌的政治素养和军事能力有限,最终失败,从而造成了渤海后裔再次的民族大迁移。

高永昌 大渤海国 渤海遗民

自渤海国被契丹灭亡之后,渤海遗民的反辽复国运动便从未停息,辽初有定安国、兀惹等遗民政权割据辽与高丽边界,辽中期有燕颇黄龙府起义、大延琳“兴辽国”起义,直到辽末仍有饶州古欲和辽阳府高永昌的起义。其中,高永昌起义是辽末规模最大的一次渤海遗民反辽斗争,也是导致辽灭亡的重要事件,且在反辽的同时,还有抗击金国的性质。作为女真人起兵反辽时的争取对象,高永昌却不像其他渤海人一样,予以积极响应和拥戴完颜阿骨打的女真政权,他并不甘心委身于金国。高永昌作为渤海遗民,并未真正将女真人视为同族同种,对于金太祖的“女真渤海本同一家”①的口号不予理采。高永昌建立的“大渤海国”失败后,东京道尽归金国,大批渤海人归附金国,随金人南下争战,再次引发了渤海人向中原地区的移民。

一、辽末东京道的移民矛盾

高永昌(?—1116),史书并未载其籍贯,但从其在天庆五年(1115)被征召赴东京备御女真可见,其应为东京道内渤海人的后代,身为裨将,家世恐为辽阳或澄州析木的高氏望族。②东京辽阳府是辽五京之一,扼控东北,是辽在东北的重要行政建置所在。辽初时,为有效管理和防控渤海人,辽太宗曾将大批渤海人南迁至东京道辽阳府地区,③而一同被迁往此地安置居住的还有臣服于辽的女真,“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④这些生活在辽东的女真人因被编入辽国户籍而被称为熟女真(又被称为曷苏馆女真),“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真)”。⑤因为其长期跟渤海人混居,所以又时常被称为渤海女真。⑥这些移民而来的渤海遗民和熟女真同原,与生活在此地的土著汉人杂居,所以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此地渤海遗民常抱有反辽复国的情怀和愿望,曾在辽中期爆发大延琳领导的民族起义,所以对于该地的渤海人如何统治,辽廷着实下了一番心思。及至辽末,生女真完颜部阿骨打起兵反辽,更是让此地的熟女真蠢蠢欲动,伺机响应。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辽对东京道辽阳府极为关注,派以重兵镇守屯驻。就在多方调集军备陈兵东京道之际,天庆五年(1115)渤海人高永昌做为一名普通裨将,被授命带领3千渤海兵,屯驻于东京辽阳城外的八甔口⑦(《契丹国志》记做:“天祚募渤海武勇马军高永昌等二千人屯白草谷”),以“备御女真”。⑧此时的东京道地区,各种势力暗涌,各族众多在辽金之间处于观望状态,人心浮动。然而,东京留守萧保先仍不合时宜地采取严酷的民族压迫,对于矛盾丛生的东京道地区无异于火上浇油,激怒了深受其苦的渤海人,“是时,东京汉人与渤海人有怨,而多杀渤海人”⑨。这种蓄意制造汉人与渤海遗民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了渤海人的反抗情绪,在此情况下,前来备御的高永昌看准时机,策划了反辽的军事行动。

二、高永昌的“大渤海国”

辽天庆六年(1116)正月,由高永昌授意策划,十余名渤海人借故生事刺杀了东京留守萧保先。随后,副留守大公鼎和代行留守事的高清臣,逮捕数十名嫌疑人犯,杀头示众。⑩此举立即激起“人情汹汹,不可禁戟戢”,⑪“一夜烧寨起乱”⑫。这便为高永昌起义反辽提供了借口。正月初五日夜间,“城中举火,内应开门”⑬,高永昌的军队顺利地开进了辽阳城,辽廷官员们见情况失控,则由西城门逃走,未做抵抗便将辽阳城拱手让予高永昌为数不多的部队。

随后,高永昌在辽阳府宣布建立了“大渤海国”,年号隆基,自称大渤海王,旋即得到了周边渤海人的积极响应,“旬月之间,远近响应,有兵八千”⑭,迅速攻占了东京道诸多州县,占据“辽东五十余州”,⑮除北面的沈州仍在辽控制之外,辽阳府以南的东京道诸州尽被高永昌占领。

尽管大渤海国发展势头迅猛,但高永昌明白辽廷绝不甘心东京道的丢失,为了防御辽军反攻,高永昌在辽河和太子河两岸设置了两道防线。辽天祚帝获悉高永昌起兵占据辽东建国的情况后,曾试图以招安的方式解决危机。因此时金已建国,辽对金战事不利,频遭败绩,所以对于高永昌的反叛忌惮用兵,而先是派出萧乙薛和高兴顺赴东京道招安高永昌。此时大渤海国士气正炽,断然拒绝了辽的招安。不得已,辽天祚帝才于当年“遣萧韩家奴、张琳讨之”。辽天庆六年(1116)二月,“贵德州守将耶律余覩以广州渤海叛附永昌”,然而被辽军所败。⑯高永昌早知辽军之势胜于自己,便想借助势头正盛的金国女真的力量保全自己。于是派出挞不野、杓合为使者,带着财物向金太祖阿骨打求援,并提议“愿并力以取辽”⑰。金太祖阿骨打则立即派出胡沙补为金方谈判代表,明确告诉高永昌“同力取辽固可。东京近地,汝辄据之,以僭大号可乎。若能归款,当处以王爵”。⑱指出高永昌不可僭越称帝,但可以给以王爵做为条件。对此,“高永昌使挞不野与胡沙补、胡突古偕来,而永昌表辞不逊,且请还所俘渤海人。太祖留胡突古不遣,遣大药师奴与挞不野往招谕之”⑲。高永昌与金国的接触不欢而散。辽天庆六年(1116)三月,辽廷派出张琳为大将,奔赴沈州,“招所谓转户军”2万人,齐集北镇。五月初,张琳对高永昌的渤海军队发起进攻,在辽中县满都户一带,同渤海军相遇,“旬日间,三十余战”⑳,辽军胜,突破了辽河防线,在太子河东岸集结,准备渡河攻取辽阳城。当辽军渡河攻城的的时刻,高永昌抓住战机,“俟至平渡,以铁骑五百,突出其傍”㉑,辽军大败,高永昌率军反攻,一直追至沈州城下,“萧韩家奴、张琳等复为贼(高永昌)所败”,㉒“强壮者,仅得入城,老幼悉被杀”,㉓军资器甲等物资尽失,使辽军再次丧失战争的主动权。

就在高永昌沈州之战获胜,率军凯旋返回辽阳之际,金国恐“大渤海国”顺势坐大,于是中止与高永昌的谈判,扣留渤海方面的谈判代表胡突古,向高永昌的领地大举进攻。“四月乙丑,(金太祖)以(完颜)斡鲁统内外诸军,与蒲察、迪古乃会咸州路都统斡鲁古讨高永昌。”随后,高永昌被迫与金军作战,怒杀金方代表胡沙补,高举起抗金的战旗。㉔至此,高永昌以反民族压迫为内容的渤海遗民反辽起义,开始演变成带有反对女真贵族侵掠的抗金战争。

在进攻“大渤海国”的同时,金国又撕毁与辽的停战协定,派大将完颜斡鲁率军向辽沈州发起进攻,于辽天庆六年(1116,金收国二年)五月,占领沈州,辽守将张琳“缒城苟免”。㉕而金将吾里补、撒八率军在辽中县的兔儿陀和首山接连挫败大渤海国的军队,高永昌只能退守辽阳城。走投无路的高永昌希冀通过假意臣服金国,以换取喘息的时间,于是派出家将铎刺,以金卯、银牌为礼物,向金军提出“愿去名号,称藩”。然而,这时“渤海高桢降(金国),言永昌非真降者,特以缓师耳”。㉖渤海人高桢的降金,直接出卖了高永昌的诈降意图。金军佯装应允,暗中收买了降将卢克忠的家奴撒屋,偷开了辽阳城门,金军迅速攻占下了辽阳府。高永昌仓卒退却,收集部下5千人退往盖平长松岛。㉗他的妻子和儿女,在辽阳城破之时,因渤海叛徒恩胜奴和仙哥的出卖,被捕身死。㉘高永昌退走长松岛,粮草无援,被金军大将斡鲁、兀室纳波率兵包围。在金军重围中,渤海降将卢克忠、挞不也抓获了高永昌和卫士铎刺,㉙献予金国,解往东京辽阳府杀害。至此,高永昌所领导的历时6个月之久的渤海人反辽抗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三、高永昌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对渤海移民的影响

高永昌起义失败的原因可归为两点:

其一,高永昌对于当时东京道地区早已存在的、且极为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没有妥善处理。终辽一代,契丹贵族统治集团对于这一地区推行了民族高压政策,同时还对各族挑拔离间,分化瓦解,造成了严重的民族隔阂,“盖辽东,夙与女真、渤海有仇”。㉚所以当金军压境时,熟女真(曷苏馆女真)立即投降金国是必然选择。是时,“东京汉人与渤海人有怨,而多杀渤海人”。㉛可见,在东京道地区,渤海人几乎成为一支“孤军”。高永昌建立“大渤海国”后,不仅没有想办法消除民族隔阂,反而实行了顺者昌逆者亡的政策,“招易苏馆人,人畏高永昌兵强,且欲归之……胡十门不肯,永昌攻之”。㉜与此相反,金太祖阿骨打则对各民族施行了积极招降和多方优抚政策,当金军“下宁江州,获东京渤海人皆释之”㉝;大肆宣传“渤海、女真本同一家”的口号;㉞释放宁江州防御使大药师奴(亦为渤海人),到东京招降渤海人;阿骨打还收养战俘渤海士兵,“放之东京旁郡,伺察反侧……有闻必达”㉟。在高永昌的军队中,金国大搞策反工作,收到了颇有成效的效果,陆续有身边将领倒戈相向,使高永昌在关键时刻遭到不可挽回的失败。

其二,高永昌的大渤海国军队建立仓促,大多为平民投诚而骤然扩大,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更未经战事,且多为步兵,又军纪松弛,“所部颇有杀掠……以是稍失人心”。㊱在此情况下,高永昌的大渤海国一边要对抗辽国,再对抗身后的金国,腹背受敌,很难取得胜利。

高永昌反辽抗金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客观上却加速了辽王朝灭亡的历史进程,从侧面推动了金国对治下的渤海遗民及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相对缓和的民族政策,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高永昌的反辽抗金战争历时虽短,但其声势之浩大,对辽打击之惨重,直接加速了辽的灭亡和金朝的胜利。而高永昌反辽抗金前后,都有大批渤海人投奔金国,这些渤海遗民本就是辽初由渤海国移民而来辽东者的后裔,降金后再次走上移民之路,除了几个固有的辽东世族外,多数渤海人都跟随着金移民到了中原诸地,加速了汉化的进程。㊲

[注 释]

①⑤㉞《金史》卷1《世祖本纪·函普》。

②㊲ 孙炜冉:《辽末金初的渤海移民及其后裔在金代的社会情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③ 孙炜冉:《辽对渤海人的移民及其安置》,《博物馆研究》2015年第1期。

④《三朝北盟会编》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⑥ 王臻:《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⑦⑨⑭⑰⑱⑲㉖㉘㉛㉝《金史》卷71《斡鲁传》。

⑧⑫⑬⑮⑳㉓㉕㉚(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上》(李西宁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⑩《辽史》卷29《天祚帝本纪三》。

⑪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翻印本,1982年。

⑯《辽史》卷29《天祚帝本纪三》。

㉑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翻印本,1982年。

㉒《辽史》卷29《天祚帝本纪三》。

㉔《金史》卷2《太祖本纪》。

㉗《金史》卷128《循吏列传·卢克忠》;《金史》卷71《斡鲁传》。

㉙《金史》卷128《循吏列传·卢克忠》。

㉜《金史》卷66《宗室列传·胡十门》。

㉟《金史》卷80《大㚖传》。

㊱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翻印本,1982年。

责任编辑:赵 欣

K246

A

1009-5241(2016)02-0049-03

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248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5@ZH007)

猜你喜欢

金史女真金国
英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金史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量化研究——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为核心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MULTIPLIC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A NONLOCAL ELLIPTIC PROBLEM INVOLVING CRITICAL SOBOLEV-HARDY EXPONENTS AND CONCAVE-CONVEX NONLINEARITIES *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