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建议

2016-01-29刘昭明黑龙江省草原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6年22期
关键词:苜蓿产业化黑龙江省

文|刘昭明(黑龙江省草原工作站)

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建议

文|刘昭明(黑龙江省草原工作站)

苜蓿产业是黑龙江省农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产业建设内容,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必须要以苜蓿产业化发展为基础。

一、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1.苜蓿产业是草地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的基础。持续、健康、高效的奶业与苜蓿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黑龙江省奶业已逐渐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奶牛头数增加的同时,强调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优良品种、优质饲料和科学饲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来解决奶牛优质饲料,已成为奶牛养殖业的共识。同时苜蓿的应用已经扩大到肉牛、肉羊、鸡、猪、兔等多样化畜禽产业的饲养,这为苜蓿产业奠定了广阔的前景。

2.苜蓿产业化发展是落实“粮改饲”政策的最佳途径。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是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政策的有效措施。种植苜蓿可以直接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饲料,同时可以改善中、低产田,提高土地收益率;做到藏粮于田,提高粮食生产潜力;减少对国外、省外苜蓿的依赖,形成均衡稳定的优质苜蓿草自给能力;降低奶牛养殖成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具备的优势

1.具有符合苜蓿生产的地域条件和时机。黑龙江省与国外苜蓿主产区相比,所处纬度带与苜蓿生产面积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加拿大基本一致,无论纬度带、积温、降水还是土壤条件,都适合进行苜蓿产业化发展。同时,黑龙江可供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优质土地面积巨大,地势平坦,适合大型机械进行规模化作业。此外,“粮改饲”政策的出台和粮食价格的一路下滑,成了推进苜蓿种植提高土地收益率的最佳时机。

2.需求市场和产地一致。在国内黑龙江省位于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是国内奶牛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近5年奶牛存栏稳定在200万头左右,其中成母牛120万头左右,奶牛规模化饲养比重,由2005年的8.3%提高到2014年的30.6%。随着奶牛规模化饲养比重的迅猛提高,优质苜蓿需求量非常大,按每头成母牛每年2吨计算,黑龙江省苜蓿干草需求量每年约240万吨,而黑龙江省目前生产能力不足20万吨。采取省内苜蓿生产供应本地奶牛养殖企业的自产自销生产模式,能够显著降低运输成本,需求市场和产地的一致性,是快速推进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3.培养出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和研究探索,黑龙江省相关业务指导部门,在苜蓿生产经验和技术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了适宜本省苜蓿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另外,经过干旱和洪涝灾害洗礼后,继续坚持生产的企业,对苜蓿生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选地选种、规模化程度、机械化程度、生产管理等方面已具备较高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影响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黑龙江省苜蓿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并未形成稳定的产业,前期原因主要是发展时机不成熟。奶牛养殖水平低,对苜蓿在奶牛养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且规模养殖场比例小,饲养水平低,对苜蓿的需求量小,产业拉动力不强,尤其是在2008年出现了大面积的毁苜蓿种庄稼的现象。后期随着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对苜蓿的需求逐年增加,加上苜蓿干草价格上涨等因素,参与种植苜蓿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明显增多,苜蓿种植面积呈快速上升趋势。虽然在苜蓿产业发展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当前黑龙江省苜蓿产业现状与产业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未按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苜蓿生产。种植地块面积小且不够集中。规模化程度低,小作坊式生产者居多,不利于大型机械集中作业,产量、质量和供应能力不稳定,无法满足养殖企业均衡供货要求;地块分散,排灌设施无法形成体系,投入成本高,防灾抗灾能力弱;产品类型单一,目前大多数种植户以收获干草为主,应对当地气候条件能力弱,雨季收获损失较大。

2.关键技术更新速度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黑龙江省苜蓿生产创新成果、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方面,却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缺乏产业升级的突破性成果和关键技术,苜蓿产业仍处在低水平发展。主要表现在引进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少,地方品种良种繁育能力弱,可供生产力用的苜蓿种子少。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相对滞后,在区域性优质苜蓿丰产栽培模式、水肥耦合技术等方面,没有明显突破,节地型、节水型、节肥型高效苜蓿栽培技术研究不充分。黑龙江省苜蓿主要集中在旱区低产田、退耕地或三化草地上,缺乏提升逆境条件下苜蓿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技术。苜蓿加工调制技术处于低水平阶段,收获加工损失率还很高。同时,对苜蓿快速干燥、高水分打捆、草捆防霉、裹包青贮等实用技术的改进、创新和推广应用相对滞后。

3.生产者资金投入不足,风险防控能力差。苜蓿产业是高度集约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拥有配备收获、排灌、贮藏等设施设备的能力,才能保证苜蓿产品数量和品质,具备抵御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黑龙江省2012年春旱和2013年洪涝,造成大面积苜蓿受灾死亡,严重打击苜蓿生产积极性。同时还要有足够数量的储备金作为流动资金,目前多数养殖企业受奶价低的影响,不能按时支付饲草料款。

4.苜蓿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有待调整和完善。近年来,黑龙江省对苜蓿产业政策的扶持,主要集中在种子补贴和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从实施效果来看,低额普惠的种子补贴政策和高额补贴示范政策,对地方苜蓿产业化发展拉动力不强。低额普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一批企业和种植户盲目加入苜蓿生产行业,这些苜蓿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生产经验、配套设备和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以失败告终者居多。高额补贴示范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且缺乏有效监督,享受补贴的企业多以自己盈利为主,即使遭遇灾害或者草价下降等特殊境遇,企业可以转包土地、租赁或者转移机械,自己不受损失,后续示范带动效果不显著。同时各项政策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政策的落实缺乏连续性。

四、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黑龙江省具备了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一些优势条件和基础,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黑龙江省要实现苜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改变种粮与种草相对立的矛盾,明确引草入田、种草与奶牛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政策引导职能、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采取企业及合作社牵头带动的原则,全力推进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

1.政府应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职能,落实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推进苜蓿产业发展。苜蓿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产业。政府要充分发挥“战略谋划者”的作用,制定长期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稳定的扶持政策,把发展苜蓿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地方政府应在省政府相应规划和政策的带动下,出台切实可行的鼓励扶持政策,如在土地流转、农机合作服务、信贷优惠、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等方面,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保驾护航,推进苜蓿产业发展。

2.优化产业布局。各县市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增收、推进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由政府和业务部门进行协调,本着当地实际情况划定具体的苜蓿种植区域,保证区域内的土地全部用于苜蓿生产,在划定的区域内由财政出资进行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苜蓿种植企业、合作社等到划定的范围内,集中连片进行苜蓿生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演员可以换舞台永不变”,这样既减轻了生产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的压力,也便于财政资金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和监督管理。“遍地开花”的热闹场面不利于苜蓿产业化发展。

3.加强技术培训,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苜蓿生产。苜蓿生产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病虫害技术、收割时机、加工手段、包装、储运等环节的系列技术支持,因此,要通过加大对苜蓿种植户、经营人员的技术培训,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多元化产品,减少天气对饲草生产的影响,同时开展苜蓿的精深加工,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省内苜蓿草生产在多个技术环节上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下一步在发展苜蓿产业导向上,应依据国际标准,制定出黑龙江省苜蓿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地方标准,健全草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强苜蓿产品质量,完善苜蓿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引导企业学习并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把整地、选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以生产高品质、高产量苜蓿为目标,推动企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苜蓿产业化黑龙江省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苜蓿的种植技术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要造就一片草原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苜蓿:天马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