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6-01-26郑华英梁树生陈华英李伟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胃壁胃部螺旋

郑华英 梁树生 陈华英 李伟钦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郑华英 梁树生 陈华英 李伟钦

目的 探讨和总结胃间质瘤和胃癌的螺旋CT影像特征和鉴别要点。方法 20例胃间质瘤和25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观察两者病灶的黏膜、形态、生长方式、增强动态变化及周围结构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平扫及多期动态CT增强,对胃间质瘤与胃癌在其病灶的黏膜、形态、生长方式及增强态变化上各具有一定影像诊断特征;病灶部位、生长方式、邻近管壁是否受侵犯增厚及多期增强化在静脉时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不同,是其主要鉴别要点。

螺旋CT;胃间质瘤;胃癌;鉴别诊断

有报道指出[1],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胃部上皮源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处于恶性肿瘤之首,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部间叶源性肿瘤,早期鉴别诊断对于胃癌的早期治疗与预后影响较大,临床上鉴别诊断二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测技术为多排螺旋CT。本院从2010年1月开始探讨和总结胃间质瘤和胃癌的螺旋CT影像特征和鉴别要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胃癌或胃间质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4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25例,胃间质瘤患者20例。胃癌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55.14±12.31)岁。胃间质瘤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4.51±10.82)岁。上述患者CT诊断资料及胃镜、超声等腹部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其他影响本次研究的病例[2]。两种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选用GE64排螺旋CT机。所有入选病例螺旋CT影像检测前禁食>6 h,检测前服用500ml温开水充盈胃部,仰卧体位下扫描患者全身腹部[2]。扫描参数为扫描层厚5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80~120 mAs,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69),注射剂量为1.5~2.0ml/kg,输注速度控制在2.0ml/s。将所有患者的螺旋CT影像检测图像结果实施薄层重建,传入工作站进行最后处理[3]。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的CT影像检测图像结果由两名放射科专业医师给予鉴别评价,对胃间质瘤与胃癌在其病灶的黏膜、形态、生长方式及增强态变化进行比较,总结归纳CT影像特征和鉴别要点[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患者的CT检测影像结果提示:胃梗阻影像:胃癌患者18例,占72%(18/25),胃间质瘤患者0例,占0;胃部周边淋巴结变化:胃癌患者12例,占48%(12/25),胃间质瘤患者2例,占10%(2/20),其中1例为增生性淋巴结炎症,1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生长方向:垂直于胃壁生长胃癌2例,占8%(2/25),胃间质瘤9例,占45%(9/20);沿管壁生长胃癌11例,占44%(11/25);胃间质瘤1例,占5%(1/20);肿瘤形态:无规则扁平状与肿块状胃癌19例,占76%(19/25),胃间质瘤4例,占20%(4/20);呈半圆状与哑呤状胃癌6例,占24%(6/25),胃间质瘤16例,占80%(16/20);坏死:胃癌17例,占68%(17/25),胃间质瘤11例,占55%(11/20); 黏膜:完整,胃癌2例,占8%(2/25),胃间质瘤15例,占75%(15/20),破坏,胃癌23例,占92%(23/25),胃间质瘤5例,占25%(5/20);周围浸润:胃癌10例,占40%(10/25),胃间质瘤4例,占20%(4/20);强化:胃癌24例,占96%(24/25),胃间质瘤18例,占90%(18/20)。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在静脉期较胃间质瘤强化明显,且胃癌在平衡期强化减退,胃间瘤在平衡期仍强化。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结果提示[4],胃癌做为胃部恶性肿瘤,临床上属于多见高发性肿瘤之一,CT影像结果显示其肿块形状多为无规则扁平状;胃间质瘤的CT影像检测提示胃部周边淋巴结增大,如无有效控制,其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浸润胃壁继续增大,部分患者胃壁出现浸润性溃疡,诱发患者胃部梗阻。有报道指出[5],胃间质瘤生长方向多为垂直于胃壁方向,而胃癌则多为沿着胃壁方向生长。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用于胃癌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研究日益深入,临床上应用CT鉴别诊断准确率大幅提升,已被广泛应用在胃癌与胃间质瘤的区别诊断中。

有学者研究结果提示[6],胃癌做为胃部肿瘤,其肿瘤病变较小时,其周围淋巴结即表现为明显增大,当肿瘤生长增大后则沿胃壁方向生长,使得患者胃壁无规则增厚,僵硬,出现溃疡、梗阻等现象。胃间质瘤做为常见的胃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特点为肿瘤瘤体多垂着于胃壁附着点生长,少见沿胃壁方向生长,胃壁可正常蠕动,胃壁溃疡及梗阻少发。

综上所述,CT平扫及多期动态CT增强,对胃间质瘤与胃癌在其病灶的黏膜、形态、生长方式及增强态变化上各具有一定影像诊断特征;病灶部位、生长方式、邻近管壁是否受侵犯增厚及多期增强化在静脉时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不同,是其主要鉴别要点。

[1]郭志军,韩书明,刘海涛,等.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胃间质瘤与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6):420-423.

[2]柳芳超,房瑞玲,张瑞平.胃间质瘤CT表现及不同危险度分级征象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7):956-958.

[3]周国平,向柏林.胃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分析.今日健康,2015,14(8):350.

[4]蔡玉建,谭政帅,李澄.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74-77.

[5]王艳艳,杨晓棠,辛磊,等.能谱CT对于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评估.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3): 316-318.

[6]唐庆昆,杨亚芳,朱建国,等.64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价值.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8-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64

2016-03-10]

513000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猜你喜欢

胃壁胃部螺旋
胃部爱情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什么原因造成男人的肠胃不好
旋风“螺旋丸”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空腹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