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芍和白芍本质差异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2016-01-26付晓莹孙慧峰郭慧敏孟祥才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采收期赤芍白芍

付晓莹,孙慧峰,郭慧敏,孟祥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础研究·

赤芍和白芍本质差异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付晓莹,孙慧峰*,郭慧敏,孟祥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赤芍和白芍药材虽然来源于同一物种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相同药用部位,但其药效差异的因素较为复杂,加工方法的不同仅仅是产生药材分化的一个因素。本文从种质、生产方式、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阐述了赤芍和白芍本质差异。芍药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赤芍来源从野生转为栽培,应确定适宜的种质,优化种植技术,保证传统疗效。

赤芍;白芍;质量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为中药“赤芍”,鲜根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后则为中药“白芍”。白芍和赤芍二者具有相同的基源,药用部位也相同,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根据加工方法将其为区分为两种不同的药材。白芍补虚,苦、酸、甘,微寒,用于补血平抑肝阳。赤芍清热,苦,微寒,功偏清热凉血祛瘀。白芍和赤芍的区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药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金匮玉函经》中有芍药“刮去皮”的加工方法;南北朝陶弘景以根、花的颜色分赤白,宋代将芍药独立成了白芍和赤芍两种药物。现今“白芍”沿用了前代芍药的去皮、熬制、炙制及炒制等法[1]。《日华子本草》曰“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辨芍药花根[2]。赤芍、白芍在凉血功效上各有所偏重[3]。白芍含有较多的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优于芍药苷[4]。白芍总提物对抑制炎性水肿和炎性渗出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赤芍总提物的作用明显优于白芍总提物[5]。赤芍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白芍抑制作用较差,研究证明两种药材的代谢组学有较大的差异,α-酮戊二酸、苹果酸、白细胞三烯A4、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a 等为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内源性生物标识物[6]。细胞增殖研究显示,白芍水提液可显著增殖胸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而赤芍水提液并不明显[7]。对于环磷酰胺所致的血虚证小鼠模型,白芍升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的作用强于赤芍[8]。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种质、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然而赤芍和白芍在上述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1 种质的差异

1.1 野生芍药遗传多样性丰富

芍药在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均有分布,各分布区的环境差异很大,在长期自然选择下,种质必然存在多样性。在野生群体中,花有红白两种颜色,根部也有粉红和白两种颜色。现代研究证明,野生芍药多态性比率最高,达到77.6%[9]。虽然芍药的主要遗传变异在群体内,但其群体间变异也达总变异的25%以上,超过异交虫媒的物种只有20%的变异[10]。对于芍药来说,分布范围在32°~53°,地域广阔,南北产地的种质差异将会很大,野生芍药生物遗传多样性丰富。

1.2 栽培促进了种质的分化

植物走向栽培后,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群体将积累更多新的变异,最明显的要数传统农作物,现在栽培的农作物与野生的种类已无法相比。药用植物长期的栽培也会导致遗传发生巨大改变。川芎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然而却没有野生的川芎,对其本草进行考证和遗传物质分析,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藁本,经过长久栽培演化而形成另一新的物种[11]。白芷和牛膝的野生种的根不能作中药白芷和牛膝用[12],说明多代选育物种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更符合临床需要的遗传特性。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芍药生丘陵山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说明我国杭州、江苏、山东等地药用芍药至少已有千余年的种植历史。种植的芍药根部断面白色,纤维很少,而采用内蒙、黑龙江等地种子种植的芍药根纤维比例很大,外观有明显的差异。现代研究也证明芍药种内大致分为野生与栽培两大类群,在野生群体中来自多伦的芍药单独聚为一类,在药用栽培群体中产于安徽亳州的与产于浙江磐安、缙云的芍药各聚为一类[9]。因此,药用芍药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必然积累一些优良性状,强化药用白芍的疗效。

1.3 种质差异可能是导致药材分化的根本原因

芍药的种质差异在我国古代本草就有记述。梁代《本草经集注》:“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显然当时就已认识芍药的根就有“赤”和“白”二色。宋代《开宝本草》载:“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说明芍药不仅根有赤白,而且花也有赤白。两个古代记述表明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而恰在此时期,芍药开始分为“白芍”和“赤芍”使用。被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有关于五色与五脏的描述,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注解伤寒论》首次提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目前,野生芍药的根的确有赤白二色,因此根的颜色也可能是一种植物分为两种药材的根本原因,白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研究也证明川赤芍、赤芍、白芍抑制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过度激活的“药效成分组”中,同基源的赤芍产生两个独有成分[13],北方野生赤芍的抗凝血作用显著强于南方栽培的赤芍,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低于南方栽培赤芍[14]。因此,近代虽然以加工方法划分赤芍、白芍,但种质的差异也会对药材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2 环境的差异

2.1 栽培和野生环境的差异

栽培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也会导致药材质量的改变。赤芍野生品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苯甲酸和总鞣质的含量范围依次为0.008 35%~0.143%、0.024 2%~0.675%、2.23%~8.03%、0.033 2%~0.152%和0.77%~4.38%,赤芍栽培品以上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6 26%~0.052 3%、0.114%~0.516%、1.57%~4.18%、0.032 5%~0.115%和0.32%~1.06%,栽培品和野生品存在较大差异[15-16],芍药中最主要的成分为芍药苷,野生品中芍药苷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大致以3%为分界线,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7]。北方芍药栽培历史较短,野生品与栽培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621、1448、1317、1051、780 cm-1有较强的吸收峰,而栽培芍药根在1626、1022、930、860、762、577 cm-1有较强的吸收峰[18]。

白芍来自于栽培,赤芍来源于野生,虽然我国药典规定赤芍和白芍仅是加工方法的不同,但事实上栽培与野生芍药的使用方法的确不同。栽培的芍药采收期集中,药材的量大,便于加工,而野生品则不然,野生和栽培可能导致了两种药材的加工方法存在差异,代代相传。因此,野生与栽培也是区分赤芍和白芍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不同产地的差异

白芍的芍药主产于浙江杭州、安徽亳州和山东菏泽,属北亚热带湿润区,赤芍的芍药主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和亚干旱区。两地生长期、降雨量、土壤、温度等均存在很大差异,即使相同的种质资源,其质量也会产生很大差异。

3 采收期加工方法的差异

3.1 生长年限的差异

生长年限对黄酮和初生代谢影响显著大于产地,不同产地的皂苷和异黄酮存在较大差异[19]。4年生和6年生北方野生和栽培的芍药的没食子酸相差20%,儿茶素和芍药内酯苷相差1倍左右[20]。但在安徽亳州种植的生长1~6年白芍的芍药苷含量相差不大[21]。野生芍药生长年限很长,根粗糙,淡棕褐色至黄棕色,有纵沟及皱纹,粉白色至棕褐色,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多具有裂隙;栽培品一般4~7年,根呈圆锥状,多须根外皮较平滑,不具或具较浅的纵沟纹,多见须根痕,外皮不易剥落,断面平坦,细腻,不具裂隙,木部放射状纹理不明显[22],活性成分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3.2 采收期的差异

北方赤芍不同采收期的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和丹皮酚的含量的含量可相差几倍,芍药苷含量在秋季含量最高[21,23],因此,采收期的不同,对芍药药材活性成分影响很大。赤芍来源于野生,很难保证在秋季采收,况且芍药在初秋就发生枯萎,不变识别,而在花季极容易识别,赤芍和白芍的采收期也完全不同。

3.3 加工方法的差异

白芍主要为栽培品,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而得,而赤芍中芍药多为野生品,以生品入药。现代研究表明,两者的最大差别是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苯甲酸和丹皮酚,白芍和赤芍的特有成分分别是芍药苷亚硫酸酯和丹皮酚[24]。赤芍中氧化芍药苷、赤芍药苷、1-O-benzoylsucrose、牡丹皮苷、赤芍药苷等含量较高,白芍中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没食子酰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内酯苷乳酸、芍药内酯苷、6-O-没食子酰白芍苷等含量较高[25-26]。

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白芍和赤芍来源于芍药,只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已。但现实中两种药材的种质、来源(野生或栽培)、生长环境、采收年限和采收期等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加工方法仅是其中一个因素。目前,芍药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北方大量栽培的芍药开始作为赤芍使用,生长环境、采收年限和采收期也会与白芍接近,赤芍的质量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以上论述中也可以看出,赤芍和白芍的应用也存在诸多人文因素,栽培及采收方式必然发生改变,而种质将是影响药材质量的最重要因素。野生资源很少,为了保持赤芍的品质,如何在栽培条件下优选并确定最佳种质、优化生产技术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研究。

[1] 严玉平,宋晓宇.“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5-1776.

[2] 罗淳.浅谈赤芍与白芍的历史源流、划分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11):2356-2357.

[3] 宋玉超,连超杰,崔秀荣,等.赤芍、白芍凉血作用比较研究(Ⅰ)-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4-6.

[4] 张建军,黄银峰,王丽丽,等.白芍、赤芍及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综合放血法致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358-3362.

[5] 王瑞,鲁岚,李颖伟,等.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12-114.

[6] 杨琪伟,杨莉,熊爱珍,等.赤芍和白芍抗炎作用的UPLC-MS代谢组学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694-697.

[7] 朱雅玲,周若龙,吴金雄,等.白芍、赤芍化学成分差异及其对大鼠胸动脉平滑肌 A7r5细胞的生物效应比生物效应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0):1453-1457.

[8] 李强,周荣,杨伟鹏,等.赤芍、白芍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血虚证小鼠补血作用比较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28(1):19-21.

[9] 周红涛,胡世林,郭宝林,等.芍药野生与栽培群体的遗传变异研究[J].药学学报,2002,37(5):383- 388.

[10] 陈家宽,杨继植物进化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73.

[11] 单锋,郝近大.川芎(芎藭)的本草源流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306-2310.

[12] 胡世林.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J].亚太传统医药,2005,(1):39.

[13] 宋玉超,马海波,张旗,等.赤芍、白芍的LC-MS色谱峰与细胞抑制率的谱效关系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2):103-106.

[14] 李文,殷小杰,廖福龙,等.六种产地赤芍对大鼠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6):30-31.

[15] 程明,杨连菊,冯学锋,等.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总鞣质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9-40.

[16] 俞敬波,章军,王文全,等.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4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107-111.

[17] 胡世林,付桂兰,冯学锋,等.不同产地和部位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14-716

[18] 周红涛,胡世林,冯学锋,等.不同产地赤芍的FTIR指纹图谱对比分析[J].中草药,2002,33(9):834-837.

[19] Zheng L,Wang M,Ibarra-Estrada E,et al.Investigation of chemomarkers of astragali radix of different age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by NMR profiling[J].Molecules.2015,20(2):3389-405.

[20] 王甫成,时维静.不同采收年限亳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51-53.

[21] 俞敬波,冯学锋,王文全,等.不同产地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显微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533-2537.

[22] 简在友,俞敬波, 王文全,等.芍药不同部位和不同采收期6个化学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J].药学学报,2010,45(4):489-493.

[23] 吴健,赵亮,张钦,等.芍药最佳采收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52-954.

[24] 王巧,刘荣霞,于海兰,等.白芍与赤芍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4):581-584.

[25] 练杭芸,徐王彦君,梁乾德,等.UPLC-QTOF MS法比较赤芍、白芍煎液化学成分差异[J].质谱学报,2014,35(3):269-278.

[26] 范玛莉,邢婕,李震宇,等.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白芍与赤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4,45(22):3230-3237.

DifferencesBetweenPaeoniaeRadixRubraandPaeoniaeRadixAlbaandConsiderationonFutureDevelopment

FUXiaoying,SUNHuifeng*,GUOHuimin,MENGXiangcai*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ollegeofPharmacy,Harbin150040,China)

Both Paeoniae Radix Rubra and Paeoniae Radix Alba come from the root ofPaeonialactifloraPall.Because of many complex factors they evolved into two different herb medicines.The difference of drug processing procedure is not solely reason for differentiation.In this article,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re discussed from as pects of germplasm,production mode,circumstances,picking time,and processing procedure.Paeoniae Radix Rubra from wild resource no longer sufficed,the cultivation would be the main resource.The best germplasm and optional cultivation area to Should be selected to assure quality.

Paeoniae Radix Rubra; Paeoniae Radix Alba; Quality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4.013

2015-11-30)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0551296)

*

孙慧峰,教授,研究方向: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Tel:(0451)87266807,E-mail:huifengsun@hotmail.com 孟祥才,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及栽培;Tel:(0451)87266802,E-mail:mengxiangcai000@163.com

猜你喜欢

采收期赤芍白芍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早实核桃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变化动态研究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厚朴叶营养成分随不同采收期的变化分析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5个采收期女贞子中5种成分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