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艺之手

2016-01-14许江教授

上海视觉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受力劳作匠人

许江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 310002

艺术的使命在于练手这个手要与心相连,让我们的感觉相通,形成触觉般的视觉,触觉般的听觉,由此获得某种直感的力量。这种感受力的直感和感受力的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大师的精彩之处就是在举手之间把所有的内涵凝在其中,让我们通过他的痕迹感动心神。

某种满足于表面的繁华,满足于技术化、工人化的指标,漠视心灵的习性,从根本上毒害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这种对生命文化的漠视也应当令我们警惕。

技术的技,艺术的艺。“技艺”使我们经常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办设计学院、美术学院,最简要地说就是要通过技艺的学习,培养艺术的创造者。

伸出我们的手,这是智慧的双手。智慧的人类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双手的大拇指从四个手指当中分离出来。其他的动物与我们截然不同,它们的手指是皮状的,只有人类的手是大拇指从手掌当中分离出来,与四个手指呼应,这种演进孕育了人类的一切智能方式,为人类的成长做好了准备。我们的拇指与食指相配合叫捏,我们的拇指放在掌心叫摸,我们的拇指与其他的手指形成环状,这叫握。之后伟大人类的演进开始了。所有的握代表着了一种决断,一种把握。

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用“把握”这个词。我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一进校我们会送他一份礼物,两支毛笔和一份自用的真草千字文。毛笔就是一种握,保持了毛笔的垂直,如果撇捺,毛笔的把握永远都是把毛笔放在手心。这个包含了中国人诸多的古训,所以我们握铅笔、握画笔、握刻刀,所有的手臂都悄然地向着我们的内心传递灵通的感觉。我们把这个感觉叫肉身之感。

当我们摸索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在思考,当我们抓住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决断,当我们两只手配合着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较弱的一只手抓住了这个东西,比较强的这只手做复杂的东西。于是我们烹调、于是我们拉琴。手的分工传递了某种生命的自信,这种自信的手又通过手臂和身体相联,这个手臂越贴近身躯,越具有大的稳定性。握笔是这样,我们揉土做陶也是这样。所有的技艺据说要通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但真正的得心应手是要让手进入一种忘境,正如庄子所言“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技艺的高境,这样,我们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匠人。

我们如果在校园里面走一圈,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会看到陶瓷工坊里的老师正在俯身拉坯,他用耳朵在听那个泥土的声响,我们会看到书法系的老师年复一年地在书写,每一天要把千字文写一遍。我们会看到那些画室里,那些老师们孜孜不倦地经年累月画同一个东西,一遍遍地抹去重来,一遍遍地退下去冲上前来,他们屹立画架,却行走天涯。这就是匠人,别无他求,只想着把活做得更好的匠人。

当代的匠人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生命的文化意义的人。我们喝茶,要品评茶的滋味,了解茶的生命意义。近代日本人文启蒙的代表冈仓天心,也是东京艺大的首任校长,在一百年前写的《茶之书》,指出,茶发明在中国,但是在元代之后由于兵险战乱,礼乐崩坏,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观念无关,国家长久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激情。到了今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可通过一杯人情感怀它的百代茶饮,在这当中领会东方的美学,进而对茶艺所包含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信仰有所体察。我们坐椅子可曾知道中国椅的历史和它的内涵,可曾用心体察过南官帽椅的端庄和风雅,而不在于现在的沙发和人体工学的椅子中失去了中国座椅成为有过的诗意和担当。

今天的艺者、匠人必须具有感知生命意义的激情,如果我们对本土的生活世界缺少这种激情,而一味看中工人化的器用标准,我们将失去这些传统技艺的本色,进而失去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这种失去的方式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心灵仪式的淡化,而是生命内涵的缺失,就像今天喝茶,生命的意义已经降低了。

某种满足于表面的繁华,满足于技术化、工人化的指标,漠视心灵的习性,从根本上毒害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这种对生命文化的漠视也应当令我们警惕。今天我们的匠人不仅仅在技艺的训练中养成价值的品位和公共的意识,匠人代表了一种特殊人群的状况,专注,正如《庄子·达生》“佝偻者承蜩”,当中所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把自己当成匠人的现在的劳作者,专注于劳作,从劳作当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并且把这个本身当做一种回报。他们并不需要有太多的工具、理性的动机,但是他们灵巧的手要求自己的所为来满足心灵的需求。所以劳动的技艺在这里提升,劳动的细节在这里得以净化,劳动当中各种方法得以试验,到最后劳作艺匠的满足感以及人性感受变成了我们衡量家庭、衡量共同体和衡量社会的价值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是人性的揉器,多少人性的东西都灌注其中。当代的匠人还应当是在原创和自主意识的养成中,能够像哲人一样思考的人。传统技艺的秘方在于家族和仪式,是通过一个家族传承或者师徒仪式来传承。但是今天在学校教学当中已经换成了原创和自主。今天设计学院式的小班教学、工作室教学就是建构在自主性和原创性的培养之上。在这里某种传统的面对面、知识经验的权威和学生主体的激活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老师既要教技艺,也要开书单,劳作养手,读书养心,技艺训练一双手,读书养育一颗心。十五年前我曾经召开中国最早的艺术现象学的年会,在这个艺术现象学的年会上,艺术家和哲学家吵得一塌糊涂。最后我对大家说,我们都不要吵,艺术家回家多画画养眼,哲学家回家多写书养心。眼和心是我们维系和推进艺术感受力的核心。没有能够思考的眼,没有有品位的心,这种感受力就不能够存活。所以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可以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这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核心。

艺术的使命在于练手这个手要与心相连,让我们的感觉相通,形成触觉般的视觉,触觉般的听觉,由此获得某种直感的力量。这种感受力的直感和感受力的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大师的精彩之处就是在举手之间把所有的内涵凝在其中,让我们通过他的痕迹感动心神。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迅疾变迁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图象将我们用生命来感受的视觉形象简化成为了一个纯粹视觉化的空间,那个曾经是由眼、手、心的塑造和纠结所产生的那种视觉活动,已经变成了图像的拼写和转挪。这种图像技术和所谓3D打印的技术,将曾经决定视觉形式的手的肉身的运动,变化而为纯蓝的图像的活动,似乎已经不再需要传统技艺潜在生命内涵的缓慢。在这里一个编码代替了肉身之感。我们的那个手已经简化成手指,一个按在键盘上的手指,一个仿佛像世界开关一样的手指,在这样一个手指在必然和已然到来的时候,匠人之手将维系我们真正的肉身、维系我们真正的生命,维系我们刻骨铭心的感受力。我们以此观大传统,迎接持续的变革与创造。

猜你喜欢

感受力劳作匠人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春暖劳作花相伴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