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暗道

2016-01-12徯晗

福建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宁夏

徯晗

他出生的那天,正是腊八节。母亲早上还忙着为一家人煮腊八粥,八样材料还没拣齐,肚子就痛了。那时乡下还兴让接生婆上门接生,想到母亲前一胎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却得了七风,那孩子硬生生地死在了父亲的怀里。轮到生他时,父亲就像是看到了井绳,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上门接生了。

七风,就是破伤风。初生婴儿染了七风,大都在七天内起病,等起病后送去医院,婴儿的口就打不开了,不吃不喝,不哭不闹,却疯狂地抽搐,抽得严重时,小身子会像皮球一样弹起老高,从空中落下,狠狠地砸在床上。那情形是令亲人们心碎的。那年头,得了七风的孩子多半是没救的,十个九夭。他那可怜的小哥哥照例没逃过大概率事件,走了。听他母亲后来讲,他父亲哭得很揪心。“比死了爹都伤心一百倍。”母亲平静地笑着,好像那死去的婴儿不曾在她肚子里呆过,不是她诞出。可是母亲看着他的眼神是多么慈爱啊,不止是这样看他,也这样看他的两个姐姐。他只能猜,是他的到来安抚了母亲的悲伤,就像母亲那永远闭合的子宫。生完他,母亲被迫上了环,再也没有怀过孕。他属于非法出生,那年月计划生育已经开始了,不过管得还不算严,但村干部还是上他家赶走了一头猪,年底多收了一百块钱的提留,算是罚款。

那天,父亲赶紧把母亲送去小镇的医院。他是他们家第一个在医院里出生的孩子。医院里消毒严格,自然不会得七风。母亲生完他还在医院里住了三天,医院给他打了新生儿必须接种的疫苗,然后母子俩就平平安安地回家了。父亲当时有多欢乐,他只能凭空去想象。他后来特别留意过那些新生儿的父亲,他们脸上的笑容,大约和他父亲的差不多。在他的想象中,父亲的笑脸还要灿烂一些,大悲后的大喜,总会有些失真的。

父亲为他取名根生。他高中时迷上了文学,觉得这个名字实在可笑,就在作业本上篡改了自己的名字,写作更声。在他老家,根与更同音。这样改也没什么深意,就觉得没那么可笑,非要附会一个什么意思,就是打更的声音吧。那种午夜的敲击声,还是令人想起一种宁静,一种时光的幽远与绵长。那时期,他还不敢公开反抗父亲,也就是作业本上这么写,上大学迁走户口后,他就向所在地的公安局申请,改了户口和身份证上的名字。所以,他后来一看见某个牛奶大王的名字,就会心地笑了,想起那个被他摒弃的名字。

户口上的出生年月是1979年12月8日。实际上这是他的阴历生日,老家人习惯记阴历生日,他们总是错把阴历当着阳历来报。这样,他的身份证也只能将错就错地写成这个日期了。因为这个阴阳差错,文坛在做代际划分时,称他为七O后作家。他对代际划分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作品本身。他的习惯分法是一流作品,一流作家;二流作品,二流作家;三流作品,三流作家以及不入流作品和不入流作家。作品的档次确定作家的档次,这让他在读研时就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如今他已经在文坛消失两年了,人们不仅没再见过他发表的文字,他的去向和踪迹也成了迷。好在这年头谁也不关心谁的存在,除了亲人,其他都可以是人生中的过客。唯一和他还有联系的是他的导师。每年的重要节日,他总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他的导师发去问候。导师理解他的隐匿之选,对于他的境况,导师也从不多做打听。偶有人向导师八卦他的去向时,导师都选择了沉默,或干脆表现出同样的困惑:“出国了?又也许,改行干别的什么去了?总之,我也不知道。”后问的人少了,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对于他的导师而言,他的离去,对对方也是个打击。事实上,他这一届的博士,的确对导师构成了深刻的打击,乃至于导师停招了一届博士。

有真心想知道他情况的朋友,上网检索,但只能搜到他两年前发表的文章。他的博客日志停留在两年前再也没有更新过。至于微博,他有过一个实名制的微博,但那也是两年前了,他原本就只是转发过几条别人的,两年没动静,不多几个关注过他的人,要么取关,要么在刷屏过程中,忘了这个用户的存在。况且两年前的那些微博控,如今大都成为微信控了。他们自己都不来微博,多一个少一个也引不起注意。至于他是否有匿名微博,也没人去想这个问题。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人们忘记了。这是一个猎奇的年代,也是一个遗忘的年代。一个身上缺乏热点的人,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他厌恶热点,任何成为热点的东西,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无论是人还是事件。

他想,这样最好。世界之大,一个人存心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是太容易了。在南城,没有任何熟人知悉他的存在,除了他的妻子小雨。事实上,小雨比他更不希望熟人知道他的存在。

刚到南城时,更声毫无目的地在南城的街上走,有时是大街,有时是小巷。从老区到新区,他都走了个遍。内心有些麻木,表情也是淡漠的,他在心里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晃来晃去的人”。他似乎是在看这座陌生的城市,但他心里明白,这样晃来晃去,只是为了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他需要时间为自己做出打算。

有时看到一所高校,他站在校门口停顿一会儿,犹豫着自己要不要进去看看,又最终放弃——进高校就意味着他得重拾自己的专业,重回原来的圈子。

以前,他是很喜欢去高校里走走看看的。北京那些高校,他几乎都去过,潜意识里也许怀着某种考察的愿望:他是不是要到这所学校来工作?事实是,北京差不多任何一所像样的高校,教职岗位都饱和了,像他这样刚毕业的文科博士,几乎没有可能进。但以他发表的论文数和作品在圈内的影响力,进一所二三流的大学,还是有可能的。退一步,真要想留北京,找一家出版单位,或进一家文学或社科类的杂志或研究机构,问题是不大的。问题是他突然不想留北京了。不止是不想留北京,连他曾经熟悉的那些人,那些物事,他都不想见了。

小雨的出现是一次意外。那时,他对管理自己的博客还有热情,经常会把自己新发表或新写的一些文章贴上去,自然会有一些人来看。有一批访客是固定的。有一些是无意闯入的,闯入后就留下了。也有一些匆匆的过客,踩踩,发两句牢骚,一句无关痛痒的赞美,或干脆连招呼都懒得打,就悄然离去。但像他这样的人的博客,来的大都是跟文学沾边,至少是对文学有兴趣的。来看的也多是冲着他的作家身份来的。

突然就发生了那件事。这件事中断了他的恋情。是的,他三十岁那年,有过一段恋情。恋人是他的同系师妹,他叫她橙子,因她的名字里有个成字,他就这么叫上了。他说每次这么叫,唇间都像尝到了一种水果的酸甜味,“就想吃你一口。”她笑了。成英,她的名字实在太无趣。她不想破坏他的感觉,就由着他这么叫了。

橙子固然可口,现实的峥嵘却是要面对的。

成英比他小三岁,他认识她时,她尚在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就去了一家报纸当编辑,算是留在了北京。去报纸比去杂志收入高些,不过事情也要芜杂许多,她的兴趣点就慢慢脱离了原来的专业。她原本也是有些才气的,不然不会注意到他。人总会本能地关注自己擅长的那个领域中的强人——在她看来,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学校的论坛上,他的文章的点击率总是极高,很多文章都被版主置顶。她的留言很别致,让他从众多的激赏中一下就识别出某种不同来。他们很快熟络起来,并迅速成为恋人。

“你一定要想办法留在北京。否则我爸妈那里说不过去。”成英刚工作就开始暗示他了。他当时还差一年毕业,但已经感到前路的曲折跟凶险。留北京不是问题,他心里想的是北京的房价。他知道,成英现在只是跟他提留北京的事,留北京后就该跟他提房子了。这一点,他不能不有所考虑。

相处得越深,他的顾虑也越深。

成英是唐山人。“从唐山考到北京来,就是想成为北京人。”她说这是她的愿望,更是她父母的愿望。“他们都是地震的幸存者,对那个地方总是心存余悸。再说,谁不想来北京分杯羹呢?你不也是嘛,好好的公务员不当,非跑北京来回一下炉,再出去可就不知道是块什么铁了,咯咯咯——”她清脆地笑着,他也跟着傻笑,心里却想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不留北京,他们是不是就会分手?如果留北京,他们怎么安家?

想到北京的房价,他就恐惧。这种恐惧,也是很多像他一样在北京打拼,和想留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的恐惧。对这种恐惧,和他聊得最多的,当然是和他同门的博士同学宁夏。宁夏比他小两岁,不像他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他是从入学开始就一步步读上来的,小学,中学,大学,读研,读博。他对社会的经验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的认知和想象中。宁夏的女友是个北京女孩儿,女友声明她只能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如果只能留北京,就得在北京买房。”宁夏有些恼怒地说,“恋爱简直就是一场战争,一场面对高房价的战争。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打赢。”宁夏咬着他那坚毅的嘴角,有些迷茫地看着他发牢骚。

“我们注定都要参战吗?”他略感不安地反问,心里想起了他的女朋友成英。

“当然。除非你不想恋爱,也不准备结婚。我女友她妈已经明确表示过了,如果不能在北京买房,她是不会把女儿嫁给我的。我们的学位在她们眼里就不算什么,这些恶俗的小市民,他们的眼里就只有房子和钱,他们只想摘现成的果子,却没有耐心等果子长大。”宁夏透着他那一贯轻蔑的眼神,摊开一只手,有些古怪地看着他:“更声,你说我该怎么办?像你我这样的人,要在北京买房,眼下怎么可能?”

“那就让你女友做做她家人的工作,她不是爱你吗?”

“爱我?是的。可是她也爱她妈,也爱房子。我得理解她,她、你、我,包括成英,我们都爱房子,都需要房子,是不是?”

更声沉默,这其实是他一直都在回避想的问题。回避,不等于不去面对。

宁夏最后垂下头,似问他,又似自语:“我、我们是不是搞错了方向?是不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我是说,我们的专业,文学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奉献一生?”宁夏抬起头,有些不解地看住他:“你当初不是公务员吗?为什么要来考研读博?”

他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想说,那种生活是他不堪忍受的,不逃离,毋宁死。

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大学毕业后,他留在毕业的城市到处找工作。他先后找到三份不同的工作,其中一份是被骗。他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还被骗去一笔中介费,差点连身份证也被扣押,连带还害了他的一名女同学。公司是做劳务介绍的,所谓劳务介绍,就是向求职者收取一笔中介费,出一份荐工证明,让求职者去某个单位应聘。事实上,双方从未有过任何委托荐工的协议——被荐的多是一些公开过招聘信息的单位。公司一大半员工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场合包括公开的媒体、网络、人才市场,甚至街头小广告上搜集招聘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汇集到他所在的办公室。他的身份是办公室文员,只是负责把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再逐一“卖”给那些虔诚的求职者。起先他信以为真,还私底下把一个看起来还体面的公司,介绍给了他一位也在求职的女同学。结果,女同学去后却把他大骂一通,说差点上了他的当。原来那地方是个夜总会,人家要招的就是小姐。直到他又亲睹几位找上门来声称被骗,要求退钱的求职者,他这才明白这家公司根本就是个骗子公司。他想,这样的工作他绝不能再干了,于是提出辞职。对方说辞职可以,他必须交一笔中介费,因为他进来工作时并没有交中介费,只是押了一张身份证。对方说得振振有词,并拿出和他签订的合同:“我们也是公司,我们没有说要辞退你,是你自己不干,你不干就是违约,按理得交违约金。你工作了十天,工资还不够交违约金。你走可以,但你必须交中介费。”他气得要命,手抖着那张充满黑洞的合同,大叫:“你们这是霸王条款!”对方露出满口的烟牙,冷笑着说:“当初我们可没逼你签合同,你签的时候也没这样说呀!” 他说:“你们根本就是一家骗子公司!我要报警!”对方收起脸上的冷笑,说:“你报吧,只要你能走出这道门。”说完按了一下桌上的铃,两个手持警棍穿迷彩服的家伙就过来了,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他全身发冷。此前,他曾亲眼见到这两个人是怎么将找上门来退要中介费的人弄走的。他不明白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还会允许这种黑恶公司的公然存在。他乖乖地交了中介费,取走了自己的身份证。他委屈地想,就当是买个教训吧,人总是在教训中成长的。

后来的两份工作,虽然不是骗局,却工资低廉,不是“被加班”,就是没日没夜赶写稿件——最后的那份工作,是在一个小报当记者,事实上是拉小广告,顺带写软性广告文章。

在他最灰心的时候,他姐姐突然来了电话,让他回老家报考公务员。他姐姐嫁了县里的一个副局长,姐姐说:“既然在外面不好混,就回来考公务员吧,你姐夫好歹是个副局长。”他于是打道回府,回到那个他叫“根生”地方。

他的考试成绩不错。至于背后是不是有副局长姐夫的功劳,他不知道。反正他当上了公务员,被分到一个小镇的秘书科工作。任务就是给几位镇领导写材料。会议报告、工作总结、成绩汇报等等他以前从来没有写过的公文。名目之繁多,令他瞠目。他的文学才华在这些文体中完全无用,可却被镇领导们赞不绝口,夸他“到底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嘱他“好好干,干好了提拔!”他冲着“提拔”两个字,又“好好干”了一段时间,终于发现他就是颗被人支来使去的棋子。

“好好干”不如“好好陪”,也不如“好好喝”,更不如“好好拍”。这三样他都不会,不屑会。他天生骨头里比别人少一根媚骨,文学没有教给他世俗的那套,却把他的魂荡到了半空。所谓“扯着头发往天上飞”。

他颓唐地想,在小镇,他不会有出头之日。除了写材料,他别无所长。他发现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在对他出损招,因为越来越多的材料开始汇集到他手上。他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加班,睡眠经常不足六小时。堪比高考前那段黑暗的岁月。他不堪重负,几近崩溃。

他悲哀地想起他的父母。他当上公务员,最高兴的是他的父母,尤其他的父亲,和人说起,总是笑出一脸皱纹:“我这儿子还算争气,他两个姐姐没白疼他。”言下之意,他上了大学,又考上了公务员,除了儿子的努力,还有女儿们的付出。炫了儿子,又夸了女儿。是的,为了供他上大学,他两个姐姐一个高考没参加,一个考上了干脆就没去读。所幸那个考上了没去读的姐姐最终还是当上了“副局长夫人”,否则,他内心会一辈子不安。

他当上公务员唯一的好处就是,他的父母不用排队去卖粮了,去医院不用等了,只要他事先打个电话,人家还是会给他些面子。毕竟是镇长的秘书。不知情的人,看的是他的面子。知情的人,识的是他的里子。

他苦不堪言,打电话给姐姐诉苦,姐姐直接把电话递给姐夫。姐夫劈头盖脸给他一顿骂:“你是死脑筋吗?写个材料还能写出花来?你纸上花有什么用,你得嘴上花!嘴上花不了,酒你总会喝吧?不会喝给我学着喝!喝不死人!我们谁不是这么过来的?人说在领导身边工作,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话不能多说,废话不能少说。尤其在基层,都是些土八路,你把他们哄开心了,路就开了。你姐夫我也是这么干上来的。记住:心眼活点,私底下多和领导套套近乎,酒桌上多给领导代代酒,看他们还有多少材料让你写?亏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人从书里乖,你读了那么多小说,怎么就没学着点呢?都是读小说,你把那些爱情小说给我少读点,那些官场小说和历史小说多读点!读完了就学,学多了就精了。我只能给你指点这么多!”

他闷着头听完姐夫的训导,突然觉得他不仅不能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在这里“根生”,反而是要把他连根拔起。就是这一天,他决定考研。

他想,与其这么分裂地活着,不如现在就死一回。备考的过程就像是又被剥了一层皮,因为一切都只能背地里进行,只能在那些材料的缝隙里挤时间。搞笑的是,他有次来不及,把自己几个月前写过的一份材料交上去应付,领导居然一字不改地照念了一遍,根本就没有发现他上的是一道“剩菜”。他终于理解了他姐夫说的那些话。他想起加谬和他的一些作品,不觉哑然失笑。

他不再那么认真写材料了,时不时给领导上几道剩菜。有的只是更换了一下菜式,增加或减少了几样调味料,比如时间、地点、重要的人和事,略做更改。领导们照吃不误,而且永远津津有味。于是,他明白,皇帝光着屁股,根本就不需要穿新衣服。

他腾出了大把的时间复习。因为内心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念,他出人意料地考去了京城,还不是一般的大学。他不仅惊着了自己的同事和领导,也惊着了自己的家人。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庭讨论会一直开到他提交辞职报告的那一天。他让他们兀自开着,内心却进入从未有过的澄明之境。他宽容地看着这个他从小生长、离开了又回来的地方,他要再次离开,无疑将再不会回来。

终因那所大学的牌子之响亮,让他的父母放弃了挣扎,也让他的父母脸上有了新的荣光。

可是他N年前竭尽所能的一场逃离,果真奔赴的是一次光明的旅程吗?他发现他并未逃离,也从未真正逃离,他只是行走在逃离的路上。

他和宁夏共同的境遇是:出身低微,学历与学位居高,选择了错误的专业。他们拼命地报考学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却像是取了票,急匆匆地上了一列正在往前疾驶的火车,上车后才发现自己搞错了乘车的方向。这种错位,让他们注定只能“扯着头发往天上飞。”就像牛本是吃草,却错嚼了牡丹。

出身低微,幻想通过学业来战胜这种低微,在眼下是虚妄的。何况他们所从事的是严肃的写作与文学研究。所谓精英文学。这个时代,各种文学刊物的生存都已岌岌可危,依靠这些刊物生存的作家和出版单位还能支撑多久,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拥有广泛受众的网络写手,才是读者们熟知的作家——他们以为文学就是那样的一种存在。

那些靠文学获得了声名与地位的作家,无不是赶上了文学鼎盛的时代。文学只是彼一时代的泅渡之舟。和搭错车一样,他们踏上的是一段不幸的旅程。

因为绝望,或是反抗(宁夏要反抗什么呢?他的反抗有效吗?),宁夏从学校的图书馆上方坠楼。宁夏死前发给他的最后一条微博私信是“买不起楼,不如坠楼”,并且给他附了一张滑稽的带嘲讽的笑脸做表情,仿佛他不是去赴死,而是和他开个小玩笑。他把宁夏的私信留着,再也没有更新过微博。他要和宁夏一起停博。以此来纪念他,纪念他们共同的境遇。

他终止了和成英的恋情。

宁夏的死因是公开的。他的微博遗言是一首短诗:我要用结束反抗开始,用死亡反抗活着。用下坠反抗上升,用爱情反抗房价。标题是《我们时代的童话》。

宁夏的死讯迅速传开。学校的论坛、各种QQ群,以及微博和一些网站。学校曾努力出来辟谣。辟谣只会使谣言传播得更快。微博时代,所有人都知道“谣言倒逼真相”这句笑话。宁夏微博的点击量迅速超过十万,有人在后台做了统计,仅那晚的点击量,就超出了他此前微博点击量的总和。

宁夏终于成了热点。成了热点的,还有他们共同的导师。

他和他的导师一起坐在宁夏的尸体前,除了回答一些必要的问题,他们始终无语。他想,导师一定是在那晚预先洞见了他的去向。

这对导师无疑是个打击。打击导师的,不只是宁夏,还有他。

之后,成英给他打来电话,她说:“更声,你还好吗?”

他叫了一声“橙子”,舌尖上泛起一种苦味。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这样叫她“橙子”。

他写不出“我们时代的童话”。相比于宁夏,他是一个俗人,一个懦夫。他不想写我们时代的童话。

就像看到了他思维的运行,成英说:“更声,我们分手吧。为了不让你……,我想我们还是分手。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宁夏的女朋友那样——逼你。你知道,我们都有那样一个妈。你也知道,我们的妈妈都只有我们一个孩子。”

他突然眼含热泪,说:“成英,此刻还是你最懂我!再见吧,祝你幸福!”

他真该谢谢成英告诉他真话。她解放了他。他再也不用逃离了,因为他将再不用恐惧。他不用像宁夏那样,写这个时代的童话。

小雨就是这时期出现的。她先是在他的博客上给他发小纸条,向他要QQ号。她说她是小雨,是他在以前的同学,问他是否记得。他当然记得,她曾经是他第一个暗恋过的女孩,是第一个唤醒他性意识的异性,也是他的第一个性梦。那时,她长得那么美,作文又写得特别好,常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差不多是全班男生的偶像。他从不敢奢望她的青睐,不过是在梦里放纵一下而已。

那些,都属于青春期的情绪了。懵懂。纯真。离本能更近。遗憾的是,他后来听到的,都是关于她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在家乡做公务员的那两年,他不止一次地听人说,她在南城做小姐。他听说后也不是很难过,因为世易时移,她早就淡出了他的视野。

他和小雨的对话是从QQ上开始的。

宁夏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和任何人谈话的欲望,也提不起兴趣去做任何事。他不确定自己和小雨能聊什么。他并不歧视她的身份,只是和一个分别多年,生活轨迹完全处于不同维度的人(一个性工作者)通过QQ聊天多少有些荒唐。他不可能成为她的客户,就算他要寻求这样的消费,他也不会去找她。而她呢,他相信她也不会无聊到找自己的老同学做生意。

果然,她一上来就说:“你知道我在南城干什么吧?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是的,我在南城做小姐。”

他回复:“谢谢你的坦诚。我想,那只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事实上,他心里想的是权利,但还是打出了自由两个字。

她说:“谢谢你的理解。你不会歧视我吧?”

他说:“你认为呢?”

她说:“我认为你不会。我每天都看你的博客,熟悉你所有的文字。我觉得你不会歧视我的身份。”

他沉默。内心却感到惊讶,她看他的博客?而且熟悉他所有的文字?除了那些熟悉的朋友,他从来没有注意过他博客里的那些访问者,也不曾留意过给他留言的陌生人。她在他的博里潜水,他浑然无觉。他在明处,她在暗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对等?

她问:“你的生活中发生什么了吗?你为什么不更新博客了?我注意到你的微博也沉默了。”

她用的居然是“沉默”二字,就像看到了他的心里。原来,每个人都无法不被别人观看。观看与被观看,都如此简单。不可回避,除非你与世隔绝,成为一个彻底的隐匿者。

他说:“你看出什么了?我不知道你在看我。” 被人打量有时是种不幸。

她说:“你的生活中一定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从你的文字中获得某种力量,我不希望看到这种力量的悄然消失。”

他黯淡的目光顿时明亮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突然望见某处光源。由一个小姐想到光,他奇怪自己会有这样的想象。

他说:“是发生了一些事。我的一位同学死了,跳楼自杀。”

她说:“是宁夏吗?你们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吧?否则你不会这么颓废。”她不说悲伤,说颓废。被人在暗处观看,的确有些可怕。她一定是从他微博的关注中猜出的,宁夏曾经在某个时期成为热点,虽然如今这热点早已过去,人们不再关心一个叫宁夏的人,或逝者。这是所有热点的共同命运。作为一名潜在的他的观看者,她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他说:“是的,因为他就是我的镜像。以前我并不觉得,现在他却一天天在我的记忆里复活,越来越真切:他的瘦削的苍白的脸,北方人特有的挺直鼻梁,总是竖立不肯服帖的硬发,刮得发青的下巴,仿佛总带着嘲讽、蔑视一切的眼睛,以及隐藏在嘴角的那种特有的坚毅,甚至他眼角的一粒黑痣,他生前我从未留意过这粒黑痣,他死后我才从我们的合影中发现了它。还有他那细长的宛若钢琴家的手指,曾令我无比羡慕,好像他背后天生就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可他却是东北平原上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不断地来到我的眼前,有时我都弄不清他是他,还是我是他。”他不屈不挠地打着字,好像他面对的不是一个QQ窗口,而是一个文档,一篇迫不及待地等着他完成的文章:“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在前半小时还坐在你面前,和你面对面地聊天,有说有笑地和你谈着话,骂着娘,骂着北京的高房价的人,突然就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残酷的好像不是生活,而是生命本身。你没法不问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就像一场从未见过的战争,你没有经历,可它却发生了,而你偏偏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参战者。是的,它不是战争,却比真正的战争更惨烈。我们生活在一个看起来和平的时代,但事实上很多战争都已悄然发生了,它没有让我们流血,却并不比我们经历过一场真正的战争更轻松。是的,宁夏死了,可我觉得他没死,他就是我。”他兀自写着,不看屏幕,只管一段一段地往上发,也不看对方有无回应。

她就像是坐在他的跟前,看透了他的心思,一声不吭,只默默地凝视着他,听他在她的面前说着话,一句也不去打断他。直到不再有新的文字从窗口上跳出来,她才说:“不,他不是你,他是无。你也不是他,你是你,我知道你是你。”

他说:“但是他正在我的身体里复活……”

她说:“不,宁夏不是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也不能在你这里复活,不能在任何人那里复活。宁夏不过像昆丁一样,活着时身躯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回响着一连串响亮的,失败者的名字,死后也只是一个‘充满了受到伤害和挫折的鬼魂。如果黑鸽子能活着替代白鸽子充当信使,它就不用哭泣着向乌鸦求情,它只需把灵魂寄托在乌鸦身上飞行。”后面的几句来自他的一首诗。

他真的相信她看过他所有的文字了,她甚至阅读了他的阅读。她不仅跟循着他的文字,也跟循着他文字中的阅读。

他问:“你读福克纳?”

她说:“我读你。因为读你,所以读福克纳,还读很多的别人。”

他说:“我明白了,受之有愧。”

她说:“你为什么要有愧呢?你应该感到慈悲,充当一个人的救世者,不好吗?”

他再次沉默。内心里震撼而羞愧。

她说:“我出卖自己的肉身,但不出卖灵魂。如果没有你这个人,一个我曾经认识,相熟,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大,同一间教室里呼吸过的人,我就不会注意那些文字,不会从那些文字里获得力量。我就没有力量守住我不应该出卖的。我就会把不该卖的也一起卖了。”

他突然不知该说什么,只好说:“谢谢你,我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价值。”

她说:“只要你的灵魂能发出声音,就会有人听到。这是我的一个客人告诉我的。他是一个画家。”

他惊讶地看着屏幕上她的头像,似乎突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谈话对象,有了聊下去的欲望。

他说:“你是在拯救我吗?”

她说:“不是,一个妓女怎么能拯救人呢?我是在颂扬你,赞美你,就像信徒颂赞基督。”

他的羞愧更深了。他说:“为什么我如此厌恶自己的文字,如此厌恶我所处的那个圈子,如此厌恶他们给我的作家身份?”

她说:“因为你的眼睛被黑暗遮住了,看不见光。看不见你以外的光,也看不见你自己的光。”

他说:“我有光吗?宁夏呢?你认为宁夏能看见那个世界的光吗?”

她说:“你看过艾丽丝·门罗的《空间》吗?她说,那里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我想,宁夏在那里也许能找到他的幸福。”

那时门罗还没有得诺奖,这位加拿大女作家的文本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她却注意到了。这是他后来想起来就觉得羞愧的。他说:“我没有读过这篇。哪里发的?”

她说:“09年4期的《外国文艺》上登的,我刚看过,特别喜欢,所以印象深刻。”

他有些汗颜。像他这样一个专业的阅读者,竟不如一个性工作者涉猎广泛。他说:“你不是跟循我的文字在阅读,也许我该跟循你的阅读而阅读。”

她发来一个害羞的表情,谦虚道:“微小的差异说明不了什么。世界如此丰富,我们怎么可能穷尽这种丰富呢?何况人只是万物之一种,相比于宇宙的存在,我们何其卑微与渺小。”

他说:“你写作吗?我猜你一定也写作。”

她迟疑了一会儿,说:“我画画。”

他说:“你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存在。我们总是习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你却不。”

她发来一个笑脸。说:“当然,为什么要找借口呢?我也不为我的职业找借口。没人逼我这样做。但你知道,我有一个从小就瘫痪在床的姐姐,是的,你见过她。脑瘫,在我们老家,叫软宝。我还有一个在上学的弟弟,我得为他筹学费,越来越多的学费,我还想让我那可怜的父母过上好点的日子。这些仅靠我找一份正当职业是不能完成的。”

聊天的过程中,他逐渐忘了她的身份,可她却不时地提醒他,她是小姐,是一个靠出卖身体过活的人。她既然不避讳谈她的职业,他也没必要绕着这个话题走。他对她那一行来了兴趣。

他问:“你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你会和他们聊这些吗?”

她又发来一张笑脸,是那种狡黠的带眨眼的笑。说:“什么人都有。官员、商人、学者、艺术家、大学生、小偷和民工,还有外国人。黑人,白人,棕色人,黄种人,都有。外国人少点,民工最多,因为他们最需要。偶尔也会聊天,但极少。聊得最多的是一个画家。”

他再次为她的坦诚感到惊讶。他以为她会轻描淡写,她却如数家珍。他担心地问:“他们伤害过你吗?”

她说:“偶尔吧。这很正常,就像人偶尔也会生病。吃吃药,严重时打打针,就过去了,就好了。当然也会有人得绝症,无论怎么治,都会死去。”她又发来一张笑脸,这次是龇牙:“好在我目前还没碰上。碰上了也会死,不过这种小概率事件只会青睐少数人。”

他说:“碰上这些坏人,你就躲起来吧,不要睬他们。”

她说:“这是我的工作,遇上再刁钻的客人也要应付啊,这也是职业道德。再说,事前你怎么知道他是人是鬼呢?”

他沉默了。内心无法想象那些嫖客们的样子,什么样的嫖客是人,什么样的是鬼。是鬼,会有怎样的嘴脸。

这样的聊天,后来又有过好几次。一次比一次无忌,一次比一次深入。他就像隔着屏幕看到了那个印象中的女孩,依然那么年轻,那么貌美,就像走进他最初的性梦一样,她又一次来到了他的梦里。醒来后,他为自己的梦感到羞愧。他相信自己对她没有任何亵渎之心,但人最不能掌控自己的,恰恰就是他的梦。

他放弃了京郊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对他的邀请,来到了南城。南城是一座滨海城市,也是一座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城市。这里植被葱茏,四季花开,温暖的海风常年吹拂着这里的海水、沙滩、树木、土地、人群和建筑。这里的天空很蓝,这里的云朵很白。到的那天,他见到了小雨。从火车站出来,小雨站在人群外向他挥手。小雨不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样子,脸上有了岁月的沉静和沧桑。想想也是,三十岁的女人了,怎么还会是过去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

但小雨仍然是漂亮的,甚至是美的。这里的海风没有把她的皮肤吹皱,炽烈的阳光也没有把她的皮肤烤黑。她一袭淡紫的长裙,长发松松地绾在脑后,脸上沉静地微笑着,杏仁色的瞳仁迎着南城温暖的日光,衬出她脸上的肤色愈加白皙。那样子是端庄的,无法与她的职业相联系。

小雨把他带到她的住处,让他先冲洗一下身上的疲惫,好好休息一下。他有些不安,望着她那洁净得有些过头的房间不敢落座,甚至不敢轻易放下手中的行李。事实上,他也没办法落座,客厅里没有沙发,只有一把椅子,上面立着一副画框。画布上涂了一些颜色,看得出是一副刚开始还没成形的画作。她把画拿开,把它靠墙立在地上。画笔和油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客厅一隅的竹篮里。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张书桌,靠墙立着一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图书。这是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坐落在城北一个安静的小区。在北京,他见过一些朋友的画室,那种零乱,让他不敢下脚,生怕踩坏了他们什么重要的宝贝。可这客厅多么像是一间雅致的书房,就像他在导师家里见过的:丰富,却不零乱。他有些恍惚,有些疑惑地看着眼前这个分别多年的女同学,不能想象她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客。

真该死,他还是想到了“接客”两个字。是啊,她当然要接客的,那是她的工作。可把嫖客带到这种地方,就像把他带到这里,这不是很滑稽吗?在他的知识积累中,嫖客们在干那种事时可不是把玩高雅的动物——无论走出去多么高雅的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脱去他们的高雅。向妓女们寻求高雅,那是旧时代文人雅士们的事情,这个时代还有那样的文人雅士吗?

就像看穿了他的心思,她微笑着说:“别乱想,这里是我的家,我不会把客人往这里带。我在城西租了一间工作室,在那里接客。”

接客。她那么坦然地说出来,他倒是有些阴暗了,不洁的更像是他。

他环顾一下四周,问:“你这房子,也是,租的?”

她未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说:“你就放心在这里住吧!”

他略显惶然,说:“我住这里,合适吗?”

“当然,你要是嫌我这里……,也可以去住酒店。”那个“脏”字,小雨没有说出来,但他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

他赶紧摇头:“我不是这个意思,否则我就不会来。我是在想,我住在这里,会不会打扰你的生活。”

她立即笑了,说:“怎么会呢?”眼神快乐地看着他,似乎在说,“我高兴这种打扰.”

他心里释然了。可是仍然对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感到困扰。他们算是同学?知己?恋人?是,又好像都不是。如果什么都不是,他凭什么住到她的私密空间里来?

他说:“那好吧。”提起他的行李,却又不知往哪里放。他看了看她,她始终笑着,说:“拿到房间去吧,把要穿的衣物拿到卫生间去,其它,你可以放在房间的柜子里。”

他只得从命。

洗完澡出来,她已经离开了,桌子上放着给他的字条:什么也别想,先好好睡一觉,我出去了,晚餐前回来看你。

他看着那手似曾相识的字,像她的人一样漂亮。也像她的容貌一样,有了岁月的沉静,更老道,更苍劲了。

他在她的卧室里坐下,打量着她的床铺,洁净的单人床,素净的浅紫色,像少女的闺房一样温馨。墙壁洁白得有些耀眼,上面没有任何挂饰,只有一幅尺幅略小的油画。画面上是静物:一个杯子,杯子里面有半杯水,水里面插着一束浅紫色野菊花,杯子的旁边,是一本打开的书。衣柜是嵌进墙里的,装修时似乎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突出来的部分,拉着一道浅紫色的帘子。他把帘子拉开,中间部分,一层层摆放着她的私人用品。一侧挂着她的衣服:几件式样简单但质地不错的裙子,配套的衬衣。其中的一侧,像是专门为他空出来的。他的衣物不多,只有简单的几套。他把它们从箱子里取出,抻平,再小心地挂上去。衣服在包里被压得皱巴巴的,挂在里面很没有看相。他管不了那么多了,毫不迟疑地躺上了她的床。他的确有些累了,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在车上他睡得一点都不好。

他很快就睡着了。内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连梦都没有做一个。醒来时,他有一种恍惚感,不知身之何处,看到墙上的那幅油画,才想起自己是躺在她的床上。他已经很久没有睡得这么好了,长期的失眠把他折磨得够呛。

厨房里有轻微的响动,她已经回来了。听见响动,她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说:“醒了?我做了些家乡菜,肚子早饿了吧,咱们吃。”

饭菜的香味刺激着他的食欲,又是合口的家乡味,他顾不上多客气,先干了两碗。吃得差不多时,他才想起赞美她的厨艺。

她大度地笑着,说:“更声,你有多久没回去过了?”

“多久?快一年了吧,你呢?”他想起他父亲,头发已然花白的母亲,想起他的两个姐姐,还有那个总是教训他的副局长姐夫。现在,姐夫已经是局长了,按他的说法:“到头了,除非想法子往市里调。”他总有向上攀爬的目标和计划。上次见面,他姐夫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男人,活在这世上,得有点进取心。” 似劝他,又似自勉,语气里多了些忠告,少了些教训。在他姐夫眼里,他如今是博士了,读的又是京城的名校,自然不能再受他的训导。

事实上,有一种人永远是对的。就像他的姐夫,他们的价值观总能和这个世界的一些节点卯上,吃紧,和这个世界结成牢固的一体。他不属于这种人,永远也不行。他不会像宁夏那样反抗,但也绝没有结成一体的可能。

她说:“我快五年没回去了。再上一次回去,还是十二年前。”也就是说,小雨在这十二年里,只回过两次家。她不回家,但她的钱会准时回家。这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羞耻,但她的家人会。她不想回去让他们现眼。上一次回去,是她的母亲生病入院,再上一次回去,则是她的父亲生病入院。两次回去,她都没有走进家门,她是在医院里见的父母。她在心里恨着她那一天都没有下过地的姐姐。这个软宝,她在床上躺了一辈子,也拖累了她的父母一辈子。他们两个,必须有一个人在家,否则她就会挨饿,会把屎尿拉在床上。在她眼里,她姐姐就是一个只会吃和拉的软体动物。她什么好吃吃什么,能多吃就不少吃。她歪嘴斜眼,就像对这个世界永远怀着不满与仇恨。她又肥又重,让她的父母过早弯下了脊背。事实上,她只是个脑瘫,她在母亲的产道内受了委屈,她比她们姐弟俩更可怜。正因这样,她母亲永远对这个女儿怀着歉疚。从小,她和弟弟就不敢与姐姐争食。父亲也是,对她这个软宝姐姐,喂饭洗澡,端屎端尿,从无怨言。他说,这笔债一直要还到他们死,他死了,母亲还,母亲死了,她和弟弟还。她曾恳求他们把姐姐送去福利院,没想到父亲暴跳如雷,母亲声嘶力竭,他们一起指着她怒骂,似乎她长着一副毒蛇心肠。她从他们的暴怒里看到了父母之爱的悲壮和伟大。她在暗地里为他们哭泣,内心里对他们更加尊重和疼爱。她想,换了是她,她弟弟,而不是她姐姐,他们一样会无怨无悔。

自从五年前她母亲累病住院后,她就专门为姐姐请了个上门的护工,让他在父母的眼皮下帮忙护理(就算有人护理,他们仍会不放心地在一旁搭手),又花高价为姐姐买了一张特制的床,托人送到家里。这些苦乐,即便熟知如更声,又未必能体味?

她擦去脸上的泪,说:“更声,有时候我真希望我姐姐能快点死。她死了,我父母才能过几天舒服日子。她死了,我就能把我父母接来身边,像他们伺候我姐姐一样伺候他们。我再也不把自己当商品卖,出多少钱也不卖,就在他们眼前干干净净地过日子。”说到后面,她几乎有些咬牙切齿。

他无言。

这晚,她关了手机,留下来陪他。她把自己洗了又洗,冲了又冲,临了,习惯性地掏出一只避孕套,又把它放回去了。她说:“我没病,我经常检查。”像个犯错的小女孩,有点羞惭地看着他。

他把她揽进怀里,心里泛起从未有过的疼痛。她在高潮中哭泣,把眼泪涂在他光裸的胸口,他则想起了宁夏那张苍白瘦削的脸,在高潮中体验着他下坠的姿势。完毕,他说:“小雨,我们结婚吧。我来南城就是来和你结婚的。真的,如果你不嫌弃我一无所有的话。你知道的,除了写过一些文章,我一无所长。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在今天是没有资格向女人求婚的。”

她愣住了,怔忡地看着他。有那么一会儿,他们都听到了对方的呼吸:平静,均匀。她说:“更声,你没弄错吧?你一个堂堂的名校博士,和我结婚?”

他说:“我说的是真心话。”

她说:“你不嫌我脏?”

“有什么嫌弃的呢?我并不比你高贵,你忘了我们是同一块土地上出来的?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出身卑微。”

“可我是个妓女,妓女!你傻了?” 她突然提高音量,强调道。

他说:“你好好考虑考虑吧,不用急着回答我。等你想通了,我们就结婚。”

她突然扑进他怀里,伤心地哭起来,边哭边念叨:“早知道有今天,我何必走这条路?我真该死啊,更声!你杀了我吧,让我死在你手里,让我再干干净净地投胎一次,那样我就有资格嫁给你了……”

他紧搂住她,任她哭泣,任她喃喃自语。

她哭够了,说够了,开始坐在床上发呆。他不说话,也陷入沉思。他们都默坐着,谁也不看谁,各想各的心事。

后来,小雨问他:“更声,你相信爱情吗?你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她看着他,眼神是怀疑的。

他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也许吧。”他看着她的眼神也是怀疑的。但他们彼此需要,不是吗?

她突然问:“宁夏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爱情吗?网上说是因为他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女友要和他分手,是这样吗?”

他说:“是,又不完全是。”他想起那个搭错车的比喻。

她问询地看着他,等着他解释,他却转移了话题,问起她的弟弟:“你说他在北京读研?”

她点点头:“你就是他的榜样,我一直拿你激励他,他也是这么做的,考到了北京。老家谁都知道,我们村里出了两个人才,一个是你,一个就是我弟弟。”

他苦笑,问:“他是什么专业?”

“建筑。清华建筑系。”她有些骄傲地说,双眸发亮,溢满笑意。

“还好,他没有搭错车。将来,他也许会是少数那种可以完成屌丝逆袭的人。”

她说:“更声,你太悲观了,这点不好。你还没有回答我宁夏自杀的原因。如果真像网上说的那样,宁夏就不是一个反抗者,而是一个怯懦者,一个失败者。我看过他微博上的那首短诗,我觉得他的所谓反抗是无力的,可笑的。如果爱情的基础建立在一套房子上,建立在个人的功成名就上,那就不是爱情。人活着,不是为了房子,也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你们活着没有我艰辛吧? 我的心中尚有梦想,你们不该有吗?你们都是社会的精英。”

他惊奇地看着她,她的脸孔因为激动而泛红,嘴唇下意识地颤动着:“是的,你一定在想,我的弟弟会不会又是下一个你,下一个宁夏。我告诉你,不会的。我出卖自己的身体,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弱者,一个懦夫。这一点,我弟弟他深深地知道。”

她再一次骄傲地看着他,说:“你不总说身体只是一具人形之器吗?我以为,一副没有灵魂的身体,才是一具真正的人形之器。”

他哑口无言地看着她,一个卖身的女子,却骄傲地跟他谈着灵魂,没有矫情,也没有伪饰。奇怪的是,他的心却宁静下来。

这一夜,他躺在她身边,一年多来头一次没有失眠。他奇怪自己的内心竟会如此安宁。早上,他在阳光中醒来,小雨已经在厨房里给他做早餐。他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一句话来:此心安处是故乡。

有一段时间,他在南城的街上晃来晃去,大街上车水马龙,他却有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有一天,他晃进了南城美术馆。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正在办一个画展。

客人不多,有来看展出的,也有来买画的。他在各种画作前流连,说实话,他对那些作品并不太懂得欣赏。偶有几张触动他,他就站下来多看一会儿。展会很安静,大家都只是看画,鲜有人作交流,也没有任何人前来介绍作品或做推销。

就在他准备离去之时,突然看到一幅画——这幅画挂在一处僻静的角落,几乎都不在正式的展区内。他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立住了,他看着画面上的人像,惊奇得说不出话。

他向前紧走几步,站在画的近前。那是宁夏,是的,画面上的人就是宁夏。宁夏张着惊人的大嘴,眼神里充满令人绝望的恐惧,高挺的鼻子略显扭曲,左眼角的一粒黑痣就像放在高倍显微镜下,微微下垂的嘴角失去了往日的坚毅,没有任何建筑作为参照,却保持着一种下坠的姿势。画面的背景是一片黑暗,下坠的姿势却呈现出惊人的空间感。整个形体呈现出极度的痛苦状,似乎里面蕴藏着一颗即将破裂的灵魂。

画题是《落魄者》。左下方的落款字体怪异难辩,印鉴也是难认的小篆,印面小得像一滴鲜血,藏在那怪异的落款里。

裂帛。他想到两个字。画面的冲击感令他窒息,震颤。

猜你喜欢

宁夏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宁夏
宁夏
宁夏
宁夏
“塞上江南”宁夏川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小宁夏 大思维 “醒得晚 跑得快”的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