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深度融合 军地协调共筑积极推进预备役部队“两个能力”建设

2016-01-07余阳

国防 2016年2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

余阳



军民深度融合 军地协调共筑积极推进预备役部队“两个能力”建设

余阳

内容提要:预备役部队具备独特的军民融合发展优势,但也面临政策法规缺项、融合机制滞后、资源融合乏力、保障模式粗放等矛盾困难,必须科学合理统筹、顺畅融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集约高效保障,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真正落实。

关键词:后备力量建设 预备役部队 军民融合

作者:余阳,云南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师长,大校

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亦兵亦民,具有领导双重、职能双向、保障双方的特点,具备独特的融合优势。但由于军民融合牵扯范围广、涉足领域多、触及问题深、协调难度大,推动预备役部队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困难,制约双向融合的“瓶颈”难题急需军地合力破解。

一、矛盾问题

政策法规缺项。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地方区域性法规施行时间久、法制权威弱、系统配套差、实际操作难,在应战能力保障、预任军官考评、预编官兵待遇、急难险重任务补助、临时性大项活动预算、通用装备征储等方面缺少宏观层面的法规支撑。地方政府对编入预备役部队的企(事)业单位在资金倾斜、税收优惠、利益补偿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完善,导致“谁建设、谁负担、谁吃亏”,严重制约了军民融合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

融合机制滞后。国防动员机制不健全,各级国动委机构设置散、力量聚合难,人员兼职多、同步协调难,职能任务单、决策执行难,无法形成多领域兼顾、多要素聚力、多手段增效的工作局面。双向对接机制不完善,军地双方建设需求互不明确、潜力底数互不掌握、融合维度互不清楚,部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相互脱节、时有冲突。就预备役部队而言,受数据掌握不充分、对接主体不明确、程序步骤不规范等影响,通用装备物资预储征用形式重于内容,动员现实需求与正常生产矛盾比较突出。

资源整合乏力。受市场配置影响,优势技术、优秀人才、优质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大批量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加之军地双方建设规划缺统筹、资源调配缺标准、保障渠道缺整合、制度执行缺力度,预备役部队与驻地军分区(人武部)共同面临优质资源稀缺、适编对象偏少、经费来源紧缩等矛盾,民兵组织与预备役部队争编兵单位、争优质兵员、争工作地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造成地方投入重复浪费、保障负担叠加增大、融合动力消耗减退,导致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整体绩效不高。

保障模式粗放。在“战场”与“市场”双重考验下,因融合理念缺乏、刚性措施缺位、市场调控缺力、补偿机制缺失,部分地方单位与行业把作战能力生成片面认为是部队的自身事务,把军民融合发展简单看作是军地的“双拥共建”,对后备力量建设“热情高、力度小、措施少”。就预备役部队“军地共保”模式看,信息化建设军地兼容差、训练场地统建统用效能低、地方经费协调制约因素多、通用装备预储征用不托底,部队快速动员与遂行任务能力提升艰难。

自身条件受限。当前,预备役部队支撑军事效能向经济效能转换的通用资源少,军融民的条件和能力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地方新兴产业调整更新需求不相配套,军事与经济双重效益条块分割。主要表现为:因编组结构不合理、专业对口比例低、人才培养渠道窄、参建参治创新少,难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支撑和有效能力输送。

二、对策措施

破立并举,科学合理统筹。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建立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为主导的权威高效的统一领导机构,着力打通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缺陷,健全完善系统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督运行机制,真正将以预备役部队为重点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从源头上构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性格局。

统分结合,顺畅衔接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国防动员机构、预备役部队与应急管理系统“三位一体”的联署办公和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平、急、战三种机制的灵活转换。赋予军地各级综合性部门军民融合的管理职能,共同负责建设发展的总体衔接、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逐级建立需求提报机制,明确需求对接主体,规范需求论证、审核、落实的程序方法,确保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有效链接。

整体联动,优化配置资源。坚持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全面兼顾军地发展利益,整合调配传统资源,集中统配新兴资源,明确区分国防后备力量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标准和分配比例,确保资源配置在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化整合,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效益”。

平战—体,集约高效保障。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保障模式,建立信息技术、物流配送装备仓储等区域性保障中心,将预备役部队建设经费纳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集中统筹保障体系,建立完善预备役官兵医疗、优抚等福利制度,积极稳妥实现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扩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延伸、保障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责任编辑:徐永汉)

中图分类号:E2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2-0027-02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
美国军民一体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