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沙区赤松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6-01-06李云波,宋佩东

防护林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赤松沙区

影响沙区赤松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李云波1,宋佩东2

(1.辽宁省阜新市建设林场,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桓仁处,辽宁 本溪 117200)

摘要通过试验分析沙区赤松造林中采取不同整地方式、不同质量苗木及不同管护措施对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伏前全面整地的赤松造林成活率、当年高生长最大,分别为93%和12.8 cm,玉米茬地好于现整现造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苗木中以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最高,为94.4%;不同立地条件以沙壤土的条件下造林苗木成活率最高,为95%。

关键词赤松;沙区;造林成活率;不同苗型;整地方式

中图分类号:S791.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8.018

Abstrac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preparation methods, quality of different seedlings and different management measures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Pinus densiflora were analyzed.Result shows that survival rate and height growth in the very year of Pinus densiflora with full preparation before the hot summer days are the highest,being 93% & 12.8 cm,respectively. Stub land of Zea mays is optimal than extempore soil preparation and extempore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of container seedlings among different grade and types of seedlings is the highest,being 94.4%;the survival rate under sandy loam is the highest,being 95%.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马振东(1982-),男,黑龙江宾县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森林调查研究.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ofPinusdensiflorain Sandy Areas

Li Yunbo1, Song Peidong2

(1.Jianshe Forest Farm,Fuxin City, Liaoning Prov.,Fuxin 123000,China;

2. Huanren Department, Highway Administration,Liaoning Prov.,Benxi 117200,China)

Key wordsPinusdensiflora; desert zone;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different seedling types ;land preparation method

章古台是人工引种樟子松最早的地区之一,最大树龄已达58 a。该地区25年生以上林分已出现了大量的感病枯死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西北部地区樟子松林发生衰退面积就有24 766 hm2,占全部樟子松林面积38 266 hm2的64%。对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工程进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影响。正是由于樟子松出现了生长衰退现象,赤松(Pinusdensiflora)作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林业工作者的重视。赤松广泛分布在我国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为阳性树种,深根性,抗风力强,耐瘠薄、根系发达、速生,除盐碱地、水湿地、黏重土壤外都可以生长。具有材质好、用途广等特点,亦是荒山造林先锋树种。在樟子松人工林的结构调整及更新改造,改变树种单一,加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沙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差一直是困扰着其大面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摸清原因,我们于2011年开展了整地方式、苗木质量、栽植、抚育管理措施等相关造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试验地概况

1.1 气候

章古台地区年平均温度5.7 ℃,7月平均气温23 ℃,1月平均气温-14.4 ℃,绝对最高气温35.2 ℃,出现在7月,绝对最低气温-29.5 ℃,出现在1月。早霜在9月末,晚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无霜期约150 d。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7—9月,春季少雨,空气相对湿度为40%~50%。春季多风(西南风或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6 ms-1,最大瞬间风速32 ms-1,4—5月5 ms-1,以上风速达60次之多。

1.2 沙地状况

1.2.1流动沙丘,坡度2~8°,丘高2~11 m。属中、细粒级的单相沙地。沙层中的稳定含水量为2.5%~3.5%,地下水一般不能为植物所利用。生有蒺藜梗(AgriophyllumarenariumBiep.),黄柳(SalixflaviaaSkv.),差巴戈嘎蒿(ArtemisiahaiodendronTurca)等植物。

1.2.2固定沙地分布范围较广,土壤为生草沙土,机械组成以细沙和粉沙为主,0~100 cm的沙层含水量一般达4.0%~5.5%。由于原来土壤遭受风蚀的程度和风积沙埋土壤的情况不同,地形起伏较大,森林植物条件也较复杂。旱柳(Salixmatsudana),小叶杨(PopulussimoniiCarr.)等阔叶树种一般生长不良。杂草有黄蒿(ArtemisiascopariaL.),小白蒿(ArteamisiafrigidaWilld.),狗尾草(SetariaviridisBeauv.),碱草(AneurolepidiumchinanseChwi.)等植物。

2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采用不同苗龄型和不同等级的苗木进行试验。苗龄型为:2年生留床苗、2年生移植苗和2年生容器苗。

2.2 试验方法

(1)整地采用3种方式进行。即:造林第一年伏前采用拖拉机全面整地,整地深度25~30 cm;玉米茬耕地穴状整地,直径45~50 cm,深25~27 cm;带状现造林现整地,只去草皮,深度5~7 cm,宽40 cm。(2)将2年生移植苗分为3个等级进行造林试验。Ⅰ级苗,根径在0.5 cm以上,苗高在12 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Ⅱ级苗,苗高8~11 cm,根径在0.4~0.5 cm,根系完整;Ⅲ级苗,达不到上述标准的苗木。(3)调查1995年引种造林的赤松林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情况。(4)调查2011—2013年,苗木的死亡原因。

3结果与分析

3.1 整地试验

造林前整地是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工序,尤其杂草灌木丛生的宜林地。通过造林前头一年整地后隔1伏期,休闲管理,除去杂草,疏松土壤,可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肥力,有利于幼树的成活和生长。表1是2011年10月中旬在四合城林场种子园工区相同土地类型,采取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成活率与苗木当年生长高度的调查结果。

表1 不同整地方法造林成活率、苗高生长比较

注:造林时间2011年4月,人工造林

从表1看出,全面伏前整地的成活率、当年苗高生长都好于玉米茬地,玉米茬地则好于生荒现整现造。

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而生长是水分和养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对不同整地方式土壤(土层深度0~25 cm)含水量的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伏前全面整地土壤含水量比未整地的高出4.1%,玉米茬地也比其高出3.2%。干层土壤深度未整地的远远大于伏前整地和玉米茬地。由此可见相同的苗木,同样的造林方法,土壤含水量不同和下层土壤干旱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低及当年生长差别的主要因素。因此,造林前采取适当的整地方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含水量,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生长的有效措施。

表2 不同整地方式土壤含水量

注:造林前42 d未降雨。

3.2 苗木试验

不同类型的苗木及苗木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造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相同的土壤条件下,采取相同的管理措施,壮苗有旺盛的生命力,抗性强,根系完整,水分充足,苗木造林后缓苗快,成活率高,而弱苗则差。表3是不同等级、不同类型苗木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情况。

表3 不同等级、不同苗木类型造林成活率、生长量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容器苗由于根系没有被损坏,成活率最高,为94.4%,当年高生长量也最大,为12.1 cm。Ⅰ级(春起春造)移植苗次之,成活率为88.8%,当年生长量为10.8 cm。最差的是Ⅲ级苗,与Ⅰ级苗相比成活率相差48.8%,高生长量相差7.2 cm,Ⅰ级苗高生长量是Ⅲ级苗的3倍。

另外,从表3还可以得知,春起春造成活率好于秋起春造的移植苗,当年生长量也高于秋起的移植苗。这是由于秋起苗木经假植,失去少量水分,其苗木本身水分不足,不及移植留床苗木所致。而不经过换床移植的2年生留床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均不如移植留床苗,其主要原因是没经换床的苗木侧根、毛细根少,根系不发达而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差,因而影响成活和生长。

3.3 立地条件对成活率及树木生长的影响

沙区地貌主要是由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沙地,草甸及泡沼等构成。在生产中应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及土壤、水分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根据1995年009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项目)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试验的调查结果(见表4)可知,立地条件不同,造林成活率及幼树生长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地势平坦,风蚀程度较轻,沙壤土的条件下造林,苗木成活率高,可达95%,且幼树高生长、径生长量大。丘底、丘坡次之,丘顶最差。因此,在沙区造林,由于土壤类别、沙丘部位、风蚀程度等立地条件不同,应采取分步造林的方式进行。即先地势平坦、丘底、丘坡造林,然后待丘顶消平变成缓坡后再进行造林,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活率,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

表4 不同立地条件与造林成活率、幼树径高生长的关系

3.4 管理措施对保存率的影响

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 表5是对造林后连续3年苗木死亡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5 连续3年造林苗木死亡情况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造林当年因栽植死亡的株数为11株,而由于管理不善(主要是牲畜踩踏和啃食)死亡3株,抚育产草时不小心铲掉3株,当年11月的保存率为91.5%。第2年因管护不当又死亡7株,抚育铲掉3株,撤防寒土时忘记撤土埋死2株,致使保存率降至85.5%。第3年同样因管护不当等各种因素死亡9株,使保存率降至81%,不能达到验收标准。3年中因管护不当造成保存率下降10.5%,因人为操作失误下降4%。可见造林后抚育管理和林地管护是保障快速成林的关键。

4结论

4.1土壤含水量和下层土壤干旱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低及当年生长差别的主要因素。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蓄水保墒,促进苗木成活和生长。整地应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杂草繁茂、地势平坦,不会发生风蚀的地块要进行全面整地,而容易发生风蚀的丘坡、丘顶则应采用穴状整地。整地时间最好在造林前头1年进行,使土壤能够蓄存水分,增加含水量。

4.2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沙区造林必须采用优质壮苗或容器苗,现起现造。在起苗、运输、栽植过程中要做到苗木不伤根,不失水,不窝根,踏实。苗木成活后及时抚育,避免伤害苗木。林地管护更为重要,管护不好会使造林保存率大大降低,甚至达不到造林验收标准,需要进行补植,以免造成林相不整,财物浪费。

4.3沙区环境恶劣,地貌复杂,应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造林。平缓沙地、丘底栽植速生杨树等树种,丘坡栽植赤松、樟子松等针叶树,丘顶消平变成缓坡后再进行造林或栽植灌木,做到适地适树,以达到林地产值最大化。

4.4由于樟子松出现了生长衰退现象,赤松在樟子松人工林的结构调整及更新改造过程中可做为其替代树种,对改变树种单一,加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贵军,张立英,徐树堂.樟子松苗移植密度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1997(5):22-24

[2] 刘宝丰.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J].辽宁林业科技,1990(6):12-14,47

[3] 柳中棣.辽西干旱地区怎样提高造林成活率[J].新农业,1980(7):15-16

[4] 吴锈钢,宋晓东,王恩利,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调整及更新改造技术措施[J].防护林科技,2002(4):82-83

[5] 杜树坤.章古台沙地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关系的初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3):6-10,27

猜你喜欢

赤松沙区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更 正
封沙育林在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呼伦贝尔沙区林业精准扶贫研究
UP THE MOUNTAINS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
永定河故道沙区治理技术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