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苏州人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2015-12-29陈建伟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陈建伟(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新苏州人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陈建伟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摘 要:对城市外来人口而言,不会移入地方言是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障碍。新苏州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也存在语言选用和身份认同问题。受访者推动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交际空间,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新苏州人会选用不同的语码,而苏州话的使用可以增强他们的苏州人身份认同。

关键词:新苏州人;语言使用;城市身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东部、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以苏州为例,2010年“六普”时,外来人口为421万,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增加了312万人。在2013年,有27000名新苏州人将户口迁入苏州市区。2014年底,苏州市公安局公布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61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7万人,全市流动人口为699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45万人。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外来人口的强劲增长势头已经打破了苏州以本地人为主的人口格局,使之成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

在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城市外来人口是指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户口登记地是异地的人群。但根据现实我们发现城市户籍人口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学习培训、结婚迁入等原因而实现户籍转变继而成为市民的。从本地人的角度看,他们仍是外地人,属于新市民。据此,我们把城市外来人口分为两大群体:拥有该城市户籍的新市民和没有该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不管是新市民还是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都面临许多社会适应性难题,其中首要问题是语言交流。在新的居住地,他们的语言生活是否会发生变化?在私人空间和公共场合,他们的语言行为是怎样的?他们的语言选择是否会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对诸如此类语言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直接关系到城市语言和谐与语言规划,关系到城市各个族群的安定团结。

如今,城市外来人口的语言生活及其对移入地语言格局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相应的语言调查研究也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展开。这些研究为我们准确了解外来人口的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现有的研究多数聚焦于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很少关注外来新市民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一、研究假设

在社会学领域,影响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是户籍制度、经济条件和文化归属。在户籍方面,新市民拥有居住地城市户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市民,享有依附于户籍的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等社会福利;在经济方面,他们大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工作,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在文化领域,由于属于外来人口,他们存在着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像折射,“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1]53。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的每一次言语行为,都表明了自己是属于“内团体”还是“外团体”的文化身份。在苏州,虽然有一些本地青少年已经不会说苏州话,但是否会说苏州话仍是苏州本地人和外地人互相识别身份的感性判断依据。我们可以肯定,会说苏州话的新市民比不会说苏州话的新市民更认可自己的苏州人身份。

二、抽样设计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的抽样是1980年以后来苏州市区工作生活的、拥有苏州城市户籍的新市民,又称“新苏州人”。由于他们在市区居住得较为分散,在人群中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借助受访者推动抽样(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简称RDS)调查[2]192-208的方法来获取样本。该方法是在传统的滚雪球抽样调查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理论设计出来的针对隐藏人口的调查方法。调查时,我们先对受访人进行面对面的访问,然后再请受访人借助自己的社会网络介绍新一轮的受访人,通过与新的受访人的面谈或电话访问了解他们的语言使用和城市身份认同情况。前后总共调查了77人,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对调查数据,我们采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和列联表分析。

(二)样本概况(见表1)

表1 样本概况(N=77人)

三、新苏州人的语言使用实态

(一)语言使用现状

表2 语言使用现状(N=77人)

表2的数据显示:在不同的交际空间,受访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选用合适的语码以适应交际需要;在同一交际空间,受访人也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进行语码转换。比如与父母在家庭中交流时,92.2%的人选用家乡话,6.5%的人选用普通话,1.3%的人使用苏州话。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受访人只会说普通话,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会说方言。另外,3.9%的受访人在所有场合和所有人交谈都是一口家乡话,这是因为他们来自北方官话区,自认为家乡话和普通话没有太大差别,没有必要再学普通话。

交际空间和交际对象的差异,使受访人的语言使用表现出内外有别的特点。在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交网络中,受访人更乐于使用家乡话以增进彼此的情感认同;在与其他的外来移民交流时,为了提高交际效率,他们倾向选用普通话;在与本地人交流时,具有苏州话会话能力的受访人会积极地使用苏州话以获得更好的认同感。

(二)对苏州话的认同程度

表3 对苏州话的认同程度(N=77人)

新苏州人对苏州话的认同度并不相同。在听说苏州话方面,24.6%的人完全听得懂苏州话,14.3%的人完全会说苏州话。他们对于同事说苏州话的反应也不一样,表示“反感”“无所谓”“支持”的人分别占27.3%、42.9%、29.8%。对苏州话的评价方面,50.6%的人认为苏州话“好听”,35.1%的人认为苏州话“有用”。在学习苏州话方面,48.1%的人表示愿意学习苏州话。

苏州话的习得与语言环境和学习意愿密切相关。据了解,那些能够听、说苏州话的受访人经常收看“施斌聊斋”“李刚评话”一类的方言节目,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经常说苏州话,他们自己也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使用苏州话。

(三)苏州话使用情况与苏州人身份

表4 苏州话使用情况与苏州人身份(N=77人)

会说苏州话的新苏州人是否更认同自己的苏州人身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把苏州话使用情况和身份认同放在一起进行列联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有较强的关联性:完全会说苏州话的受访人中,63.6%的人认为自己是苏州人;不会说苏州话的受访人中,89.1%的人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可见,苏州话的使用明显增强新苏州人的城市身份认同。

四、关于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的讨论

(一)语言与身份认同理论

语言作为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认同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3]46,而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4]21-27。

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使用可以传达身份认同。个体要建构自己的族群成员身份,就必须遵守族群所确定的行为准则,具备本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典型特征。虽然宗教、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因素都可以充当区分“自我”和“他我”的标志,但是其中语言具有指纹性意义,是彰显身份区分的显著性标记,因为“语言行为就是一系列认同的动作。在这些动作中,人们发现他自己并寻求他的社会角色”[5]139。在多语共存的社会环境中,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成员身份的确认作用愈加明显。比如在移居城市,移入者如果说移居地方言,则容易被听话人当成本地人,如果说外地方言,则有可能被当成外地人。

身份认同也会制约语言使用。由于个体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在言语互动中,说话人为了强调自己的身份,在语言使用上往往表现出趋同或趋异的特点,即当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把自己归到“我群”时,就会采用与听话人相同或相似的语码,当说话人有意表明自己属于“他群”时,就会故意选择与听话人不一致的语码以示区别。

(二)苏州的语言环境

外来人口的多元化打破了苏州话唯我独尊的格局。在语言市场中,普通话、苏州话、外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多种语码互相竞争。其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商业活动、大众传媒等公共领域以及家庭生活等私人领域,属于优势语码。苏州话作为当地权威方言,是本地人身份的象征,不仅被用在家庭、邻里、街头等非正式场合,而且也被用在菜场、商场、邮局银行、大众传媒、政府部门等公共场合。普通话和苏州话有时在许多场合功能重合。外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苏州属于劣势语码,主要用在群体内部交流中。

(三)新苏州人和苏州话

新苏州人移居苏州后,他们原本具有地域优势的家乡话成为劣势语码,其使用场合也受到极大限制,而普通话作为一种跨地域的优势语码,成为他们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进行交流的工具。尽管人们平时说的普通话多多少少带有地方口音,但是对于不会说苏州话的新苏州人而言,普通话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苏州,普通话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交际情境,但在苏州话出现的场合,普通话的使用会有一些潜在的劣势,因为这有可能告诉人们“说话的是一个外地人”。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分苏州本地人就对外来人口,特别是“苏北人”有偏见,这是因为大多数外地人来自苏北,他们的经济地位不高,其中个别无业人员经常从事偷盗、抢劫等非法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特别是职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苏州本地人开始接纳和包容外地人。尽管如此,苏州本地人的地域优势感还是很明显的。在当地论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州人和新苏州人像被割裂的两个阶层”之类的讨论。为了增强主人翁意识,一些心态开放、语言学习能力强的新苏州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慢慢学会了苏州话。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受访人已经习惯了说苏州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说自己的家乡话,周围的人也都认为他们就是苏州人。有的受访人坦言:“我在苏州生活了12年了,户口和家都安在这里,因为不会苏州话,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外地人。哪天我会说苏州话了,就算是一个地道的苏州人了。”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移入地方言是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障碍,习得这种方言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本,但是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据陆铭的研究,外来人口习得居住地方言理论上可以获得回报,获得回报的两个渠道分别是“使用本地方言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和身份认同”[6]。外来人口如果说本地方言,可以昭示出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从而增进信任,获得额外回报。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市民广场上,我们认识的周女士和一个来自河南的卖气球的小贩产生了争执。最初周女士通过口音断定小贩是外地人,就用普通话和他争吵。当城管到来时,她马上转用苏州话。因为不会苏州话,小贩只能在旁边无奈地站着。等城管和周女士走后,小贩感慨地说:“哪里都是当地人向当地人。”其实,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位周女士来自淮安,18年前她刚到苏州工作的时候,因为不会说苏州话而受到同事的歧视。后来,她通过向周围的人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苏州话。在与苏州本地人结婚后,她的主要用语就变成苏州话和苏州腔普通话。像周女士这样实现语言使用本地化的新苏州人有很多。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以及对苏州人身份的认同。

(四)结论

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普通话的普及,不会说苏州话的新苏州人也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直接使用普通话就能满足工作和生活中的语言需要,但是如果会说苏州话,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身份认同,也更容易融入当地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延东,Jon Pedersen.受访者推动抽样:研究隐藏人口的方法与实践[J].社会,2007(2).

[3]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

[4]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5]叶君.语言、社会认同和少数族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2).

[6]陆铭.方言不应成为城市移民融入的障碍[N].东方周刊,2014-01-09.

(责任编辑 许峻)

Language Choices and Identity of New Citizens in Suzhou

CHEN Jian-wei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Abstract:Urban migrants,unable to master the dialect of residence,will be a barrier to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local life.As for the new citizens of Suzhou,they have to face the issue of selecting right codes and establishing right identity.The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 Survey.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y will use different codes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spac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bjects.The use of Suzhou dialect can enhance their identity.

Key words:new citizens of Suzhou;language use;identity

作者简介:陈建伟(1975—),女,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项目(2012SJD740050)

收稿日期:2015-09-15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5-0086-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2.23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