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海结盟歃血结盟的红色传奇

2015-12-28本刊编辑部

中国西部 2015年25期
关键词:尔格汉人刘伯承

彝海结盟歃血结盟的红色传奇

“汹涌的金沙江、大渡河,蛮荒的大凉山倮倮区;我英勇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

红一方面军在征途中所唱的这首歌,述说了1935年5月,刚渡过金沙江时遇到的艰难险阻——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三百里彝区。此时,国民党飞机不断撒下传单,上面赫然写着:“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几十万大军追、堵,共军插翅也难逃!”“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

冒着枪林弹雨,忍受着伤痛与饥饿的红军跋涉于万水千山之间,他们高举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而这劳苦大众是不分地域与种族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度里,红军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抱以博大的胸怀与热忱的真情,从而成为了我党日后民族政策的范本。在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地区绝大部分都位于西南和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长征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也都行走在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段艰难的行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感人的事迹,而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海结盟无疑是这系列篇章中最动人的一篇。

彝海结盟是我党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民族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彝海结盟也就成为长久传颂的一段民族佳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川西小镇,刘伯承苦思过彝之策

彝海,又称“鱼海”,在彝语中又被叫作“乌勒苏泊”,翻译过来的意思即为“海子”。这片浩瀚无垠、波光粼粼的海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羊坪山上,是一座海拔2286米的高山淡水湖泊。这里湖水清澈见底,湖畔两岸苍山青翠欲滴,宛如人间仙境。彝海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当地是冕宁县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神秘而彪悍的彝族百姓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片山水环绕之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却在80年前的一个早上被打破了,而这一天,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乃至这个民族迎来命运转折的一天——1935年5月20日。

凉山结义版画

1935年5月20日拂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来到了彝海附近的泸沽镇,此时天色还未放明,晨曦夹杂着彝海飘来的云雾,将整座小镇笼罩在一片宁静肃穆的氛围之中。坐在镇口的刘伯承眉头紧锁,双目凝视着远方——那片被云雾遮盖着的彝海。他心里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要迅速北进,渡过大渡河,并在川西北建立苏区。而要前往大渡河,就要面临崎岖难行的山路与神鬼莫测的天气,尤其是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眼前这片云雾缭绕的彝海,正是这样一片传说中的“汉人禁区”。之所以说这里是“汉人禁区”,是因为这些彝族聚居区内部家支林立,而且相互械斗不息,却能保持一致对外,并擅长山林作战。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以及地方军阀都曾对彝区用兵进剿,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因而他们便将茫茫彝区视为畏途,并将其设为禁区。

一个时辰过去了,派出去的侦查组还没有消息,苦苦等待的刘伯承一根接一根地抽起了烟,袅绕的烟雾很快就弥漫了指挥部这间狭小的房间。见到指挥官心急如麻,大家也都默不作声。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正当大家愁眉苦脸之时,指挥部的门被推开了,警卫员带着三个青年来到了刘伯承面前。这三个眉目清秀,眉眼间还残留着些许青涩的年轻人大步跨进屋里,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对着刘伯承笑了起来。晨光下,他们身上的露水被映射得光彩熠熠。对这三个年轻人,刘伯承并不陌生,这三个人分别叫陈野苹、廖志高和李祥云,是冕宁县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此前,他们听闻红军要来的消息,早已联合了周围一批进步青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在泸沽镇翘首等待红军的到来。于是,在8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在这个云雾氤氲的川西小镇里,刘伯承和聂荣臻接见了这些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

这三个青年不仅带来了一片忠心,而且带来了珍贵的情报。根据他们的情报,刘伯承和聂荣臻仔细地分析了泸沽以北的路径及敌情,并认真地斟酌了目前的形势和今后的方向。最终刘伯承认为,敌人已判定红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而把富林作为防守的重点,因此刘伯承建议军委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而这样就注定了必须通过传说中的“彝区”。刘伯承放下地图,推开窗户远远望去,火红的太阳已经冉冉升起,高原的阳光渐渐穿透白纱般的迷雾,将远处的彝海照射得仿佛一条蔚蓝色的“命运转折之路”。

密林深处,小叶丹密切注视红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必须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小叶丹了。

当年红军进凉山的时候,大大小小互不统辖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每个家支都有“苏易”(即首领)。彝族家支的“苏易”既不靠世袭,又不是任命,全靠个人修养和品行,在社会实践中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自然产生,而我们故事主人翁之一的小叶丹就是这样一个“苏易”。出生于1894年的小叶丹,原名果基约达,他自幼聪明伶俐,十几岁就能言善辩,通晓汉语。长大后,家支中有什么问题,他都能公平地解决,在那一片形成了影响力,因此被推为“苏易”。

彝海结盟纪念碑 摄影/梁凤英

8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早上,身披黑色“察尔瓦”的小叶丹正和他的部下躲在彝海边的茂密丛林之中,透过林间的缝隙密切地注视着不远处的泸沽镇。此时,天色还未完全亮透,丛林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小叶丹的部下点燃了一支松木火把递给小叶丹,火光将他黝黑的皮肤映得发亮。在红军到来之前,小叶丹已经听闻红军要来的消息,对于这些红脸汉人,小叶丹既恨又怕。人们常说,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小叶丹对汉人的恨也是有根据的: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岐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因此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极为深重的苦难。不仅如此,狡黠的汉族商人还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朴实诚恳,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而国民党军阀的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并种下了极深的成见,因此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因而,早在红军到来之前,小叶丹就已经和他的部下潜伏在密林深处,随时准备与这些红脸汉人决一死战。

然而,眼前的这支军队却超出了小叶丹的预料。他们虽衣衫褴褛,却军容整齐,所过之地也没有发生传说中的“烧杀抢掠”事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而富有秩序,看起来和曾经欺负压榨他们的红脸汉人军队大有不同。“这些红脸汉人来这里到底要干什么?”小叶丹的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他掏出祖传的旱烟袋兀自地抽了起来,随后又端着旱烟袋在密林深处来回踱步。小叶丹的部下见头人如此困惑,不禁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作声。突然,踱步的小叶丹停了下来,他放下嘴里叼着的烟袋,打了个响指。不远处的管家沙玛尔格快步走过来,小叶丹俯下身子对着沙玛尔格耳语了几句,然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沙玛尔格抬起头来,心领神会地对着小叶丹点了点头,然后飞身上马,策马而去,迅速消失在昏暗的林中……

彝海之畔,汉彝两族歃血为盟

此时的泸沽镇内,刘伯承经过冥思苦想,最终听从了冕宁县地下党的建议,决定派遣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前往彝区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头人,商讨过彝区的办法。肖华听完刘伯承的命令之后,挺直身板,“啪”的一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高声喊道:“保证完成任务!”然后推门而出,朝着林深葱郁的密林深处走去。

刘伯承与彝族兄弟举杯雕塑 摄影/梁凤英

人们还常说,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性。当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行走在寻找彝族头人的路上之时,精通汉语的小叶丹管家沙玛尔格也奉命前去打探这些“官兵”的情况。于是,在这个春寒料峭却阳光灿烂的清晨,来自红军的肖华与来自彝区的沙玛尔格在一座路边的喇嘛房里相遇了。肖华向沙玛尔格介绍了红军的民族政策和“借道彝区”的主张,而沙玛尔格也在与肖华的交谈中,了解了红军的意图。两人一拍即合,肖华回到指挥部后,将小叶丹愿意配合红军过彝区的消息告诉了刘伯承。直到此时,刘伯承紧缩的眉头才微微地舒展开了。不仅如此,肖华还根据彝族人民重义气的特点,建议统领大队人马的刘伯承司令与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并将这一消息通过管家沙玛尔格告知了小叶丹。小叶丹听后欣然同意,并要求亲自前来拜见刘伯承。

彝海结盟纪念馆 摄影/梁凤英

小叶丹见了刘伯承,便要摘牛黑帕子行磕头礼。刘伯承急忙上前扶住说:“大哥不要这样。”小叶丹问:“你是刘司令?”刘伯承答:“我是司令。”小叶丹接着说:“我是小叶丹,我们大家讲和不打了。”刘伯承告诉小叶丹:“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国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大家过好生活。”就这样,双方很顺利地达成了协议。随后,刘伯承和小叶丹欣然决定,在彝海边打鸡吃血酒结拜兄弟。于是,在1935年5月22日的那个黄昏,一场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歃血盟誓仪式便在彝海边举行了。

结盟仪式在彝海边举行。整个仪式简单而庄重。按照彝族习惯,由巫师念了咒语,用刀将一只大公鸡脖子破开,让鸡血滴进刘伯承从腰带上解下来、装上了湖水的一个旧茶缸里。然后,由结盟人喝血酒发誓。刘伯承与小叶丹并排跪下,面对蔚蓝的天空和湖水,刘伯承先端起血酒,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小叶丹笑着叫“好!”,然后也端起瓷盅来,大声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后也一口喝干。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小叶丹,嘱其在红军走后和敌人作斗争。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结盟便告结束。傍晚时分,红军先遣部队返回营地。刘伯承邀请小叶丹叔侄一同前往营地。红军把街上所有的酒都买来,又按价付钱收下群众送来的猪羊肉,设宴祝贺结盟。宴会上,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并在宴会上发表了讲话,劝解彝人内部不要打冤家,汉保彝,彝保汉,团结一致打敌人。

第二天一大早,小叶丹派沙玛尔格、沙玛巴黑、果基子达、果基特达作向导,把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部队一直护送到筲箕湾,再由果基阿最支送到岔罗。出了彝区,红军直抵安顺场。就这样,与红军结了盟的小叶丹一路护送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彝区。从此,红军的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无法通过的彝区,一往无前地北上、北上、北上……

(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王静)

猜你喜欢

尔格汉人刘伯承
空欢喜
十八世纪伊犁伯德尔格回众刍议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杀人回忆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