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5-12-25郝少杰武颜文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原文化产业文化

张 明 郝少杰 武颜文

(1.太原社会科学院;2.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02)

城市的发展,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作为新兴业态,文化产业日益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太原市文化产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门类更加齐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但是与全国文化产业强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发展现状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经过多年的积淀,太原市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综合实力日趋增强。

(一)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近年来,太原市在政策制定、财政引导、税收扶持等方面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2010年起,太原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年度专项资金3000万元,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得到发挥,有效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几年来,太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5%以上,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30%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012年全省为3.4%,全国为3.48%,详见表1)。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助推太原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表1:太原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二)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2009年以来,太原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两业分离”、“四管齐下”、“三轮驱动”改革,培育出规模较大的太原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太原日报报业集团、龙城电影发展集团、高新区创意产业联盟等文化集团(详见表2)。据2012年统计数据,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857家,占到全省总量的20.84%,极大地解放了文化企业生产力,文化市场呈现多元繁荣景象。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文艺精品应运而出,如晋剧《傅山进京》、《龙兴晋阳》、《上马街》,民歌情景诗《桃花红》,大型舞剧《千手观音》,话剧《疯狂的疯狂》、《饭局》等优秀作品。历史文化纪录片《太原五千年》、《龙城八叙》、历史动漫片《名城太原》等,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表2:近年来太原市主要文化企业发展成果

(三)业态结构多样发展

太原市通过自身培育、招商引进等举措,实现文化产业业态多样发展的格局。太原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管理有限公司、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前者聚集各类文化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产值约26亿元。其中动漫游戏企业45家,占全省90%,有8家国家级动漫企业(1家为国家级重点动漫企业),另有1家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前,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其中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致力于戏剧产业、品牌剧目打造,陆续上演《龙兴晋阳》、梅花版《打金枝》、《大红灯笼》戏剧精品,尤其是公益性演出占到10%—15%。太报传媒印务园区被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中国创意设计包装产业园(山西)”称号,成为山西省印刷包装行业荣获的第一块“国字号”招牌。此外,通过中国(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等会展和洽谈会,一批文化娱乐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艺术品业以及文化服务业项目落地,既实现了促进扩大影响、增进交流、合作洽谈的目的,也对我市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及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四)融合发展成为主流

太原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业态融合,文化与旅游、休闲、创业、美术、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初露端倪。伴随着西山文化旅游带逐步推进,明太原县城保护复兴工程的启动,太原府城大规模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开始,为太原旅游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现代雕塑创作、太化工业园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教育实践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以太原高新区依托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落户太原,成为全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示范点,这对太原文化融合发展、多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偏低,龙头企业比较缺乏

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无论从产业增加值还是GDP占比都有很大差距。2011年,太原在中部五省会城市中位列第四,而长沙在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71.8亿元。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太原市文化消费支出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而周边城市则达到12%,市民的文化消费还不能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领军企业匮乏,全市没有一家上市文化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都屈指可数。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这些现状表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设定目标还有差距。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文化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太原市文化产业还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如在园区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单纯依赖政府主导的思路,在国有文化企业中,还存在“事业体制、企业运作”的模式,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能力有限。反之,中小微文化企业市场活力大,但由于它们属于轻资产企业,贷款融资、抵押困难,与国有企业相比,所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和补贴有限,发展瓶颈仍难突破。

(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仍需加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消弭产业边界,集聚发展、融合发展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市文化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文化企业集中的高新区,规划面积小,园区孵化器作用无法体现,造成产业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空间集聚。从融合发展看,科技化、资本化、生产服务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关节点,就我市而言,5A景区仍是空白,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项目支撑,旅游产业衍生品开发不够,产业链不完善,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特别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够,社会资本介入文化产业来促进文化繁荣手段需进一步提升。

(四)内容为王战略任重道远

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市文化产业、企业集中在文化制造产业上,创新创意型文化企业缺乏,整体研发能力有限,创意内涵不足。如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中有约一半以上的份额,集中在书、报刊印刷上,限上文化批零业中近三分之一的份额,集中在图书批发上。全市文化内容产业发展不够,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文化服务业小微企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创意产业偏少。行业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如电视机制造、影视录放设备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电影和影视节目发行等行业还是空白,文化产业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复制和娱乐服务阶段,产品内容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题材,难以适应群众需求。再加上文化产品又与科技制作、生活实际、宣传营销等融合不够,结果形成有资源无内容、有内容无营销、有营销无市场的发展怪圈,造成政府买单较多,市场效益不足。

(五)相关服务管理责权利不清晰

从体制机制看,文化产业涉及部门众多,有宣传部、发改委、文化局、文物局、旅游局等。可是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形成合力。此外,由于文化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且行业众多,分跨第二、第三产业中很多国民经济行业中类和小类,涵盖了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往缺乏全面详细的统计数据,造成对文化产业的分析研判不够,研究与实践不能互动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发展平台,提升文化产业孵化能力

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对于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做好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要变政府主导下平台建设为平台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能的提升以及市场化的运作,从外力推动转向内源驱动。要变单一产业模式为融合发展模式,变多部门分业管理为机构协同管理,从而促进文化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实现企业和市场、创意与消费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是依托园区和企业。要巩固发挥高新区等企业孵化器的经验、成果,发挥园区产业集中、齐备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区以创意研发、内容生产为主的产业链,重点支持梓古轩,特玛茹等企业;加大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力度,完善动漫产业链,重点支持舶奥等国家级动漫企业;打造高新区数字出版基地,开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清华同方太原基地;支持经济区现有的太报、臣功等企业实施环保设备升级改造,发展成为全国印业示范基地;推进长风文化岛一体化建设运营,发挥硬件优势,推动我市会展业、演艺业等市场的发展;推动电影产业园区建设,扶持龙城电影集团成为国家院线,同时加快高新技术、网络等新媒介在电影、电视制作和营销等方面的运用;做大旅游工美、非遗项目为主的传统文化项目和产品,推动这些传统文化技艺的产业升级。总之,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创新能力强、协作能力强的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

二是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物遗址。太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景区、历史文物遗址的载体优势,让优秀的传统的东西活起来。深挖太原文化资源,整合文物旅游机制,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变优势资源为强势产业。如大力推进西山文化旅游带建设,重点突出晋祠和天龙山,太山龙泉寺和店头村,蒙山和连理塔寺庙群,崛围山和窦大夫祠、多福寺、净因寺四大山水寺庙文化板块,形成大山水、大文化、大景区的文化旅游热带。建设包括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明太原县城、晋阳湖风景区在内的大晋阳文化景区。继续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重点推进文庙、崇善寺片区,天主教堂、拱极门片区,文瀛湖、五一路片区,钟楼街、靴巷片区等四大块文物遗存集中区域的保护和改造,充分挖掘历史文物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引进和开发大型室外历史情景大剧,增强旅游产业衍生品开发,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二)突出企业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

一是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步伐。重点支持太原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集团(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等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它们深挖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在保证国有股保有最大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资本入股方式。建议组建太原文博集团,开发特色旅游博物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产值过10亿、20亿的大型文化领军企业。

二是注重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政府要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他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着力培育创意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打造各类文化企业共生发展,不同领域集群发展,产业链经营发展,以大带小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三)重视内容创意,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优先扶持文化内容产业。在扶持政策上特别是融资和贷款方面对内容生产企业予以倾斜对待。注重采用政府引导资金、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内容企业发展,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内容产业。同时要加大政府对本地内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运用社会购买的方式支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二是突破内容瓶颈。内容产业不是简单的还原与在线,而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创意产品和服务,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创作导向,从群众期盼、时代呼声、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注重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实现文化在沟通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以文化人。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内容与新媒体、新科技的融合力度,以科技元素呈现新内容。

三是夯实人才基础。要充分发挥省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集中的优势,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经营管理等文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创新创造。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让懂文化、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行业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员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建议探索文化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形式进行鼓励。

(四)延伸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抓协同产业链。就是“一意多用”,与其他产业共享同一种内容。举个例子,“秦统一中国”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但是它被各种文化形式予以创意创新,延伸到文化旅游、网络游戏、图书、漫画、文化演出、创意产品等多业态形式。不同产业和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配合,相得益彰,其核心还是“秦统一中国”文化事实这个元素发挥着作用。

二是抓整合产业链。即广义上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甚至包括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推动,特别是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将为制造业提升附加值作出贡献。如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从文化遗存到文化旅游景区,从文化旅游景区到文化旅游产业,再到泛文化产业集群,继而辐射到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一个集文化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演艺、动漫、文体乃至商业地产、公共遗址、金融服务等的文化产业集群。

(五)加强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服务业发展

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在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共识后,继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了文创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建筑装潢、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特色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类似的政策还有不少,我们要积极消化,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建议政府采取贴息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引导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文化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满足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产业交易市场体系,使文化产权保护市场化、制度化,使版权质押、商标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道更为畅通,为投资者和创作者、成果发布与市场运用、资金投入和成果投产等提供有效的平台。

二是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选择特色鲜明、前景光明的文化产业门类进行技术创新,点、线、面结合,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历史遗产数字化、移动互联、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领域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咨询服务工作。建议依托统计局、社科院等单位掌握更多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费变化情况,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效信息,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猜你喜欢

太原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