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超速”与“超载”

2015-12-17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量新闻节目受众

安 然

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超速”与“超载”

安 然

当人们还在为能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多信息而欢呼雀跃时,播报速度出现了“超速”现象,信息量则体现为“超载”现象。对速度和信息量的盲目和过度追求,以及对纯粹商业利益的追求,使得电视新闻播报出现了偏离观众需求的现状。本文立足于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现状的研究,以此阐释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超速与超载问题,提出“速度和谐,载重合理,两者平衡而不平均”这一观点,旨在引起电视新闻从业者对于这一问题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电视新闻节目;播报速度;信息量;冗余度;收视率

[作 者]安然,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正朝形式更新、速度更快、内容更多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新闻节目的播报渐渐步入了沼泽,就好比在信息传播的大道上发生了信息的超速与超载的现象。即单位时间内产生了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分别是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速度与受众理解速度的矛盾、信息含载量与受众理解程度的矛盾。此外,置于收视率之下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报,“超速”与“超载”的现象更是被无限放大。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节目从业者应当深入观众,具体感受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认知,发现并剖析电视新闻节目播报“超速”与“超载”的存在,探究新闻节目的播报是否有效满足了新世纪老百姓的信息需求。

一、两个现象,一个矛盾:单位时间内信息承载量的合理性

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报中,速度与内容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观众所接受的信息里,只有在速度与内容科学合理的匹配下,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才能在最后与观众所接受的信息大致相当,不致有太多损耗和衰减。如图1所示:

图1

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量看作是总量,速度中所承载的信息量为分量1,内容中含有的信息量为分量2,总量=分量1×分量2≈观众所接受的信息量。假设在总量为基数6时,总量可以表达为2×3或者3×2,即观众在接受信息时,经过播报速度与所播讲内容的恰当合理的匹配,所获信息量将基本保持在基数。可是当分量1为6、分量2为1时,单位时间内速度得到了极致发挥,而内容信息量却变得微乎其微,虽然观众还是获得了基数为6的总量,但是观众将被淹没在顷刻间传播而至的信息轰炸之中,这就是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发生了“超速”现象;抑或是当分量1为1、分量2为6,通过牺牲速度来换取对超大内容信息量的充分播报,同样会让观众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背负重负,这也就是新闻播报中的“超载”。于是,新闻播报的“超速”与“超载”共同反映了:电视新闻节目播报需要单位时间内信息承载量的合理性。

播报速度的“超速”与信息含量的“超载”直接制约着电视新闻节目播报单位时间里信息承载量的合理性。若想解决电视节目播报的有效传播这一问题,对播报的“超速”与信息的“超载”现状分析及对产生原因的探究就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有效传播的当务之急。

二、播报速度与理解速度的矛盾

(一)播报速度与理解极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呆板朗读式的新闻播报,以难为时代所容,新闻播报语速的调整也成为必然。有学者统计发现,在60年代播音的速度大概是在每分钟160~180个字,到了80年代就增加到每分钟200字左右,90年代至今,新闻播报的速度仍在大幅加快,甚至提高到了每分钟300字左右。虽然新闻节目的播报速度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忽略了新闻传播的本质意义。言语交流通过“发音—传递—感知”三个阶段完成,感知是理解的过程,只有让人听懂了意思,才算达到说话的目的。在人际传播中,我们每分钟可听650~700字,而一个人的说话速度每分钟约150~160字。因此一般听者在听话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评估、接受、反对或比较对方的说话①叶家铮:《电视传播的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26页。。毋庸置疑,新闻播报面向受众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交流过程,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更何况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最终目的是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因此,不考虑受众的辨析能力是达不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的。

(二)播报中的节奏性超速

在新闻播报中,节奏技巧的合理运用,能从整体效果上的动感表现,强化所传达的感情,感染受众,激起共鸣。但是,节奏的运用要以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为前提条件,以声音弹性为物质基础。无此两点,就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没有依据地乱播乱变;或是心里有,转化为声音形式时却盲目苍白。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报中节奏的失控问题不容小觑,这主要体现在播报语流过急和播报语势的过分紧张。张颂教授就曾对新闻播音中节奏运用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过概括:“一快就乱、一高就喊”,也就是说在对新闻稿件的播讲过程中丧失了整体认识,从头至尾一泻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那就是当车在公路上超速行驶且行驶不稳时,人们就会有晕车的感觉。当电视新闻播报的节奏快而不稳且语势高而不实之时,受众的听觉就会出现疲惫状态,甚至会出现“晕听”(受众因受急促节奏和紧张语势的影响,听觉审美受到压迫而头昏脑涨)的现象。

播音员作为播报的主体,要想运用好节奏,创造好节奏,必须熟悉有声语言的节奏要素,并能予以巧妙自由的驾驭,使播报节奏鲜明,让人一听了然,从而更生动地传导出播报内容的深刻含义。

三、信息量与理解程度的矛盾

(一)对信息量的审视

一般情况下,对于信息量的计算会采用(新闻条数/节目时间)的公式。但是,一档5分钟的节目,当然不能与30分钟的节目等量齐观;消息简讯与深度报道,新闻直播与录播都有所不同。同时,节目的信息量是相对的,新闻条数绝不等同于节目信息量,尤其是稿件的信息含量,绝不是新闻条数越多信息量越大。

目前,不少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总体上仍然显得信息与卖点不足。一些电视新闻性节目播报上,并没有完全尊重新闻价值原则,即按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纪实性、趣味性的标准来制播新闻,导致新闻节目有效信息不足、吸引力低下。例如,中央台的午间《新闻30分》和晚间新闻板块等,较之“结论型”“定性型”的《新闻联播》,时长短却更为好看。原因很简单,前者在制播和编排上相对而言更遵循新闻价值的规律。新闻价值法则的缺失,很难激发观众的阅听兴趣。于是,受众在获取可为自己服务的有效信息的过程中,总是要承担更多不感兴趣的信息的同时冲击,这无疑成为一场被动接受的新闻播报。

(二)冗余信息的超载

在电视新闻节目播报中,信息的冗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谓冗余,就是不能提供有效信息的陈述,也包括那些过时的或无任何意义的信息。冗余的大小也就是冗余度反作用于新闻播报的信息量,因此,冗余度是与信息量相对的概念。既然冗余度是相对于信息量的概念,那么一条新闻的冗余度,就可被视为非信息符号量即冗余量与总符号量二者之比。即在一条200字的新闻中,如果包含40个非信息符号,那么,此新闻的冗余度为20%。

近些年来,随着扩大信息量呼声的提高,出现了一种偏向,即由于片面追求新闻条数而提供了大量的冗余信息,从而使某些信息变成无效信息。目前影响新闻节目有效传播信息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即贪多滥取和“削足适履”。贪多滥取的新闻,盲目追求新闻条数,往往提供一些“泡沫”或“垃圾”,当然很少有信息价值;“削足适履”的新闻,刻意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导致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沦为无效信息。无效信息对消除受众不确定的可能性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受众理解和认识上的困难,增强模糊程度。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受众早已知道且已经重复播报多次的信息。从新闻传播系统来看,这些播报毫无意义,不仅不能够提供任何信息,反而会扰乱受传者的思维,削弱受传者的置信度。

四、分钟收视率下的新闻播报

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商业广电媒体强调收视率,电视新闻节目普遍相信收视率的报表分析,以此了解在新闻播报过程中,观众何时决定收视或是离开。于是,分钟收视率的调查方式应运而生,电视新闻节目被严格地控制在数据之下,新闻播报变成了为数字服务,而不是服务大众。电视新闻节目变成了收视率商品,也就是说新闻节目的播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极致的速度实现最大量的信息传播,以此来对各式观众实行一网打尽。

为了追求高的收视率,地方电视台大打亲情牌,争相推出以自己地区方言为播报语言的说新闻类节目。但是此类节目播报正是抓住了速度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软肋,大家对新闻信息的播报往往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是新闻不够趣闻凑。眼下,方言类的电视新闻播报正处在娱乐过度的危险阶段,作为新闻类节目,在全民娱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电视新闻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表征,信息化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速度社会,当一切讲求速度效率的原则成为支配并主导新闻专业的认知,电视媒介的经济条件也确立了速度成为新闻产制机制的主要参考价值。”①唐士哲:《在速度的废墟中挺进:电子媒介新闻的唯物批判观点》,《新闻学研究》,2005第84期,第109-110页。这套参考价值主导了播报的方式,也主导了新闻机构的议题选择以及播报语言的使用。于是,受众就很难看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新闻信息如同在走马观花,耳目应接不暇。

五、结语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希望迅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希望花较少时间获得更多切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这就要求在新闻播报时,既注意信息的“量”,也注意信息的“质”,把精力集中于提供最重要、人们普遍关心的信息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上来;在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适应受众分流的情况,顾及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方便。让播报的速度合乎人们听力的接受能力,让播报的信息含量达到人们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将播报速度与信息量有机结合,争取做到速度和谐,载重合理,两者平衡而不平均。

新闻播报可以提速,但是不能忽略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播报可以加大信息量,但是不能忽略信息的质量。电视新闻节目从业者恰恰忽视这两点,主观盲目的相信收视率带来的数据,在播报超速与超载的模式下,渐行渐远,因此,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现状的探讨与研究是刻不容缓的,并且与之相关的对策、方法都亟须我们的研究与开发。

[1]林照真.电视新闻就是收视率商品——对“每分钟收视率”的批判性解读[J].新闻学研究,2009(99).

[2]郝玉洁.播报式新闻播音的情感表达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

[3]朱霞.新闻播音中“快”节奏语速的把握[J].科技传播,2015(3)

[4]周婷婷.中国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样态30年嬗变之我见[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5]刘迎新.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时代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

猜你喜欢

信息量新闻节目受众
基于GIS和信息量法的四川峨眉山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基于信息理论的交通信息量度量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