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云端里的天使

2015-12-16邵维增陈喜

新疆人文地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别克

邵维增++陈喜

这是怎样的一幅写意骏马图呢?

远处的天山山巅高耸入云,皑皑白雪封顶,云雾相连,裙摆之处,便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云杉、白桦。山脚下,茫茫大草原一直延伸到天尽头,一条发源于汗腾格里峰下的特克斯河缓缓流过,散落在“飘带”两边的马群、牛群、羊群,仿佛南红玛瑙、琥珀、珍珠一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此,在我脑海里经常映现开来:静态的山水、草原,动态的畜群、云霞,穿插其间的四季景色变迁,两两相映,美轮美奂。

伊犁天马天上来

西域出名马,西极乌孙国。

出嘉峪雄关,越过茫茫十万戈壁细沙,天狼星下,新疆伊犁州昭苏县。落地昭苏,是日清晨,过马场,西北蜿蜒蛇行八、九公里,至乌孙山深处。

一路上,车子像公牛一般喘息,忽左忽右,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溪流,一棵棵长在山岩石缝中的云杉,一簇簇不知名的灌木、各色野山花,欢快而质朴地直撞我们的眼球。这些大山的肌肤、血脉,袒露着它们的性格,有的奇峰罗列、气象万千,有的绰约多姿、婉转多情,它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心路历程,把美丑、奇平都完整地呈现开来,不喧嚣、不表白,任你评说。寂静的山谷,像一幅浅绿山水画。偶尔,飞过头顶的几只小鸟,点缀在花间鸣啼,提醒我们置身画卷深处。进山之后,凉爽、清新、潮湿的空气混合了泥土香、草香、花香,只一瞬,便偃息了心间的杂念,开启浪漫之门,撩拨着灵感,涤荡着灵魂,纵情于山水之间,陶醉在这仙境之中。

“到了。”不知谁说。

我们一行顾不上卸下行李,拎了相机下车,只见山坡前的草滩、溪流处都是或黑如绸缎、红似炭火、黄如蜜蜡的一匹匹骏马。

这就是伊犁马,传说中的“天马”,汉武大帝眼里的精灵。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乌孙国向汉朝进贡良马,因此,便有了汉武帝亲笔赐名“天马”的美誉。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吐尔逊别克是这里的牧民,也是育马的专家,眼前的草场、马群都是他的“宝贝”。他说,现在是在夏草场放牧。一年四季,历经数次转场,畜逐水草,人随畜走。春季,向阳的草原上草木萌发,先放牧一段时间,再转移到夏草场放牧,等春秋草场打草完毕,为牲畜备好越冬的草料后,再转移到春秋草场,冬天到来,就在冬窝子舍饲干草料。这样转场,为的是充分利用草资源,畜群把一个地方的草吃完,再转换到另一个草场,以便上次放牧的草得到生长休憩。

“转场很辛苦,连家搬动,起早贪黑,翻山越岭。”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对牧民肃然起敬起来。

接着,吐尔逊别克如介绍自己女儿一般讲述着伊犁马的特征。

“伊犁马体格健壮,头部清秀,外貌悍威,俊美灵敏,个头高,腿长,尖耳朵,突鼻子,世界名马。”

吐尔逊别克的一席介绍,令我们惊叹不已。

哈萨克族的翅膀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等杂交而成。伊犁马不仅外形漂亮,而且力速兼备,性情温驯,是马匹中骑乘、产肉、产乳的好品种,并且有较高的繁殖能力,耐粗饲,抗病力强。难能可贵的是伊犁马还能够适应于高海拔、严寒气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善走山路,即使在冬季雪深四、五十厘米时尚能刨雪觅食,青草季节增膘快。

马和歌声是哈萨克族的一对翅膀。哈萨克族和马分不开,堪称“马背上的民族”,除了吃饭、睡觉外,大多数时间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哈萨克族从小就和马接触,他们不畏怕马,和马十分亲近。孩子五岁,父母选一个吉利的日子,给孩子举行骑马仪式,亲朋好友要给孩子撒喜食,赠送马鞍上的一件用品,以祝贺事业后继有人。孩子成长到十岁以后,可以单独骑马出远门,而且还可以参加一些马上娱乐活动,比如:赛马、叼羊、姑娘追、马上拾银、走马赛等等。

“没有琴弦,牧人难把未来畅想;没有骏马,牧人难飞远方。”这是哈萨克族的一句谚语。再怎么穷,也得有一匹好马。马是哈萨克族一生的荣耀,也是生活的灵魂。富裕人家还会请鞍匠用黄金、白银或宝石装饰马鞍。一匹马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好鞍配好马,好马配英雄。这让我想起了唐朝韩琮的《咏马》诗:“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但愿一匹千里马,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且大展宏图驰骋在沙场,而不是被埋没用来做苦力。

这里的马是散养的,有牧羊犬照看,减轻了牧民的负担。还听吐尔逊别克说,放牧马一般要把领头公马的前腿捆绑起来,留下一段不太长的绳索距离,目的是给马留有适当运动的空间,限制马的采食范围。

吐尔逊别克笑着说:“完全放开的话,一晚上可以跑到60公里以外的地方。”听完吐尔逊别克的话,我对“放荡不羁”和“信马由缰”的意思有了更深地理解。

听完吐尔逊别克的讲述,我走上一段山坡,急切地靠近几匹马仔细观察着,寻找最好的角度抓紧时机抓拍。

一匹马在趟过小溪的时候,水花四溅,飘扬的马鬃,扩张的鼻孔,铜色的眼睛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

一匹马在坡前吃草,时而摆动着双耳,咀嚼青草的铿锵之声不绝于耳,时不时打一两个响鼻,仿佛在眼观四方,耳闻八面。

一匹马在悠闲地吃草,身旁一匹棕红色小马驹静静地依偎在妈妈的身边,似乎在听妈妈讲那遥远的故事。忽而,小马驹开始撒腿狂奔,油亮的鬃毛闪着金色的亮光,像棕色的闪电划过眼前。endprint

一匹马在齐头高的草海“游”过,身后荡起一溜涟漪。

一匹马嗅着粪便,翘着嘴唇,龇着牙齿,摇头摆尾,似乎在探究生活的乐趣。

一匹马在安静的卧着,仿佛回忆一段岁月的片段。

一匹马立身扬蹄嘶鸣,似在向飞过头顶的鹰隼招呼。

一匹马四蹄腾空,风云电掣。

三五成群的马聚在一起,好像在调侃打趣……

云端里的天使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马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迎着危急慷慨以赴,它也和主人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共欢乐。它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它克制自己的烈性,总是按照着主人的意愿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天生的精灵啊。

在我的相册里,保存着两张马截然不同的照片:一张是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匹匹战马卧倒在地,边上用草木做了伪装的军人依托马鞍,架起机枪瞄准来犯的敌机。另一张照片则是一望无边的耕地上,一匹匹马拉着犁铧耕种。

我最喜爱的,还是金人赵霖的《六骏图》,这些唐太宗昭陵前石刻的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六匹骏马,当年为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沙场,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马的肌肤、毛发、血脉,甚至伤痕都清晰可辨。这雕刻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刻在心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

中午时分,热情好客的吐尔逊别克用奶酪、牛奶、羊肉、馕、奶茶、酒等很多丰盛的饭菜,以隆重的哈萨克族礼节款待我们。

清炖羊羔肉。羊是自家放养的羊羔子,水是山泉水,燃料是松枝、干牛粪,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改用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加入食盐,改刀装盘,上席。这里出产的牛羊肉没有腥膻味,入口绵滑、细嫩,肉味十足,油而不腻。先吃肉,再吃纳仁,最后喝羊肉汤,穿插期间的是喝酒,听故事。这里的风景美,饭菜美,人更美。

听吐尔逊别克介绍,昭苏县有着2 000多年的养马历史,昭苏马场现存栏7 000余匹伊犁马,昭苏县马匹存栏约10万匹,犁河谷马存栏约36万匹,占全疆马匹存栏的半壁江山。这几年,昭苏县是全国存栏量最多、马匹质量最好的县,马产业产值每年达1.2亿元左右。

不知不觉,夜渐渐来临,天空渐渐拉上了黑色的窗帘,畜群也都进入围栏,牧犬警惕地守护着羊群,偶尔会“汪汪”地叫上几声。山里的天气冷得刺骨,我赶紧穿上外套。这时,篝火晚会开始了,周围的牧民们都聚集到一起。有的架着烤肉炉,有的搭着篝火柴,有的摆弄着丰盛的食物,有的拨弄着冬不拉,人们忙碌着、幸福着。老人小孩,青年男女,皆有所乐。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夜的景色很美,天上的繁星拥簇着月亮要高歌一曲,来和牧民一比高低,气氛渐浓,老人们累了,席地而坐,拉着自己的孙子,说起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小孩子们一边听着,一边啃着肉骨头,青年男女还在享受着晚会的气氛,牧犬也得到犒劳,不再吼叫。

我们宿在牧民的毡房里。入夜,寒气袭人,听山风呼啸,怎么也不能入睡,后半夜是冻醒的。恍惚之间,耳边忽然回荡着细君公主那首悲凉的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如果细君公主生活在现在,一定不会有此感叹。从遥远的故乡江苏扬州出发,朝发夕至,赶上在昭苏吃晚饭。

清晨,在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中睁开双眼,天已微亮,山里的风景更加迷人,洁白飘逸的雾让大草原变得扑朔迷离,一碗滚烫的奶茶下肚,精神焕发。我踩着松软的草地向前走去,顾不上露水打湿了鞋子和裤子,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好一个清凉的世界!

不一会,风起云涌,天气剧变,我们赶紧告别吐尔逊别克一家踏上回程之旅。此时,真有“天穹压落、云欲擦肩”之势,雨中的群山被层层云雾缭绕着,竟有几分江南的味道,那些被洗得浓绿的云杉、锋芒般的枝叶,在雨点轻轻地敲击之下,如同一位娇羞的少女,青衣长袖,亭亭玉立在烟雨之中。回首,马在云里雾里若隐若现,仿佛天使一般,腾云驾雾,飘飘欲仙……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别克
别克昂科威PLUS
别克VELITE 6
别克SUV家族开启品牌新征程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别克VELITE 6
别克昂科旗
别克纯电动SUV概念车全球首发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锻造的技艺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