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5-12-16田维军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鼻胃肠梗阻胃肠

田维军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

田维军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鼻胃管,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量高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平片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中转手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效果明显。

鼻肠梗阻导管;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普通鼻胃管

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病情进展快,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1]。该疾病的治疗难点在于确定梗阻部位及进行胃肠减压。经鼻肠梗阻导管是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探讨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和普通鼻胃管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非绞窄性肠梗阻,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9~69岁,平均(47.6±2.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9~68岁,平均(48.0± 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排除肠梗阻病史、精神疾病及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均禁食、禁水。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鼻胃管,将普通鼻胃管插入胃部,进行负压吸引。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套件(日本CREATE MEDIC公司)。插入前先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降端是否存在狭窄。自鼻腔将肠梗阻导管置胃内,在内镜直视下将肠梗阻导管送入十二指肠降部或水平部。操作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以防止发生堵塞。向导管前球囊内注入无菌蒸馏水,固定导管,将导丝拔出,退出十二指肠镜,进行负压吸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情况、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平片液气平面缓解时间、治愈率(自行排气排便、腹部平片无气液平面)、中转手术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量高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平片缓解时间、肛

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观察组31例患者中,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31例患者中,治愈18例,治愈率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8.42,P<0.05)。观察组中转手术3例,中转率为9.7%,对照组中转手术12例,中转率为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胃肠减压量(ml/d) 腹围缩小量(%) 腹痛缓解时间(d) 住院时间(d) 腹部平片缓解时间(d)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d)对照组 31 453±79 8.1±2.1 66±11 25±5 11.6±2.4 10.1±1.3观察组 31 986±89 14.3±3.1 27±9 15±5 4.1±1.7 5.6±1.4

3 讨论

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复杂,梗阻发生时,肠腔内的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在肠腔内聚集,引起肠管膨胀,肠腔内压升高,造成肠壁血流发生流动障碍,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引起黏膜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的升高,导致血管大量出血、肠壁充血水肿,病变加重,加之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动脉血循环不畅,导致肠坏死、穿孔、感染和休克甚至病死[1]。其病死率高,若伴有肠绞窄症状,则病死率更高,可达10%~2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2]。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展迅速,会加重梗阻的恶性循环。因此,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治疗术式复杂,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对于近期再次手术、机体尚未恢复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肠瘘、肠粘连或肠麻痹等。因此,该疾病一般首选保守治疗解除或减缓临床症状,必要时中转手术治疗。而保守治疗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3],吸出肠梗阻物,防止小肠梗阻的恶性循环[4]。普通鼻胃管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小肠梗阻症状[4],满足患者保守治疗要求,但症状缓解速度慢,中转手术率高,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且普通导管只能到达患者的胃部,不能到达小肠,只能吸出胃内的梗阻物,而小肠内液体、气体不能直接被吸引,梗阻物吸引不完全。另外,普通导管前端容易贴附胃壁,势必对肠梗阻引起的压力引流产生影响,因此,普通导管对离胃部较远的小肠梗阻效果较差[5]。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技术日臻成熟,避免了普通导管的不足,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6]。经鼻肠梗阻导管有前后两个气囊和多个吸引侧孔,气囊内液体的重力作用和小肠蠕动可将导管尽可能地送至肠梗阻部位,由于两个气囊间是由多个有测孔的管道连接,能够不断吸引梗阻部位、胃部、小肠远近端的液体和气体,减少肠腔内的压力范围广,且减压直接彻底,减少肠腔内压力迅速,使患者腹痛、腹胀的症状立即缓解,还能缓解肠壁黏膜的充血水肿、缺氧和缺血状态,排除细菌毒素,解除梗阻状态,避免了肠管坏死、穿孔的发生。同时能帮助造影剂到达梗阻区域,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梗阻部位。另外,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前端子形状与小肠管腔的结构相容,可以随肠管的蠕动顺利地前行,而且补气孔避免了导管与肠管道的粘连,提高了气体和液体的吸引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量高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平片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彻底,快速引流梗阻引起的气体和液体,明显改善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使小肠梗阻快速通畅,减少了患者痛苦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中转手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也提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导管。因此,建议非肿瘤性的小肠梗阻均可通过该方法治疗,以快速地解除梗阻,恢复通畅,患者恢复自行排气和排便。该方法避免了手术治疗对机体的损伤和痛苦,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有学者建议,肿瘤性的小肠梗阻也可通过该导管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有助于判断梗阻部位、程度和推测病因[7],为术中寻找梗阻部位提供了方便。

总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可有效降低胃肠压力和确定小肠梗阻部位,减压操作直接彻底,操作简便,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和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1]徐骐,徐方明,郗健伟,等.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 60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研究[J].新医学,2012,8(12):176-178.

[2]滕静.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48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3(1):145-147.

[3]王丽波,何平,吴双.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0,30(2):156-157.

[4]王亚雷.肠梗阻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5):258-259.

[5]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18(7):387-388.

[6]陕大治,赵正杰.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3,32(26):23-24.

[7]曹海,赖隆.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3,26(24):456-456.

R574.5

A

1673-5846(2015)07-0092-02

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吉林长春 130021

猜你喜欢

鼻胃肠梗阻胃肠
聚氨酯鼻胃管在高龄长期管饲患者中的留置时间研究*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绝不能插鼻胃管”纯属误解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