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2015-12-16

环球时报 2015-12-16
关键词:泰戈尔层面哲学

环球时报/2015-12-16/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靳凤林 王治军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亡的认识为前提。只有依据对死亡意义的理解,人才能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建立起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系统。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死亡之隶属于生命,正如同出生一样”,我们应当将死亡视为生命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死亡从来都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在传统文化中,除了佛教大讲死后轮回和地狱之外,我国传统的儒家重视生命,对死亡避而不谈,可以说是对生前死后这些超验问题悬而不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其核心表述。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即尽量保全生命避免各种威胁。儒道两家这种思想对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对死亡的研究与死亡教育的发展严重不足。

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是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产生了对不死和永生的渴望。这一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所有的哲学与宗教思想都可被视为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在当代中国,这一矛盾尤为凸显。自然灾难、社会灾难、交通事故等造成了死亡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要求人们能够秉持一种健康和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种种不测,并从中积累生命智慧坚定生存信念。现代医学技术确实挽救了众多生命,但也使得人们过分依赖乃至夸大了科技与医疗的作用,误以为医药是万能的。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死亡学的研究与探讨,并通过教育向大众普及。

对死亡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人的肉体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相互贯通。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练习,正是要说明对死亡的哲学沉思可以为经验上的死亡预先做好准备。我们应积极从哲学和宗教中汲取思想智慧,用于与死亡有关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而要达到这一点,必然要求我们建构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死研究与教育体系。

如果我们不能把死亡看作正常生活中不可逃避的一部分,我们就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生命态度,无法对生命做出一个全景的规划。人只有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直视死亡、征服死亡恐惧,才能发现死亡具有的正面价值。

让我们共同努力,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使死亡成为一面可以反照生命的镜子,使人更欣然地接受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如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一种理性豁达的生死观念。▲(作者分别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

猜你喜欢

泰戈尔层面哲学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如此理解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
太多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