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的新闻 明天的历史——浅谈时事热点与初中历史课堂的关系

2015-12-13余婷婷

成才 2015年8期
关键词:时事热点历史

■ 余婷婷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经典之作《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的几个观点:一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因为历史事实并不能以纯粹的形式存在,“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二是,“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三是,“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才会理解过去”。这些关于历史的讨论,运用于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可以理解为:①我们所教授的历史,需要通过学生的头脑折射出来;②学生学习历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③要从当前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折射?怎样开启想象力?怎么满足需要?才能让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在成为非中考学科后,依然能展现其魅力,呈现其特点,体现其价值呢?在我看来,需要在历史课堂中将昨天、今天、明天更好地联系起来,而联系三者的最佳纽带就是时事热点。

一、过去的今天

将时事热点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与新闻密不可分

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所以,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两者就记事的角度而言,仅存在“时差”而已,即历史与新闻之间只不过隔了一天的距离,新闻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新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便是时事热点。

2.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准绳。新课标课程性质一目中明确规定,“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3.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的特性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加明显。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每天知晓的新闻,比了解的历史要更多、更快、更便捷。对于他们而言,新闻比历史更新鲜。历史只是过去的事情,和自己现在的生活毫无关系,和升学考试也没有必然联系,既然如此何必去学?于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目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和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有关,也和教师教学方法、能力有关。前者,教师个人是难以改变的;后者,我们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历史课堂引入时事热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一切是由过去创造的,这也可改善历史课理论色彩浓厚,政治痕迹明显,历史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的弊端。

二、今天的过去

时事热点如何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1.时事热点应用于新课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情景。而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最新时政新闻有机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历史课堂中,迅速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后,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随后几天,全国各地发起反日游行活动,个别地区少部分情绪过激非理智游行者曾一度对日资企业、日式餐厅、日系私家车进行烧抢打砸的非法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国家形象,他们自己也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但是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并不能理解这种非理智爱国的危害性,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来进行正确引导。当时刚好上八年级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对各地爆发的反日游行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发言的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日本非法购岛的愤慨之情,对反日游行的支持,对过激行为的“理解”。这时我突然提出:“非理智爱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们知道吗?”顺利引出本课背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历史课中运用热点时事可以引领学生审视历史,学以致用,更好地凸现历史问题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主题。这样,既让学生通过今天认识了过去,也让他们通过过去明确了未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展现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2.时事热点应用于教学重难点的强化突破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兴趣和信心,视学习为“苦难”。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课是文化类历史课。要讲清讲透古代文化思想成就,教师得教学功底扎实、知识储量丰富。但是初中学生又存在感性认知程度高,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而文化类历史课的知识点一般多而杂,较为抽象,离现实生活又遥远,所以往往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灾区”。根据这些现实状况,将时事热点引入历史课堂,就像为学生学习插上了想像的羽翼,呈现了历史学科特点,将有效改善教学情况。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百家争鸣时,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中部分典型人物的事迹,并谈谈最欣赏的感动中国人物。我再来说明,这些美好道德其实就是孔子“仁”这个观点的体现。这个利用时事热点的教学活动,既满足了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又将形象感知上升到了抽象知识理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而本课最后为检测教学效果,我又以名为“认主归宗”的活动,让学生将其都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别填入对应的各家学派之中,落实教学重点,并让学生感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时事热点应用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不是无情物’,它展示了无比丰富又极为复杂的人类世界。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插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认知历史、阐释历史的基础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做出合乎事实的评价,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类的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如,2014年在上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时,恰逢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第三个甲午年。有人曾说:“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次大转折。”我以此为教学设计思想,将2014年、1954年和1894年发生于中日两国的典型事例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探讨甲午一战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影响。2014年选取的时事热点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日本“安倍经济学”失效的新闻,突出中国已经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1954年引用的“时事热点”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和日本二战后国土被毁的图片,体现两国历史命运的逆转;1894年则是通过甲午战争黄海海战视频,让学生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也表明这是两国历史命运的第一次转变。进而对比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事件——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让学生明白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解甲午战争也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成果的检验。在讲解完《马关条约》后,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甲午战争的影响,即对中国来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促使了中国人全体意识的觉醒;对日本来说,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使其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又引用时事热点——日本安倍政府否认历史,参拜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军备战,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等一系列言行资料,启发提问:安倍政府系列言行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完甲午战争之后探讨以上问题,可“以古鉴今”不忘记历史,要警惕威胁战后和平的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爱国思想,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最终将教师所教授的历史,通过学生的头脑折射出来,体现历史学科价值。

三、过去的明天

运用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需求,践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与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作为百年辛亥的首义之城进行了一系列纪念庆祝活动。生活在江城武汉的学生们也或多或少的感知了一些辛亥革命的纪念庆祝时事。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围绕这一时事热点,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课堂展示、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课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理念。

2.开启想象力,提升教师素质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成倍加快,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较强可塑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拓宽、更新知识,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及手段。历史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其发展更新相对慢,但总归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若不注重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积累,必然会导致教学失去生命活力,效率低下。而时事热点不断引入历史课堂,可促使历史教师根据不同新闻热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历史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找到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2011年讲《辛亥革命》一课可以利用百年辛亥这一时事热点,但今年再用就不合适。于是我调整为2014年时事热点——南水北调工程,从民生角度切入《辛亥革命》,再利用武汉有利的地方资源,有关辛亥革命的路名、地名将课堂教学有效串联起来。

3.折射学科特点,体现公民教育

人是社会的灵魂。历史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人类数代的人生思考和成败得失,能够为我们塑造高尚人文品格提供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源泉。新课标也强调“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时事热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使学生获取更深远的历史视野,更宽阔的世界视野,来理解、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我就将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从而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是公民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历史,不仅仅是人类逝去的足迹,还孕育着未来。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人们记忆、认知和传承人类文明,还担负着塑造新公民的历史任务。“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善于透过时事与历史的表象,抓住时事与历史的内在联系,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对历史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仅是我近年来历史教学中感悟出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希望能为当前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猜你喜欢

时事热点历史
热点
时事半月谈
热点
时事政策
结合热点做演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