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室与茶庭空间的“寂”

2015-12-0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

上海商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茶室茶道墙面

文/李文君 张君旸 张建华

作为一门复杂的技艺,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日本战国时期的茶圣千利休将茶道发展成为融汇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艺、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众多技艺的文化综合体,使侍茶这一行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茶本身,上升到艺术哲学高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此后的日本茶道以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作为核心,而茶室作为茶道的空间载体,对寂有着功能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而要以寂作为茶室设计的主旨,明确茶室景观设计所要营造的“寂”的特性,有必要先了解“寂”一词的根源,即日本茶道中“侘寂”一词的美感渊源。

1.茶道“侘寂”的美学起源

这种“侘寂”的审美情趣的发展集中的体现在“侘”字上。侘在日语中最初的意义是“寂寞”、“寒酸”、“品质粗糙”,带有字面意义上的贫困意味。“侘人”便代指那些忧郁苦闷的人。而到了平安末期的镰仓时代,日本社会进入极度动荡的时期。大量日本贵族文人受到佛教净土宗思想的感召,进入荒野,在林中隐居,以“草庵文学”消解内心郁闷。到室町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使城市的喧嚣不断加重,人们又开始寻求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清寂生活,试图以恬淡纯粹的美学观念来抚慰心灵。在环境变迁和俳句、能乐等艺术形式的推动下,“侘”转而表示“清寂”、“宁静”,并演化出“旧化的事物”这一含义,它的内涵从悲伤事物带来的荒凉心态,逐渐转为某种有意识的谦卑,与自然特别是与时间共处的状态。

而“寂”更加强调了“侘”的意义,其本意除了安静的状态之外,还有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劣化的过程。相比“侘”对精神状态的表达,“寂”有着更强的物质性,常用来表示具体事物的状态。《徒然草》中记载的这个字,作为年代久远的书籍散发味道的意思,指代年久的物件上的特征。日本的审美态度也受到“寂”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古董鉴赏时,相比西方对古董历史价值的探索,日本则更注重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痕迹带来的美感。Leonard Koren在研究侘寂的著作《Wabi-Sabi:for Artists,Designers,Poets &Philosophers》中提到,Pare down to the essence,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 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去除它的诗意,保持事物的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它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寂”的核心理念就是还原“真实”。

综合两字的发展过程,“侘寂”一词包含了心态和形态两重意义,它的本质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客观真实的时间流逝,保持庄严优雅的状态。对事物的具体形态而言,便是接受事物形态的不完美,接受事物生死循环的过程,找到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真实形象。

2.“侘寂”在传统茶道庭院中的体现方式

茶人村田珠光首先将“侘”的美学理念融入茶道之中,其后千利休将以中国茶席为基础的日本贵族书院式茶道进一步提炼,构成以“侘寂”为审美核心的“侘び茶”,即所谓的麁相,追求“外表粗糙,内在完美”。以此统一茶道的饮食、园艺、建筑和礼仪等要求,有意或无意地将“侘寂”的双重内涵运用到茶庭的设计建造中去,提供符合侘び茶心态的环境。

千利休本人作为艺术宗师,亲自主导了众多茶庭的设计。待庵位于京都郊外,是日本茶室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典范。整个建筑对“侘寂”内核的体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材料、空间结构和精神氛围。建筑强调时间的存在感,使用最简单的材质与构图方式营造了耐人寻味的美感。

(1)建筑材质

待庵的建筑主要结构由原木构建,屋顶为草葺,白纸窗,墙面抹泥,所有材料均不事修饰,随时间流逝日渐陈旧,呈现出快速迭代的肌理变化,给茶室带来大量的细节。现代建筑的材料经久耐用,使人产生建筑永恒存在的错觉。但“侘寂”的设计方式的存在打破了这一虚假的狂妄,顺应建筑材料的退化和损耗,超脱了对“永恒”的追求,把时间对事物的真正影响展露无遗,暴露茶室中的人类本质上的脆弱,引导人们接受并欣赏这种脆弱的不完美带来的美感,印证“侘寂”的核心。

(2)空间结构

整体来看,茶室内部的空间有强烈的框定、稳重、安全的观感,视觉重心落在墙面的构图上,使用了木框、木枋、日本书院建筑的龛状床之间、挂轴等线条和矩形,简单地将墙面分割为若干矩形区域,营造趋于平面化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并非来源于随机的分割,而是由一定的原则统领的。

以下图画面为例,墙面可以划分出几组对应关系:床之间作为虚空间与左侧墙体构成的实空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床之间顶部的木枋又分割出另一块实体,与左侧的墙体同质异形互为呼应;上部实体和床之间的组合与左侧白色墙纸与墙面的组合又从竖向上相互照应;挂画的轴杆、天头地脚、惊燕、隔水、锦眉分割的平面又如同整个墙面构图1的微缩,整个墙面获得视觉中心的同时又使挂画的图形模式拓展到整个墙面,延展了挂画中草书与规整环境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

通过这些对应关系看出,“侘寂”茶室的空间形态可以依赖虚实空间的对比、互补和对应关系来表达,虚深实浅、虚大实小,在简单质朴的材质和构图下,通过比例和色彩等视觉引导,在视觉以外的层面表述着设计者对平衡和谐心态的理解,即所谓的“外表粗糙,内在完美”。

同时参看待庵的墙面构图和现代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Piet Cornlire Mondrian 的画作,可以看出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都尝试在冰冷现实不加修饰的画面中提供更多潜在信息和情绪。Mondrian认为艺术应脱离外在形式,表达抽象的精神目的,这一思想同“侘寂”设计可谓异曲同工。让茶室空间超越空间形态本身所带来的美感,转而诠释并协助空间的使用者达到欣赏“侘寂”的平和心态,是待庵等古典茶室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

(3)精神氛围的构建

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也即“一期一会,独坐观念”,是茶道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寂”是与此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茶席是茶室的主要功能,但对于茶室建筑本身,举行茶会并没有占据茶室作为建筑续存的所有时间。随着时间推进,每一次茶会的举行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这不仅是对茶会的参与者而言,对茶室和茶庭也是如此。之所以将“寂”所表述的“时间流逝”的概念通过茶室与茶亭的设计印证到物质世界,就是希冀在抽象的美感、茶会参与者的精神体验以及侘び茶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之间搭起桥梁。侘び茶源于禅宗理念,讲求“当下即得”和“四处皆有”,对寂的阐述也追求“本来无一物”的“虚”与“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实”的对比。因而尽管在空间构成上寂静、简约,但真正传达“寂”的却是空间实体中的巧思和细节。在看似无一物的单调空间中包含几乎无限的耐人寻味的细节,在看似一成不变的空间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时间流逝的证据,使整个茶室空间在展现纯粹的生活图景的同时蕴含“一期一会”的对当下生活的凄美哀情,这就是“寂”在传统日式茶室中表达精神氛围的重要方式。

3.“寂”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地位

在岁月的沉淀下,“寂”逐渐产生出艺术层面的含义,即在破旧外表下显露带有岁月感的美,或为外表斑驳,或为风化褪色,都能展现出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美。“侘寂”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日本美学理论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随着当代艺术的演进,“寂”的时空观所带来的简约设计理念演化出多样的形态,成为现代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美学风格流派与寂的概念产生联系,或者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下炙手可热的“极简主义”便是其一。以侘寂为代表的日本美学是极简主义的起源之一。就形式而言,两者乍看之下都崇尚简约的外形,但其内涵却已经全然不同。

“寂”的美学建立在人类心灵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上,以人类渺小的意识面对宏大的宇宙时空,保持谦逊的同时感受这种极端差异对比带来的美感。而极简主义是包豪斯运动的产物,它从“寂”的具体形态出发,反推出一种严肃理性的物质观,集中反馈了艺术家们对于上世纪60年代之前盛行的奢华艺术风格,表达对装饰性艺术风潮的反对态度。装饰性艺术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繁荣,却变得密集和繁琐,甚至装饰本身超越被装饰的对象。极简主义存在的意义便在于还原事物本来的属性,研究从建筑、雕塑、绘画中如何剥离尽量多的人为修饰,同时不损伤物体本身的价值和属性。

从这一点上看,“寂”与极简主义的目的都在于摒弃外界对事物的影响,还原并欣赏事物的核心属性。但两者在摒弃的对象上有着不同理解,极简主义摒弃多余的修饰,构建公开、理性、绝对、人为、清晰的标准,用几何形态来阐述事物。而“寂”的摒弃对象则更进一步,希望摒除人类对事物的影响,还原事物在时空影响下应有的形象。在这个宏大体系的影响下,事物的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方式或形态,因而是一种私密、直觉、相对、自然、暧昧的审美状态。

可以说,“寂”是对心灵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而极简主义是人为刻意内敛的结果。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在现代美学和设计环境下,两者完全可以共同协作,来完成兼具心灵与形态追求的优秀作品。在茶室与茶亭的设计过程中,也可以跳脱纯粹的“寂”的美学理念,引入更多其他美学意识,完成更符合现代生活情趣和审美心态的作品。

4.“寂”在现代茶室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主义破坏现有的事物、想法,将之分解然后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这种方式很容易就能创建新事物,但也将人们与旷野、森林彻底割裂开来,人们与自然的联系不再紧密,在城市环境中面对一成不变、历久弥新的事物,多数现代茶室空间都尝试在形式上还原本质、回归自然,在城市中复制自然环境。但这种刻意的营造氛围与模拟自然带有过多的人工化痕迹,使得空间局促,弄巧成拙。

因而在现代的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寂”对环境细节的理解和刻画可以在有限的环境中创设充满细节和联想的精致景观。同时“寂”所代表的温暖和谦逊的态度更能够触动现代城市环境中人们对简单生活的渴望之情。

“一夜亭”茶室中的“寂”元素

《日本近代建筑史》的作者藤森照信是建筑史与生产技术史的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尝试建造了大量茶室建筑。他为接待法国总理席哈克设计建造的茶室“一夜亭”就充分展现了以“寂”为主导思想的茶室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思潮的融合方式。

(1)建筑材质

茶室建于近郊山腰,用竹木结构支撑架空。尽管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工艺进行处理,但建筑的主要材料依然是茅草和纸浆,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粗糙外观。如名字一样,茶亭的材料与构筑方式给人以不稳定的感受,即便建筑结构不变,也可以轻易体会到时间在竹、纸之类材料上留下的痕迹,使用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建筑本身的不断变化,进而迅速领悟到日式侘び茶所表达的人与时空的关系。

(2)空间形态

与传统的茶亭建筑不同,一夜亭的建筑轮廓虽然继承了刚直的线条,却也引入了极简主义对几何形态的研究。建筑内部正对入口的一个直角被倒角,在一片雪白的“空”的空间中创造一个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存在。同时建筑正面设有大型窗户,打破了传统茶室极度封闭的空间形态。巨大的窗户在整个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外立面大量回收材料与窗户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同时建筑内部的白墙与窗户摄入的景观也产生另一组对比。但两组对比中窗户扮演的角色却不尽相同。从室内看,白墙除了挂画一片雪白,与窗户摄入的山丘林地景观形成一虚一实的对比。这时相对白墙而言窗户摄入的景观生动有趣,毫无疑问是作为“实”出现,面积上也符合虚大实小的传统营造方式。而外墙的对比中,墙面有着鲜明的色彩,反而成为“实”的存在,但窗户却透出室内正对的白墙,作为虚数空间产生对比,但两者比例使外立面产生了虚小实大的观感,为了平衡这种不协调,大面积的墙面一侧利用极简主义的几何形态手法削去一角,在实体空间上形成另一个虚数空间,与窗户对应,将整个虚数空间拆散。尽管数学面积上依然不如实体空间巨大,但观感上虚数空间却跨越了实体,使虚实获得了观感上的完美平衡。

同传统的以侘寂为核心的茶亭一样,现代的一夜亭也通过材料和虚实空间的双重对比,在细微处体现了时间流逝,又在整体形态上完成了“本来无一物”的“虚”与“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实”的高度。

现代茶室在传统茶室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尽管只在细微处使用,却彻底改变了茶室空间虚实对比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寂”的境界。在准确传达出茶道内涵的同时,丰富了茶室的构成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也是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在现代茶亭设计中对弘扬、复兴茶道文化的尝试。

猜你喜欢

茶室茶道墙面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息心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茶道人生
开关的美丽衣裳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