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困惑:体育教案结构中各要素如何取舍

2015-12-01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案要素体育课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备课系列论文(七)

结构困惑:体育教案结构中各要素如何取舍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体育课教案的撰写,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然而,对众多教案中各要素的分析发现,不仅存在着区域间教案结构要素不一致的现象,甚至是同一区域内,教案的结构要素也有所不同,且各要素内容的撰写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何出现教案结构要素取舍不一?要素内容差异又为何如此明显呢?

一、体育课教案结构存在的多元化现象

一份完整的体育课教案,究竟应该包含多少个要素,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核心要素等,需要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当前体育课教案要素取舍情况,首先分析一下教案结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一)“传统式”体育课教案结构

在新课改之前,体育课的教案从形式上主要有表格式、文字式和卡片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呈现,都会涉及到教案结构中的要素的取舍问题。通过对课改前各种形式教案的要素分析发现,基本上都会包含着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其中基本要素主要是教学年级、班级、人数、性别、课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场地器材、练习密度预计、运动负荷曲线预计、课后小结等;核心要素包括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要求、时间、次数等。这一方式,由于出现在新课改前,可以用“传统式”来概括。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一线教师更多的都是按照这些要素呈现教案内容的。新课程改革以后,依然有不少一线教师采用传统式结构撰写教案。

(二)“创新式”体育课教案结构

新课改后,教案的结构要素的取舍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一线教师在尝试打破常规写法,结果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核心要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是调整了要素的位置。当然,在创新式中有的值得推广,而有的有待进一步商榷。通过对新课改后举办的几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观摩展示活动的部分教案的统计发现,教案的创新从合理创新和不合理创新两大方面进行统计如下:

1.合理创新式教案:在教案的结构要素创新方面,有一部分创新是比较合理的,如将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有的教案上调整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与要求”;有的是用“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还有的使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这些要素表达形式,都是从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清晰地区分各自的教与学的任务和方式方法。当然,并不是说用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就是不合理的,只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需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要“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就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学法的运用,以及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此,改变过去只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从教案要素上就开始做出适当的调整是较为适宜的。除此之外,还有人在教案的最后加上了“安全防范”要素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结构要素的创新。

2.不合理创新式教案

分析发现,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了不合理的创新形式,比较突出的是课的各个部分的划分,由过去常用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段式,或“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段式,做了不太必要的尝试,如有些教案上调整为五段式、六段式,甚至更多的分段形式。而且,还有人将原来的三段式或四段式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有人用“导入、主题、结束”,取代了原来的三段式,尽管从文字上更加简洁了,但是,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未能反映出来,而体育课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按照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划分的,是科学的、合理的。另外,教案上将教学阶段划分更多,实际上也难以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和意义。如有份教案采用“导入主题、准备热身、我的运动、我的风采、我的组合、我的造型”六个方面来作为体育课的结构,除了导入主题、准备热身可以大致看做是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其他剩余的几个部分很难区分出哪是基本部分,哪是结束部分。这些不明确的划分,在合理性上很难体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教案核心要素的确定上,有些教案既调整了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还新增了新的要素,如有份教案的核心部分的要素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要求、时间强度、教育结合因素”,其中的“教育结合因素”含义不够明确,且难以具体实施。又如,有份教案是用“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组织、时间、达成目标”,可以看出,与过去相比,“达成目标”是新增的要素。由于在教案的前一部分都有“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各阶段再以“达成目标”的要素形式将目标分解,是难以做到细化的。也就是说,“达成目标”要素新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都难以确定。因此,不合理的创新并不提倡。

二、体育课教案结构必要要素名称的取舍

体育课教案无论是哪种形式,包含多少要素,都存在着结构要素的取舍问题,但究竟该如何取舍,下面重点从必要性讨论要素的确定问题。一份完整的教案究竟应该包含多少要素?哪些要素是必要的?这是撰写教案的前提。必要即不可缺少,是一份规范的完整的教案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呢?

(一)教什么、为谁教的各要素的取舍

要想通过一份教案了解一节课要教什么、为谁教。课的基本信息要具备,即年级、人数、性别、单元课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信息,教学对象就会不明确,也就难以确定教学的目标,以及更难以确定教学的手段和组织方法。因为,年龄不同运动基础不同,不同人数组织形式不同,不同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等。假如没有单元课次,就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教到哪里就会变成一个模糊的概念。教学的内容、目标、重难点是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三大要素,就不知道是一节什么课,也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标,更不知道要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因此,假如一份教案基本信息不全面,就不能算是规范的教案。

(二)怎么教、怎么学的各要素的取舍

了解一节课要怎么教、怎么学,课的核心要素不可缺少,诸如分几个阶段,一般都采用三段式或四段式;课的内容,包括各部分都做什么;师生的教与学的各种活动,有的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也有用其他表达方式的,但无论如何表达,都要在教案上表明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否则,就难以明确课上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是否合理,课堂组织也就无从谈起。还有就是课的每一部分或每一项活动所对应的时间和次数,如某项练习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分布情况。这些要素是否完整,表明课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用什么教、教成什么的各要素的取舍

了解一节课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需要通过场地器材、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曲线、安全防范等来呈现。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要用到场地与器材,只是所用的场地类型、大小不同,器材类型和数量不同而已。如果一节体育课在教案上未能明确用的什么场地与器材,就很难判断组织方法是否合理。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呈现在教案上的器材最好是与课有直接关系的,如“篮球”,哪些处于间接关系的器材无需呈现,如推球用的“球车”。体育课程是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课程,因此,体育课上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并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且负荷曲线峰值所处位置合理。假如缺少练习密度和负荷曲线预计,也就从教案上难以看出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体育课的安全事故的有无与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及时与得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一份规范的教案必定要有对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四)课后反思要素必不可少

课后小结或课后反思是在过去所看到的教案中,几乎都有的要素。该要素存在的必要性并非被人们所熟知。因为,很多时候所看到的课后反思或多或少地带有应付的成分。为什么要写课后反思、如何写还不是十分明了。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课后反思也就缺乏其意义。课后反思不仅是要写出该课上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教案的撰写是否有不当之处,通过教学进一步了解教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完善等。课后反思之所以必需,还在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便于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三、体育课教案结构要素内容取舍的方略

体育课教案各要素一旦确定之后,每一个要素具体呈现在教案中的内容表述方式至关重要,既要把握准确性,还要体现合理性,更要符合规范性。下面谈一谈体育课教案结构要素内容取舍的具体方略。

(一)反思:传统要素内容的规范性

写教案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已经是相当熟悉和熟练的工作了,但老师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在过去的教案中,哪些要素内容写的比较得心应手,且符合要求,哪些要素内容撰写的时候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甚至还存在困惑,以及能否确定其规范程度。要能够理清规范在何处,弄清为什么是规范的,即规范的标准是什么。如有困惑,要明白困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困惑,教案中如果有困惑不可永远困惑着。

具体而言,就教案结构要素内容的规范性而言,可以用准确、具体的表述来呈现,如,“教学目标”的规范撰写,不仅要准确设定好目标维度,如可以采用“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和情感品质培养目标”等三个维度;还要能够使各维度目标内容呈现具体可操作,如在“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维度中找到“课题、条件和标准”三个关键词所表达的含义。其中,课题是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如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条件是目标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如两人相距3米原地传接球),标准是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标准(如连续传接10个回合以上)。又如教案结构中的“课的内容”,规范的写法应达到:1.课的内容表述全面;2.准备部分有准备活动名称;3.新授课有动作要领(或动作要领口诀);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5.保护与帮助方法;6.课的内容安排合理;7.结束部分有放松活动内容具体名称等。

(二)分析:创新要素内容的合理性

前文中谈到教案中的创新要素,有的是将原来的要素进行了分解调整,如将“组织教法与要求”分解调整为两个或三个新的要素,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与要求”等;有的是新增了合理的要素,如增加了“安全防范”等要素。无论是调整的还是新增的,各要素内容的呈现都要求合理,否则,创新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创新要素内容如何呈现是合理的呢?

首先就过去人们常用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和分解调整后的三个要素相比较来看,前者在撰写具体要素内容的时候,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在了一起,即教学步骤大多是按照教学环节的推进逐一表述的,当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集中又有交替出现的情况。“要求”的提出,大都会跟在不同的大的教学环节之中,如准备活动部分提出要求,主教材学习时提出要求,还有复习教材部分也会有相应的要求等等。将“组织教法与要求”拆分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各自独立出来,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两个要素如何合理表述其内容。内容呈现的逻辑主线可以按照课的各个部分的推进分述,两者之间大体呈现出对应性,即教与学行为的对应性。以基本部分为例,就“教师的教”而言,包括讲解、示范、观察、指导、答疑、评价、小结等各项活动,而且,这里的“指导”,即包含过去意义上的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教师巡回指导,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既包含对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观察等的指导,就“学生的学”而言,包括听讲、观察、练习、讨论、答疑、展示、评价等各项活动,这里的“答疑”和前者所不同的是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如果将这些教与学的行为采用合理的方法得以呈现,就能够使新拆分要素的教案体现出新的范式和合理要求。例如,“教师的教”,要求教学步骤清晰、教学步骤安排合理、学法指导及时得力、各种教法适宜等。

其次,对于新增的要素“安全防范”,过去,尽管没有在教案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来,但是,在组织教法与要求中,也时而会看到有的教案上有“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字迹。说明,人们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忽略安全问题,只是尚未达到更加具体的层面。基于当前体育课的特点,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防范:1.安全隐患查找全面;2.防范措施表述具体;3.防范效果明显等。在全面性上,需要能够关注课的各个部分的隐患,而不是仅仅考虑主教材学习时的安全问题。在措施的提出上,要能够准确到位,即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防,为了达到理想的防范效果,除了培养学生的防范能力,还要能够提出教师的防范行为,课堂上通过全面、仔细地观察,发现隐患所在并及时、有效的做出处理。只有这样,“安全防范”要素才能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体育课教案,不仅要求要素取舍合理,要素内容表述准确,而且,部分要素,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安全防范”等还需要体现出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传统的合理的要素无需做更多的、更大的调整,如三段式或四段式的课的结构需要延续下去,三维度目标如同过去的三大任务,也无需做更多的花样翻新。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将合理的要素表达更加准确、有效。假如要创新的话,可以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尤其是在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环节进行合理的创新,而不能停留在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上的创新。

猜你喜欢

教案要素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