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世风华
——大清康熙御窑瓷展

2015-11-26供稿首都博物馆

读者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斗彩御窑釉瓷

供稿首都博物馆

盛世风华
——大清康熙御窑瓷展

供稿首都博物馆

该器身通景以青花绘三国故事《铜雀台比武》图。曹操站在铜雀台的最高层,手捋胡须,观看众将比武。周遭有文武官员观看。杨树上挂一战袍,徐晃与许褚轮番比射。画师依故事情节虽仅描绘14人,但场面热闹生动。器底白釉。无款。

继“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和“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之后,首都博物馆再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展。

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丰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种与品位,融汇了传统与创新,显现出万千姿态。

康熙帝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本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其对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振兴与繁盛,其风华彰显于中国陶瓷史册。

幽靓脱俗的青花、釉里红瓷

康熙御窑釉下彩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代表,在承袭前朝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青花瓷器选用上等的浙料绘画,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亮莹润,色泽青翠艳丽。以分水法绘彩,仅用一种青料便可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相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青花所呈现的多色阶层次分明,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有“青花五彩”的美称,被誉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

釉里红瓷在经历了明末的发展停滞后,在此时得以恢复。匠师们很好地控制了铜的发色效果,使之呈色稳定,或浓艳,或浅淡;纹饰图案的线条清晰,制作典雅精致。

纯正鲜丽的颜色釉瓷

颜色釉,又称单色釉。康熙御窑的陶瓷工匠熟练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烧成气氛下的变化规律,烧造出色彩缤纷的各种颜色釉器物,并以其多样且富于变化的色彩及丰富的表现力闻名于世。

按烧成温度的不同,颜色釉瓷器一般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康熙颜色釉瓷器品种丰富,标志着清代制瓷工艺的精进。不论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铜红釉中的豇豆红、祭红、郎窑红釉,还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天青、冬青、粉青釉,或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天蓝釉,以及低温黄釉、绿釉等,都达到了釉色纯正、色调稳定的水准,或晶莹明丽,或莹润含蓄。

【红釉】

红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环境中烧成。北宋初年红釉已出现,而纯正的红釉是在元代烧造成功。明、清两代,红釉的烧造技术已十分成熟,对于器物的使用也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

由于铜红釉烧造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至晚明几乎停烧。直到清康熙晚期,铜红釉才再度兴盛并有所突破。代表为郎窑红、豇豆红、祭红以及珊瑚红、胭脂水等。它们或浓艳,或淡雅,或沉稳,风格各异,反映出当时烧造技术的高度成熟,为世人所珍爱。

该器釉色白中微微闪青。口沿暗刻回纹一周,腹上部凸印螭龙纹。此件三足炉纹饰仿青铜器,别具风格。器底无款识。

【郎窑红】

郎窑红因烧成于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期而得名,又称郎红。郎窑红虽以仿宣德宝石红釉为名,但又与之有很多不同,形成了康熙红釉的独特之处。当时虽恢复了红釉的烧造,但其烧造难度仍然极大,故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豇豆红】

豇豆红釉瓷器,因釉色酷似成熟豇豆的红色而得名,其上的绿色斑点,将柔和淡雅的红釉点缀得更为幽雅悦目。豇豆红釉瓷器呈色多变而难于把握,故烧成不易,佳品难见。

豇豆红釉器皿多为各类小瓶及文房用品,常见器形主要有莱菔(fú)尊、菊瓣瓶、柳叶尊、太白尊、苹果尊、镗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

【祭红釉】

祭红釉为高温铜红釉的一种。不如郎窑红鲜亮,不似豇豆红柔和,它以深沉、浓郁为主要特征。康熙时期的祭红釉为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常见器物有盘、碗、僧帽壶、梅瓶、钵等。

【蓝釉】

蓝釉的呈色剂为氧化钴,可分为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康熙朝蓝釉瓷器的烧造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工艺,并不断发展,无论数量、质量、品种,均远远超越了前代。以祭蓝釉、洒蓝釉、天蓝釉最为著名。此时蓝釉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除描金、蓝釉白花之外,又出现了刻花、印花等多样的装饰手法。

该器内壁施白釉,口沿镶铜扣,口内插入一铜质短筒内胆,口部凿七孔,周围六圆孔,中间一花形孔,作插花之用。此器的铜扣和内胆均为瓷器运输至皇宫后,由宫廷造办处工匠制作,档案多有记载。外底施白釉,有米黄色开片。无款。

该方瓶内外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造型雄威端庄,孔雀绿釉温润亮丽。

孔雀绿釉的配方与汉代以来釉陶上的绿釉及建筑用琉璃绿釉的配方大致相同,只是助熔剂不同。元代,孔雀绿釉瓷器开始在景德镇烧制,康熙时期盛行,造型多达10种,说明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洒蓝釉】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正德、嘉靖时也少量烧造,但明代洒蓝釉瓷器的产量很低。康熙时期这一品种得以发展,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康熙洒蓝釉瓷器多加描金装饰,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绿釉】

绿釉为中国古代传统陶瓷釉色之一,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同时又以铅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在低温状态下烧制而成。

清代绿釉在明代基础上大为发展,从康熙御窑时期开始,绿釉的烧造臻于成熟,烧造的品种逐渐丰富。虽然都称作绿釉,却有湖水绿、松石绿、郎窑绿、秋葵绿、鱼子绿等诸多品种。

【孔雀绿釉】

孔雀绿属绿釉的一种,又称法翠。始于元代,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硝酸钾为主要助熔剂,在氧化气氛中以低温烧成,呈现透明的蓝绿色。因其色泽酷似孔雀羽毛之色,鲜艳亮丽,故得名。康熙孔雀绿釉色泽或浓重翠亮,或淡雅鲜丽,器物以觚、鼎、尊等仿古造型为多。康熙时期将孔雀绿釉成功地运用到瓷器上,成为亮丽之作。

【黄釉】

黄色是清代的皇家御用颜色,象征着权力与尊贵。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明代景德镇以弘治时期的“娇黄”最为有名。康熙御窑的黄釉在明代黄釉的基础上继续烧造,色泽往往较明弘治时期稍深,一般为素面,偶有暗花装饰,常见器物为盘、碗、杯等,在器物的造型、款识上都有本朝的特点。

【白釉】

康熙时期的白釉继承了前代白釉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大致分为3种类型:仿烧明朝永乐时期的甜白釉、仿定窑的白釉器物,以及具有康熙本朝特色的填白瓷。康熙本朝的填白瓷因主要用于填彩绘色之用而得名,烧造量大,或作为宫廷祭祀和陈设之用,或用于制作低温颜色釉或釉上彩瓷。

缤纷灿烂的彩瓷

彩瓷,即带有彩绘装饰的瓷器,包括釉上彩、釉下彩以及釉上和釉下相结合的斗彩。此处主要介绍釉上彩及斗彩。釉上彩,顾名思义,彩在釉之上,即在已经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各种彩料进行描绘,然后再入炉低温烘烤而成。清代釉上彩瓷和斗彩瓷在明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

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批精美的彩瓷,既有延续明代传统的品种,如五彩、素三彩、斗彩等,也有新创烧的品种,如粉彩、珐琅彩。康熙朝彩瓷以浓烈、明快而富于节奏的色彩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浓郁的时代审美风尚。

康熙五彩采用单线平涂的画法,设色对比强烈,强调线的笔力,故有一种坚硬的感觉,被称为“硬彩”。五彩始烧于明代,康熙五彩在继承明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取代了传统的釉下青花,同时大量使用金彩和墨彩,使所绘图案色彩斑斓、富丽堂皇。

斗彩是在烧好的青花器上施以所需的彩料,经二次低温烘烤而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始创于明代宣德时期,以明成化斗彩最负盛名。

康熙御窑斗彩较明代斗彩而言又有很多创新与发展,匠师们充分发挥“斗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工艺特点,运用不同的组合形成多样的装饰图案。斗彩中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设色精细,制作精良。

珐琅彩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在皇宫内完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做法受到铜胎画珐琅的影响,俗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专为皇家烧造,成品极少,均秘藏于宫苑。珐琅彩瓷初创于康熙晚期,繁盛于雍正、乾隆时期。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由于粉彩具有柔和的视觉感受,相对有坚硬感的五彩而言,也被称为“软彩”。康熙御窑粉彩瓷器烧制数量较少,因而传世品极少。

风格独特的杂釉彩瓷

杂釉彩是指在各种单一色地上绘单一色釉彩的瓷器,素三彩从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杂釉彩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白釉上绘单彩,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等;另一类是在其他色釉地上绘单彩,有黄地绿彩、绿地黄彩、黄地紫彩、绿地紫彩等。素三彩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用红色,给人以肃穆、优雅的视觉感受,这也是素三彩得名之由来。康熙素三彩在明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色彩在黄、绿、紫色之外,增加了当时发明的蓝彩。

蓝地黄彩瓷器为清代瓷器的传统品种,为宫廷御用瓷器,多见盘、碗之属。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很多龙纹瓷器,这些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这些龙纹瓷器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通过不同的釉色来体现。其中里外黄龙纹盘、碗为皇帝、皇太后、皇后专用,而蓝地黄龙纹盘、碗则为嫔一级使用的瓷器,不得僭越。该盘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

猜你喜欢

斗彩御窑釉瓷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浅谈现代黑釉瓷的烧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千古“贵”瓷 争奇斗艳
浅谈综合装饰中的青花斗彩
论青花斗彩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