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从《洛阳伽蓝记》到林文月《拟古》

2015-11-22孟光全

当代文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比较

摘要:

“拟古”曾是中国古代很普遍的文艺创作现象,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从林文月的成长背景入手,以明其散文家、翻译家、学者“三栖文人”身份的由来;结合古今论述,梳理“拟古”现象蕴含的深广文化意蕴;为明确参照比较的对象,在概评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内容、文学成就、影响后,详细比较林文月作品与《洛阳伽蓝记》的“同”,尤其是“异”,以揭明二者的承革、源流关系。论述中,力求把文本细读比较、思辨与文化背景勾勒相结合。从林文月创作实绩可见:古今是关联的,古代经典仍有活力,当代文学应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源远才能流长。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林文月;拟古;比较;承革

《拟古》是台湾作家林文月“借古开今”的散文集,中有拟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简称《洛》)两篇:写日本名寺的《平泉伽蓝记》,写美国加州俄罗斯正教教堂的《罗斯堡教堂》(简称《平》、《罗》)。

本文从林氏其人切入,梳理“拟古”文艺现象的多重意蕴;再比较《平》、《罗》与《洛》的异同。力求把文本细读比较、理性思辨与文化背景勾勒相结合,认为古典经典仍有活力,当代文学可从中借鉴,源远才能流长。

林文月(1933年-),为古今中外文学的沟通扮演了很好的“使者”角色,一手握论文、创作、翻译三种文笔,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散文家、日本文学翻译家“三栖文人”,且都硕果累累:学术论著有《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等;译著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枕草子》等;散文,更是30年苦心经营,70年代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80年代有《午后书房》、《交谈》,90年代有《拟古》、《饮酒与饮酒的相关记忆》、《饮膳札记》,本世纪有《回首》、《人物速写》、《写我的书》等。

能获此佳绩,因缘颇多,大致有:第一,出生文化世家,外公连雅堂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台湾太史公”,编著《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荟》等。第二,早年受跨文化教育,常须在日语、上海话、台湾话、国语间“对译”,小时候“我的身份一直是不定的。……这样一个成长背景让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不是纯粹日本人,不是纯粹上海人,也不是纯粹台湾人。但这样一种复杂身份的好处是,我可以比较客观地看事情并作评价”①。后游走中国台湾和日本欧美间,接受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洗礼,有志于文化沟通。第三,年轻时受文学大家沾溉:50年代上台大中文系,教授多以北大、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为班底,如中文系有董作宾、屈万里、王叔岷等,尤其是她的恩师台静农、郑骞,集研究、创作于一身,有传统文人的风骨魅力,深深影响林氏为人治学。第四,一生挚爱文学,愿“安安静静过一种与书香为伍的单纯生活”,文学可沟通人心,可构筑精神共同体精神家园,“对她而言,那个用中文的元典和诗歌统一起来的世界并没破碎。……她的理想中,翰墨和辞赋应有能力维持一个美好的共同体”②。第五,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生活,“我觉得我必须要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女人,再做一个学者、作者或者是翻译者。所以我觉得三种身份在一起有一些辛苦,可是也是乐在其中,而且互相可以补充我的生活的很多面”,“我这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常常把责任、工作弄到后来变成一种享受。做家务清洁,我当成运动,把家变得可爱,就很有成就感。我对人生、世界一直充满好奇心,永远有兴趣去发掘。即使累一点,也很快乐,或许我对生命太贪心了吧”③。

她把文学与生活打通,文学成为生活中最有滋味情调的部分,圆满接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日本古典文学的“文脉”,其研究、创作、翻译都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流”。

林氏众多文集中,《拟古》很独特,共14篇:拟《枕草子》的《香港八日草》,拟《呼兰河传》的《江湾路忆往》,拟《My Life at Fort Ross》的《往事》,拟《傅雷家书》的三封给儿女的信,拟《洛》的《平》与《罗》,拟《东坡志林》的《散文六则》,拟恩师台静农《我与老舍与酒》的《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拟《龙坡杂文》的《伤逝》,拟六朝代作诗赋的散文《你终于走了孩子》,拟《漂鸟集》的《有所思》,拟《园丁集》的《无题》。

这“应是林文月向中外古今的经典作品的一次深情的致敬”④。“拟”的对象古今中外都有,作者素养渊深厚重,可见一斑,走着一条独特的文学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尤其中古,“拟古”非常普遍:《文选》里,诗分23门,中有“杂拟”一门,辑录陆机、陶渊明等拟古诗63首;当时几乎所有文类诗文辞赋,都盛行拟古;从历史长时段看,书画、民间艺术也盛行拟古,如国画大师张大千习画,就由明清依次上溯宋元、隋唐、元魏,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拟,傅申说张大千是在“血战古人”⑤,终成集大成画家;古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也有拟古,可参阅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

古典文艺中,拟古曾普遍久远存在过,这蕴含了古典文艺辩证思维,古典文艺有独特的生态样貌。

林氏深入思考,写过《陆机的拟古诗》,从篇幅、用韵、遣词设句研究;《拟古自序》中,认为拟古既是谦逊学习前人经典,是严肃的,又“存在着比赛因素、是实验性的”。拟古是复杂甚至矛盾的,拟的过程中其实是有承有革、有古有今,有人有我,关键在拿捏好分寸。

学界对拟古现象越来越重视,王瑶认为拟古既“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属文的方法,正如同习字之由临帖入手。……前人的诗文是标准的范本,要用心地从里面揣摩、模仿,以求得神似”,也是“作者也想在同一类的题材上,尝试着与前人一较长短”⑥。龚鹏程认为,拟古非常重要,“一方面代表了作者对于文学传统的认知与参与;一方面也在拟古时确立了文类及风格的特征;再则也可通过拟古来磨练笔性、锻炼笔力”⑦。梅家玲在《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书中,更是做了深刻的论述:拟古涉及“生命体验中的传承与转化、文学艺术活动中的模习与创新”;汉晋绝大多数拟作“乃是出于一分不能自已的、欲对人同有之情相互参证的情怀。……拟代体写作,实系时人重温过去,参与现时,迎向未来的一种生命体验”,“使文人既得以借鉴前人的生命体验,为一己的存在定位,也能在既有文本的影响下,更谛新猷,体现融曾经与现时为一、寓传统于创新之中的深具辩证性的传承意义”,拟代、赠答“适可见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两大重要面向:纵向的承先启后(拟代),与横向的往来互动(赠答)。”⑧把文学创作、生命体验、今昔承革、人我关联等加进来,大大深化了辩证思考,更合乎中国文艺的生态样貌、演进真相。

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认为中国文学有七大特色,“文学传统的悠久和持续性”、“文学典型的重要性”两条,就都与拟古相关。孙康宜等写《剑桥中国文学史》,说中国文学史“是对过去的持续不断的重写。……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史这样注重互文性,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史这么注重过去,而且还不断地改写。……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办法被灭亡的原因吧?因为她的过去永远在被改写,永远无法忘记她的过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现当代文论有益于深入思考: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的具有他完全的意义。……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已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地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当代有“互文性”、“文本间性”等理论,“互文性”指任何一个单独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过程中产生,因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布洛克曼把新文本喻为“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⑨,其实古代向来有以“编织物喻文”的传统,刘熙《释名》说,“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绣彩然”。米勒说文本中总是“隐居着一条寄生性存在的长长的连锁先前文本的摹仿、借喻、来客、幽灵”⑩。

古典文学拟古、代言、用典故、化用前人诗文等,都鲜明体现了古今、人我、承革等复杂而微妙的某种关联。

对文化遗产,冯友兰提出“顺着说,接着说”:先亲近学习,再创变,这样有承有革,有源有流,文化自然而然发展。

“拟”的涵义是学习汲取;也是竞争游戏;还是“对话”“开今”的好途径。

北朝杨衒之的《洛》,是地理、历史、佛学、文学跨类名著,毛晋说“铺扬佛宇,而因及人文。着撰园林、歌舞、鬼神、奇怪、兴亡之异,以寓其褒贬”,林氏也认为其“兼及于历史兴衰、政治葛藤,乃至风俗习惯、传说异闻”。杨衒之序中忆昔:“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剎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伤今:“城郭崩毁,宫城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洛》为二重复合主题:颂赞昔日元魏王朝与佛事繁盛,又哀悼元魏灭亡、佛事衰败,深刻反映元魏国策:“汉化”立国、“佛化”凝聚人心。

《洛》书主要特点:第一,以空间叙述为主,时间叙述为辅。分城内、城东、南、西、北五卷,写每座佛寺组成,是为“佛寺生命体”;再参以时间叙述,写“佛寺生命史”。第二,文体上正文、注文相生,聚焦、散点叙写结合:以佛寺、佛门中人事物为正文,聚焦叙写;俗世中人事物则放注文里,散点叙述。从而呈现佛国俗世两个天地,立体呈现洛都风貌,旨趣丰富深厚,富关怀心,又有趣味无穷的好奇心。第三,语言清丽,骈散皆备。骈句精美典雅,富装饰性,用于描述;散句自然灵活,富表现力,用于叙事、写人、连贯情节等。

此以《拟古》征引的景明寺、龙华寺来看:两寺各有正文、注文两段。

景明寺正文一:寺为“宣武皇帝所立”,为皇家佛寺;正文二:写寺位置、大小、四至、幽美景致(周遭美景、寺里花木水池鱼禽)、塔及邢子才写碑文,浓墨重彩写宗教节日佛诞日,众多佛像“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以寺为中心按空间顺序展开,为聚焦叙写,以骈句描述场面。注文则篇幅长,用史传体详写邢氏人品文才,对元魏汉化贡献颇大;以骈句为主,兼灵活自如的散句,颂赞邢氏、元魏汉化硕果,展现元魏文化自信。

龙华寺正文寥寥数语:寺由一群军人所立、位置、僧侣报时的“名钟”,由“钟”带出萧综及其《听钟歌》。注文二就详写萧综奇幻身世、投魏始末,后水到渠成连带写萧综妻寿阳公主(庄帝之姐)坚贞刚烈故事:元魏灭亡,“综弃州北走。时尔朱世隆专权,遣取公主,至洛阳,世隆逼之。公主骂曰:胡狗,敢辱天王女乎!我宁受剑而死,不为逆胡所污!世隆怒,遂缢杀之”。

《洛》以“麦秀之感、黍离之悲”为情感主旋律,集中写一座座佛寺生命体与生命史,以佛教为中心,又连带写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民俗、文艺、文化交流等“大文化”内容,旨趣深厚博大,富于感人至深的关怀心。

中古地理著述繁荣,门类多,有寺记、名都记两类,《洛》合二为一,成为这类著作奠基作与经典。《洛》影响深远:直接的如隋灵裕《塔寺记》、唐彦悰《大唐京寺录传》、清澈《金陵寺塔记》(皆佚),以及段成式善记佛寺壁画的《寺塔记》。间接影响:宋笔记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写城市风情,重空间叙述,内容丰富,往往追忆早已荡然无存的繁华,繁华只在回忆中、娓娓文句中;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广引宋笔记及《马可·波罗游记》等,写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也受《洛》沾溉;朱自清喜爱《洛》,“记诸寺的繁华壮丽,令我神往;……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骋怀。”后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写欧洲名城的名人故居、雕刻绘画、建筑、教堂、风情民俗等,喟叹“这些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镌刻着历史的印记,……现实的真切感之中又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唤起读者心中庄严肃穆的敬意”。

当代,开放自信的中国人走向世界,陈之藩《旅美小简》《剑河倒影》,金耀基《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林文月从衣食住行把京都生活文化介绍给台湾人,写《京都一年》,等等,可说形成“受《洛》影响”著作的完整谱系。

杨及其《洛》,最让人感怀的,还是那深厚博大的关怀心。杨到林,跨越千余年,从古到今,林氏书写也从中土走向异国;不变的还是那关怀心。

林氏教与研,都与《洛》结缘,把《洛》做教材,“他记寺院、述历史、传人物、兼及于志怪谣谚、庭花苑草。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正文与子注巧妙配合,……而巨细靡遗的《伽蓝记》,也是我百读不厌的好书之一。参观日本的寺院,甚至美国加州北部一所俄国正教教堂的遗迹……也只能效仿杨衒之的笔法,始能容纳我所要表达的整体”;还写重要论文《洛阳伽蓝记的冷笔与热笔》,说“冷笔以写空间,故条理井然……手握一支冷笔,缜密考覈资料,谨慎安排字句”,“热笔以写时间,……文字随着情感起伏而变得异常热烈激动,他严厉地教训,尖苛地嘲弄,痛快地贬诋,热笔纵横地挥洒起来”。

长期教研,使林深深感悟《洛》的魅力。漫游异国佛寺教堂,就用中国人的眼心去看去悟,用古典文体、清丽汉语去描述。

《平》《罗》拟《洛》形神毕肖:以宗教景观为主兼写尘世;也以空间叙述为主,融以时间叙述;正文、注文相生;语言清丽。

《平》写中尊、毛越两寺。中尊寺为日本东北佛教圣区,位于本州东北岩手县平泉乡,805年始建;859年获赐今名,藤原兴世营建;1105年藤原清衡花二十多年,建成奥羽第一大寺,由金色堂、藏经楼、钟楼等组成,是历代天皇祈祭之地,平泉成为地方行政首都、佛教重镇。毛越寺:850年始建;第二代领主基衡建成,“堂塔四十余宇,僧房五百余”,由圆隆寺、嘉祥寺等组成,佛寺庞大,却只有大泉池完整保留;1189年大功臣源义经自杀于此;八百多年后作者来此凭吊游览。

《罗》记18世纪末,西伯利亚商事俄美公司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与西班牙人、英国人争利,亟须建供应站;1820年库兹科夫建成供应站、北美首座俄国正教教堂,由教堂、木墙、住宅、长排房屋等组成;1841年墨西哥富人全盘买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这里也是劳拉的生活之地、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文生动记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事项:宗教、政治经济与军事(放第三部分略述)、民俗、文学、艺术(绘画、建筑与园林、民间工艺等)。

民俗:中尊寺古钟,破旧不堪,“但钟声依然洪亮。至今,每年除夕夜晚,仍代表着此寺梵钟,透过无线电台的播放,日本全国的人民都会听到这个位于东北地区山麓的古老钟声。尽管物换星移,几度盛衰荣枯变化,老钟看尽人间欢愁歌哭,继续传播着宗教的和平与博爱精神”。听梵钟,是日本全民习俗,它慰藉人心、传达祈愿,西方年鉴学派学者科尔班写有《大地的钟声》,认为“教堂的钟和钟声曾经是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先民)曾用今天业已消失的情感系统去倾听,去欣赏它。这钟声表明了人们与世界,与神圣的另一种关系。……钟声构成一种语言,建立了一种慢慢瓦解的交流系统,它有规律地调节个体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被遗忘的关系方式。它允许人们用各种今天已经消失的形式表达同在的欢腾与喜悦”,钟声寄托情意,构成人与世界神圣的联系;钟声是语言,连接生者死者,传达人们同在的欢喜。毛越寺记基衡伉俪在寺中安度晚年,基衡木讷寡言,妻死后,每年令僧侣诵经,“以车舆载亡妻棺形,前队竖立白色旗帜,绕行佛堂三周,至墓碑所在处而止。……声音悲凄且杂有哭声,称为哭祭。哭祭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却赖基衡悼亡其妻而保存下来;基衡爱妻的深情,也因而传颂于后世为美谈”。至今这里的哭祭“已成为当地盛事,往往吸引日本及外国旅客围观。该日,众僧合掌摩数念珠,设天盖立白幡,吹法螺唱梵呗,仪式奇特;……毛越寺因基衡爱妻而保存了这个奇特的宗教仪式,遂又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了”。哭祭最早起于民间丧葬,因为附着了名人伉俪的深情故事,就传为美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中小学、大学都开民俗课,可资借鉴。

文学:作为文人,必然就十分关切文学话题。《平》记供养文:“敌我战亡甚伙,轻死如鸟羽鱼鳞者不计其数。愿此中尊寺钟鸣响震大地时,彼不幸以无辜之罪未得超生之灵魂,得蒙佛恩拯救,导入极乐净土。”痛惜人命危浅,虔诚祈祷和平安宁;中国中古有许多发愿、供养及诔碑等文,大多出自无依无靠一心皈依佛门的庶民,几乎原生态地流露出对生命、宗教、社会文化的感怀期冀,许多还是美文,大陆学人侯旭东、黄金明已着先鞭,让人觉“每行吉祥事,常生欢喜心”。望月坡为一陡坡,“两边千年古杉矗立无言,蓊郁苍青,苔痕斑驳,终年阴湿,颇具古刹的庄穆气氛。远眺山野风光,春日照繁花、秋阳映红叶,四季皆饶富美景”。佛国肃穆与山野美景交汇。毛越寺叙义经故事后,寥寥数语略加点染,“半个世纪后,俳圣松尾芭蕉走访平泉,悼念义经,取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典故,写下名作:夏草兮郁郁,徒留士兵残梦痕。为此地恨史平添文学的同情与慨叹。”义经、松尾芭蕉、杜甫跨越时空阻隔,不得不说,是文学、林氏关怀心,将其绾在一起。

《罗》似二重奏、复调音乐,写教堂、劳拉。《拟古》有拟劳拉之作,自序说“劳拉并不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但是她以娓娓的语调记述年少时光,那种平凡而琐碎、似真又如幻、甜蜜而感伤的往事,恐怕是许多平凡的人在回顾过去时,都会有深获我心的感动吧。其实,我自己的笔调,本来就有几分与其相近之处”。

劳拉( Laura Call Carr,1877-1966),“上有四姐一兄,下有二弟一妹”。少年时都在封闭的罗斯堡度过:有严父管束,又有慈母关爱,环境单纯。劳拉敏感怕羞,爱诗文绘画,难忘少女时点滴生活琐事,晚年撰《罗斯堡的日子》,“文笔清新简朴,一如罗斯堡的山水林木;而所记述的童年往事,无论闲情欢乐,或惊叹忧味,都深透着真挚与关爱,能引起读者共鸣,历历如绘,仿佛都在眼前。……她那乍听似平凡闲静的声调里,却隐藏着丰富的甜美与感伤,不由得令你也跌入她的追忆里而幻游于一片纯净的山水田园之中了”。翻译引用其美文情语,写人如“我的罗斯堡,则是充满了不同种类性格的人群。……他们缓慢而闲适;不像今天的人,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他们各自有其魅力”,“而今,他们都已模糊不清了”;琐碎却感人的日常生活:“满山遍野的闲花闲草,缤缤纷纷;海边沙滩之上,有年少时代嬉戏的足印,隐隐约约;日落天黑以后,合家围桌进餐的温馨;风狂雨虐之日,众姐妹弹奏乐器的快乐;以及父亲与长工们的奇异商议;突然从港口被抬进屋内的陌生船员等等”,但现在“所有影像皆已逝去、冷却了”。

林氏不愧为劳拉异国隔代知音,不愧是三栖文人,不愧为素养深厚温婉的中国作家,谈生平、析文采、译原作都丝丝入扣,还唯美动人。

艺术:藏经楼有莲光画像,墨笔描白板上。注文点评画像自在放任,生动有致,相传是造楼工人戏笔绘成:“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之中,更流露着昔日庶民的生活样貌,令人慨然神往!”佛教向称“像教”,注重以画、塑像感召民众,难得民间工匠画作的活泼自在,难得文化世家出身的林氏悉心关切、热情赞扬,可见其博大深湛的人文关怀。建筑:金色堂装饰金光灿然,“木瓦嵌金箔,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致北衣川里的鱼群为之目眩,无法游近。”园林:毛越寺记净土庭园、石组、大泉池完整保留,“为平安时代净土庭园的唯一遗迹,所以弥足珍贵……乱中有序的石组排列,充分说明了江户时代盛行的筑山造庭艺术,其实已肇始于平安时代”。民间工艺:中尊寺记七宝庄严卷柱,“高可八尺、周围略有二尺余,每一支柱子都用寸许长的金铜殊文带扎绕十余处,其间饰以螺钿,又绘制着精巧的菩萨像,光背各镀银板,与墨漆的底色呈强烈对比,金银闪烁,彩色斑然,世无所匹敌,金色堂装饰的极致,尽在于此四卷柱”,在古代,文学、书画雕塑、乐舞、建筑及民间工艺等往往最多用于宗教中,凝聚了文艺家、工匠最多的心血才华,因为里面有其审美情趣、内心渴求。

与《洛》一样,林作“表露出民胞物与的襟怀”,情意深厚,旨趣丰富,有博大、深沉、感人的人文情怀。

林氏说,“散文的经营,是必须费神劳心的,作者万不可忽视这一番努力的过程。但文章无论华丽或朴质,最高的境界还是要经营之复返归于自然”。拟作深得《洛》优长,又颇具自家个性:一贯的铺陈反复、细腻翔实、严谨经营。拟作创变之处为:1.淡化宗教色彩,文化色彩更浓;2.突出平民意识、女性视角;3.富于中国情结;4.剔除《洛》的诡异,更平实真切可信;5.富于好奇心;6.抒情更含蓄蕴藉,语言清丽;7.今昔对比。具体而言:

1.淡化宗教色彩,文化色彩更浓。《平》写中尊寺成为东北佛教圣区,与藤原清衡分不开,费时二十多年而建造堂塔四十余、僧房三百多,弘法缘于坎坷身世:幼年,父遭酷刑而死,寡母改嫁敌方豪门,清衡寄人篱下;后立功成领主,统治一方三十三年,富匹帝王;痛感乱世人命不保,“敌我战亡甚伙,轻死如鸟羽鱼鳞者不计其数”,遂“希望以宗教力量实践和平的理想”。而《罗》宗教色彩更淡,写教堂兴建缘起、格局(屋顶十字架,有讲堂休息室等)、首位主教,是正教徒行结婚、皈依洗礼之地。这有助于中国读者开眼界,理解异域宗教文化。写民俗、文艺、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比重,显然大过写宗教。

2.突出平民意识、女性视角。前者如供养文、莲光画像,民众目睹义经首级情状。后者如写基衡伉俪与哭祭、劳拉其人其作;再如俄美公司末任经理罗特契夫住宅:“保留一架织布机”,主人竟是罗特契夫有俄罗斯公主身份的妻子,“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罗特契夫“儒雅有教养,喜好音乐及文学,且擅长贸易经营”,却敌不过罗斯堡没落命运。

3.富于中国情结,用中国人心目去悟去看。《罗》记储藏室“赫然发现有一套中国贸易瓷的茶具,以及当年留存下来的茶砖,虽因年代久隔而颜色已陈旧发黑,其上所压印‘中国茶业公司、‘陈赵李侨砖造茶业等两排楷体字迹,仍清晰可辨。更有二罐,罐身上贴有毛笔字‘发丝者,列于茶砖之旁”。“显示清代末叶中国商人已有与俄国人通商之事实。当时有贫穷之中国男女出卖长发,以换取钱财。发丝掺入其他材料中,制出之捕鱼网,十分坚固耐用,故为渔猎之俄商所乐用。想象为区区之数而出卖受诸父母的身体发肤者,作为中国游客,怎能不为之鼻酸感慨!”抒情直接浓烈,备写漂泊艰辛、异国痛苦、无根漂泊沧桑感,属“热笔”,是典型的“流散文学”式写法。《平》写经文中“有三十一帖曾参考中国的宋版一切经校合,可见基衡仰慕中国文化的一斑”;松尾化用杜诗;基衡妻子笃信佛教,崇仰中国文化。

4.完全剔除《洛》的诡异内容,更平实、真切可信。《洛》序说“取其祥异”,于是颇多神秘诡谲的人事,有诡异怪诞情调,如“此像每夜行绕其座,四面脚迹,隐地成文。……永熙三年秋,忽然自去,莫知所之。其年冬而京师迁邺。”佛像夜行、忽然消失,点染元魏灭亡的沉痛;“佛晒衣处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雨止,佛在石下东面而坐,晒袈裟,年岁虽久,彪炳若新。”写佛祖遗迹,睹物思人,一派虔敬。林作则剔出了这些,所写人事物更真切,生活气息更浓,更可信,这样更利于文化交流沟通。

5.富于好奇心,益于中外文化交流。《罗》记18世纪末,西伯利亚商事俄美公司系俄帝国外贸商务机构,控制北美商务活动,以捕猎稀有动物与其制成品贸易为主,以低廉工资或以物易物,雇用爱斯基摩人捕猎海獭,制成名贵皮毛转售,获取高利。因“与西班牙人、英国人等互争利益”,且“颇受原住民印第安人觊觎攻击”,建筑军事防卫功能高于一切。全文始终围绕逐利、军事纷争,娓娓叙谈:四方木墙,墙设防御用女儿墙;两碉堡开洞以供炮攻敌人及观察了望;住宅底层有屋收藏战斗防备武器、储藏生活用品,就连通往二楼的木梯上方,也设厚实木扉,“夜则紧闭,以与楼下之公共场所隔开,以保护经理及家人的隐私,同时亦具有安全防卫之功效”。可谓殚精竭虑。可见国与国间、帝国与土著民间的紧张冲突,让人开眼界,启迪良多。

6.抒情更含蓄蕴藉,语言清丽。《平》结尾,藤原家族使平泉成为宗教与文化重镇,“但世事无常,藤原氏的显赫地位与势力已成过眼烟云,他们崇敬佛教、歌舞风流的寺院庭台楼阁已多焚毁或残破”。不着一字,流露生命“如真似幻”之感;结以“八月的骄阳下,举目所见是亘古不变的群山葱郁,池旁淡紫色的龙胆花正迎风盛绽”,一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作结,江山不变,花儿不变,人世沧桑,情韵悠悠,一切尽在不言中,文字之美恰如李约瑟所说汉语“这种古老的文字,尽管字义不明确,却有一种精炼、简洁和玉琢般的特质,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优雅,简练而有力,超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任何工具”。

7.今昔对比。并列今昔不同画面,是怀旧文学经典叙述方式,今昔似有若无、似实而虚的关联中,现实不再枯干,人生变得有滋味,与古人古事遥相感应对话,许是怀旧文学的魅力吧。如《平》:堂四周原有回廊,而“今日唯见林木拥阶、苔丛没基”;过去“堂塔四十余宇,僧房五百余”,而今“只能从城内处处残留的基石遗构,缅怀往昔圣地而已”。《罗》:罗斯堡墙外“当年应为俄国人所雇用的爱斯基摩人简陋的居所,今日却已了无痕迹,但见平沙高林,远方港湾之外,太平洋的碧波拍岸,和风拂衿,而加州的艳阳普照耀眼”。所以董桥在《怀旧》里,说林“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

总之,由林氏《拟古》可见:古典经典有永恒魅力,仍有活力和包容性,能承载沟通不同文明,有助于重树文化自信。中国人及其文化,既富关怀心,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又富好奇心,积极探求、外向开放。当代文学应多途并进,千帆齐发,从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有成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西哲云: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

注释:

①石剑峰:《林文月:波澜不起从容不迫》,《东方早报》,2009年4月17日。

②③《林文月的感伤与回首》,《新京报》书评,2011年3月12日。

④朱航满:《她的写作掩藏了太多的情感》,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年1月21日。

⑤傅申:《血战古人的张大千》,台湾《雄狮美术》杂志,1991年12月。

⑥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75页。

⑦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版,第121页。

⑧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⑨[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注释③。

⑩[美]米勒:《重申解构主义:史蒂文斯的岩石与作为治疗的批评》,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104页。

孟光全:《洛阳伽蓝记研究》,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9页。

林文月:《洛阳伽蓝记的冷笔与热笔》,《台大中文学报》第1期,第105-137页。

[法]科尔班:《大地的钟声》,王斌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何寄澎:《林文月散文的特色与文学史意义》,《林文月散文精选集》附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60页。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玉兰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