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条件及防治技术

2015-11-20李农飞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水稻

李农飞

摘 要 近年来,在江城县,水稻白叶枯病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病害,其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也较大,防治时需要将防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选择水稻的品种,做好栽培管理等办法结合化学防治来降低白叶枯病发病的程度以及危害。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0-0-02

水稻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这种病害会给叶片造成很大危害,在苗期到成熟收获之前都可能会发病,大多数在分蘖末期到抽穗灌浆期发病。受到白叶枯病的危害,会增加瘪谷的数量,千粒质量会有明显降低,减产量能够达到10%,若是严重能够达到50%~60%,甚至可能绝收[1]。在江城县,常年有666.67 hm2左右的水稻会受到白叶枯病的危害,是江城县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白叶枯病发生面较广、危害较为严重、造成的损失也很大,且在江城县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给水稻生长造成的威胁很大。根据品种布局以及区域等因素做好水稻白叶枯病的宣传工作,要求防治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做好防治准备工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控制白叶枯病发生和传播[2]。

1 江城县白叶枯病症状类型

由于江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其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加之种植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和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叶枯病在江城县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类型。

1.1 典型症状

白叶枯病本身是害叶病,病菌一般从水孔中侵入,病害是从叶缘或者叶尖开始,最初是暗绿色或者黄色的斑点,逐步扩展成为短条斑,然后沿着中脉或者叶缘逐步的向下面延伸,之后不断加大、加宽成为长条状斑或者波状斑,最后蔓延到叶片的基部以及整个页面,在病害发展时,品种反应不同,病斑为黄色或者略带一点红褐色,最后转成黄白色或者灰白色[3]。有时候,病菌还会从中脉的伤口中侵入到页面,沿着中脉延伸,病叶也会纵向折断和枯死,在雨后、清晨或者傍晚有露水时,病叶上有密黄色的珠状菌脓溢出来,干燥后会变硬,脱落较为容易[4-7]。

1.2 急性型症状

主要在多肥栽培(大肥田),感病品种或温、湿度适宜(如连续阴雨、高温闷热)的情况下发生,病叶产生暗绿色病斑,迅速扩展使叶变灰绿色,向内卷曲青枯,病部也有珠状溢出。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1.3 凋萎型症状

此症状类型在江城县不常见。据了解,此症状类型1987年在康平镇大树脚村曾大面积发生过。此病在秧苗后期以及本田返青分蘖7 a,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面的一两片叶片失水,其主脉时中心,并从叶缘向内紧卷,无法展开,最后叶片会枯死,症状和象螟虫害相似。

1.4 黄叶型

这种症状出现较少,不常见,病株新长出的叶片是黄色或者呈现出黄绿色的宽条斑,但那些较老的叶片正常,这会抑制病株的正常生长,早期的心叶不会枯死,上面有不规则的褪绿斑,后期会变成枯黄斑,病叶的基部可能会有类似水浸状的小条状斑,小条状斑断断续续。在露水没有干或者天气潮湿时,上面这些病叶中都会出现乳白色的点或者刨,在干后会变成黄色的胶粒,容易脱落[8]。

2 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发病的条件

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田间残留的病株、带病稻草以及带菌的种子;此外,还有一些杂草也能够传播,如马唐、李氏禾以及车前等。细菌能够在种子内部越冬,播种之后,由伤口或者叶片水孔中侵入,并变成中心病株,病株会进行带菌黄色小球的分泌,通过人为、昆虫、风雨及露水等因素来进行传播[9]。通过风雨和灌溉,病菌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漫灌、雨涝和低洼积水可能会导致一大片稻田出现白叶枯病。水稻区中氮肥较多、积水较多、土壤呈酸性及生长太旺都会给病害发生提供条件。白叶枯病发病的程度也会受到水稻品种、水肥情况、气候情况和管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2.1 水稻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及生育期

20世纪80年代前期,江城县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是本地的常规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小、危害轻,80年代中后期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后,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开始增加,9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江城县主要水稻病害。种植感染病品种和普通品种相比,更容易流行成灾。品种相同,苗期到分蘖期期间抗病能力较强,孕穗期能力较差,抽穗期最容易感染白叶枯病。

此外,在江城县推广较早的杂交稻、水旱不轮作、不犁田晒垡区域发病较重,地方老品种常规稻、糯稻上发病率都很低。中稻发病重晚稻。

2.2 气候条件

气温在25~30 ℃期间最容易发生白叶枯病,在20 ℃以下和33 ℃以上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在日照不足、温度合适和多雨的情况下发病概率会增加,露水、洪涝或者暴雨时期对病菌的侵入和传播较有利,在沿江河地区、地势低洼地区也容易出现严重的白叶枯病。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而江城县7-8月时正处于阴雨日多,湿度大,日照强时期,均适于发病,因此,白叶枯病常年发生严重。

2.3 栽培管理关系

在进行稻田管理栽培时,水和肥料给白叶枯病发病造成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氮肥施用太多或者太迟,过于集中或是穗肥施用不当,都会导致稻株生长的太过茂盛,植株之间的透光度和通风都比较查,湿度也会有明显增加,发病概率也会增加。若是水较深或者受到水淹,田水漫灌和串灌都可能导致病菌侵入和传播,从而蔓延和扩散。

3 防治方法

通过研究白叶枯病发生的条件和最近几年的防治情况,发现防治白叶枯病应该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该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努力减少菌源,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肥水管理以及种子处理工作;同时,合理选择药剂,做好秧田期间的药剂防治和水浆管理工作[10]。

3.1 农业防治

3.1.1 加强种子检疫及市场监管工作

调运种子时必须检疫,杜绝病菌来源,决不从疫区调运种子,严防病菌传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杜绝无证经营种子现象。

3.1.2 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品种抗性来控制白叶枯病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坚持对生产上主栽品种、后备品种、新引品种田间抗病性及其变化进行鉴定鉴测,及时更换生产上抗性“丧失”的感病品种,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防止白叶枯病暴发流行,鉴定方法可在重病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就地鉴定,就地评选,择优推广,可选到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化,一个稻区配置3~5个主栽品种,以延长抗病品种种植年限。

3.1.3 培育壮秧,适时早栽

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择远离房屋、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地势较高、无病,排灌方便的田块做秧田,不要在前1 a发病的田块做秧田。培育壮秧,适时早栽,条栽浅栽,合理密植,规格化栽培,能捉进早生快发,避开水稻易感病期处于降雨较少季节,能有效地减轻白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3.1.4 清洁田园

水稻收获后,妥善处置病稻草,病稻草不直接还田,不让有病稻草与种、芽、苗和水接触,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清除田边杂草,犁田晒垡,轮作换茬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菌量,减少初侵染源,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有具有重要作用。

3.1.5 加强肥水管理

在施肥上,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厩肥,大田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要根据水稻自身的需肥规律、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过迟,做到稳氮、补磷、增钾,配合施用锌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在水分管理上,严防大水淹没秧苗, 培育高素质壮秧,提倡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大田上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当烤田。严防串灌、漫灌、深灌, 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

3.2 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具有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应作为重点抓好。

3.2.1 稻种处理

药剂浸种在搞好稻种晒、扬、漂(5%盐水选种)的基础上,用50%强氮精500倍液或用80%“402”浸种24~48 h,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催芽、播种。

3.2.2 药剂喷雾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或发病中心。秧田期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5~7 d喷金霉唑噻酮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1 000倍液、或苯甲丙环唑750倍液1~2次,严防病菌进入本田。

大田施药以“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施药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常年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常用的药剂有以下几种。发病初期,对稻苗喷20%氟硅唑咪鲜胺800~1 000倍液,注意观察变化视病情可隔5~7 d施1次。发病中期,老病区在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选择晴天下午无露水无风或微风时对病田或感病品种进行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 d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 m2用86.2%氧化亚铜水分颗粒剂、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 g,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 g,或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30~50 mL,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g,或50%代森铵100 g(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 g,或32%核苷溴吗啉胍600倍液,或15%消菌灵200 g,或天威3号(50%氯溴异氰尿酸)药剂加水50 L喷雾,发病田周围的稻田,无论有无发病均须喷药保护。

4 结语

药剂防治是防治稻白叶枯病的重要手段,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原则,防治时要选好农药,确定合理用药数量和用药次数,掌握好用药时期,做到用药及时适时。因此,要坚持田间调查病情,监测发生动态,适时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勇,张伟平.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2):90.

[2]陈松,于海艳,顾启花.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8,15(4):20.

[3]唐晓博.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2006(6):19.

[4]周洲.苏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106.

[5]樊耀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40.

[6]庄永勤,汪雨成,周加华,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79-180.

[7]汤化昌,吴秀玲,周伟民,等.水稻白叶枯病近年危害上升原因及对策浅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5):217-218.

[8]蔡武宁,高黎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41.

[9]佳木斯市阳光村务工程.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EB/OL].[2013-03-05](2015-08-22)http://jms.ygcwgc.com/xzc/html/23088302008/news_201335193025.html

[10]张士奇,张洪,贾奎华,等.涟水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39.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