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化意义

2015-11-19郭园崔红蕾

中外医疗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二聚体卵巢癌

郭园 崔红蕾

【摘要】 目的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18例,其中57例卵巢癌为癌症组,61例卵巢良性肿瘤为良性组。测定两组PT、APTT、Fih、TT等凝血指标及D-dimer水平并比较。结果癌症组Fib与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监测价值。

【关键词】 卵巢癌;凝血指标;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737.31;R7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62-02

诸多临床研究显示,95%肿瘤患者存在一项或多项凝血功能异常,主要原因为出现凝血及纤溶异常。妇科肿瘤领域有报道提出,D-二聚体血浆可作为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参考指标。该研究以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及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例监测其卵巢癌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57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癌症组,经术后病理确诊,年龄39~57岁,平均f44.7±6.5)岁。FIGO分期:31例Ⅱ期、20例Ⅲ期、6例Ⅳ期;26例浆液性囊腺癌、17例黏液性腺癌、14例子宫内膜样癌。同期收治61例卵巢良性肿瘤记为良性组,年龄35~59岁,平均f44.5±6.3)岁。30例为卵巢囊肿、20例为囊腺瘤、11例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两组年龄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ACI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ACG9000原装试剂测定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D-dimer)。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0.109 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按照1:9抗凝,3000转/min速度下离心,15 min后取血浆,于2h内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血浆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D-dimer水平。其中PT、APTT、TT、采用凝固法;Fib应用Clauss法;D-dimer采用乳胶颗粒免疫浊度分析法。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O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症组与良性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癌症组Fib与D-dimer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癌症组不同分期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凝血异常伴随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全过程,原因在于肿瘤细胞会通过增值、浸润、转移等对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若无法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恶性肿瘤凝血异常,治疗中可能出现心、脑、肺、肝功能不全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处理。

该组研究比较癌症组及良性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D-dimer水平,结果显示其中两组Fib及D-dimer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癌症组Fib及D-dimer水平更高,与此同时将癌症组根据分期进行分组,结果Ⅲ、Ⅳ期Fib及D-dimer水平也明显高于Ⅱ期患者,提示肿瘤细胞会对Fib及D-dimer水平造成较大影响,可作为癌症发展阶段判定标志物。Fib为血浆中含量最高凝血因子,属于凝血酶及纤溶酶底物,恶性肿瘤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与破坏会导致大量促凝物质的释放,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F),启动凝血系统,导致纤维蛋白含量升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引发形成血栓风险。纤维蛋白原为与凝血相关急性时相蛋白,与出血病、凝血障碍、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机体应激反应有关。D-dimer为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水解、XⅢa活化所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后经纤溶酶水解所得特异性降解产物,因此可有效反应机体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活性。该组中,癌症组不同分期患者D-dimer水平平均值为(353.1+35.l)ng/mL,且进一步进行细化后发现,Ⅱ期患者D-dimer水平为(332.8+50.7)ng/mL,低于Ⅲ、Ⅳ期患者的(527.0+62.3)ng/mL,但均高于良性组,提示随着肿瘤发展,D-dimer水平会逐渐升高,也说明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D-dimer水平会发生相应变化,随病情加重,患者发生凝血机制紊乱的几率更高,更易发生DIC,因此对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_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的出现,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研究按照卵巢癌患者分期进行分组,结果显示Ⅱ期患者D-dimer水平在300 ng/mL左右、Ⅲ期患者在450 ng/mL、Ⅳ期患者在550 ng/mL,随着癌症发展,D-dimer水平呈阶梯升高,与该次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二聚体卵巢癌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卵巢癌:被遗忘的女性“沉默杀手”
Wnt3 a和TCF4在人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卵巢癌脾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类风湿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
microRNA与卵巢癌转移的研究进展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