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之学说——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纲要

2015-11-18王凤显

长江丛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宇宙物质

王凤显

(甘肃省社科联,兰州 730000)

人类命运之学说——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纲要

王凤显

(甘肃省社科联,兰州 730000)

序言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形态,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现代化。这是历史最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国家命运之学,又同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为此,必须扬弃前苏联的理论形态,同时,又要构建起中国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

伟大的十月革命和前苏联所创造的世界奇迹,都已成为历史了。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之感到惋惜,然而痛定思痛,又不由自主地反思造成历史遗憾的深层理论根源究竟在哪里呢?修正主义是直接根源,这一点毋用置疑。然而,既然是修正主义,可为什么又会顺利上台而酿成悲剧性恶果来的呢?这就不能不使人又不由自主地去反思马克思主义前苏联理论形态,是否有漏洞或偏离马克思主义原本真旨的地方呢?那怕是差之毫厘却导致修正主义谬至千里的悲剧。为了防止中国及今后世界重蹈前苏联的覆辙,这个头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必须澄清!

再者,在中国研究和应用马克主义,必须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就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及传统文化都在内。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究竟有无共同点或共通之处,至今仍是个空白。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它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问题。这是又一个重大而又必须搞清楚的理论问题。从何处着手呢?本人单枪匹马,而且还是一个党务干部兼职的理论工作者,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因此只能抓源头、抓经典了。一手查阅《马恩全集》中的有关论述,一手重新研究《周易》、《道德经》和《论语》,为此用了几年的时间去查阅《四库全书》。研究结果如何呢?

第一,发现了前苏联理论形态同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之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混同于欧洲古典哲学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实践、实践与精神这三者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谈论物质变精神及精神变物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曾经讲过,唯心论、不可知论以及机械论,其谬误之根源都在于离开实践而谈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方面,前苏联的理论又完全混同于人类历史共有的社会基本矛盾而被忽略了。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认为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忽略了社会实际情况而过分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必然会出现“左”倾的毛病。撇开了自然环境,生产力就成了无本之木了。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时强调了又强调。这样,前苏联在哲学上的漏洞,就成了思想政策上“左”倾错误的理论基础。而思想政策上的“左”倾,就必然在终了会受到修正主义的惩罚。由此可见,有必要扬弃前苏联的理论形态,重新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指导理论问题,是执政党最根本的问题,以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永不退色。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讲明了宇宙的本体是“物质一般”,但未能讲明宇宙本原物质是什么;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讲明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这两个重大哲学问题,恰恰被中国哲学关于宇宙大道本原论和天地太极起源学说给论述清楚了。中国的答案充分证明,马恩物质本体论有着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同时,还说明中国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的来源。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的,而不是不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内涵和要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和优秀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同时,也只有这样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现代化,从而也变得鲜活起来,具有着从未有过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有人问道,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补资本主义的历史课?答曰:中国历史上没有资本主义社会,那是它不该有。因此,中国应该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至少在初级阶段,又不能完全消灭资本主义。这两者,都是由中国的近现代史所形成的,由中国的国情现状所决定的,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张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既不符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规律,又是脱离中华民族广大群众的,不得人心的。

第四,必须着力找准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遵照马恩的基本观点和毛泽东主席的思路[注1],根据中国的近现代史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并参照中国哲学关于阴阳乃是宇宙普遍性的根本矛盾的观点[注2],判断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应该是商品市场经济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确恰当的认识和处理这对基本矛盾,中国社会就会稳步快速的向前发展。那种只要公有制而削弱市场经济的主张,就是“左”的错误主张;反之只要市场经济而取消公有制的主张,则是右的错误主张。“左”右两种偏向,都需要防止和克服。这个基本矛盾将会贯穿于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社会矛盾,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第五,共产党应真正完成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有许多迹象表明,至今这个转变仍未真正完成。例如: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友;执政的首要问题是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将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破坏旧世界,夺取政权;而执政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新世界,巩固新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执政的主要形式,则是以德治国和依靠民主与法治来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革命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群众性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在执政时期,这种动力则是和平的不失时机的社会改革等等。当然,优良的革命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包括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怕苦、不怕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等。反腐反贪,反官僚主义,防止公务员蜕化变质,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长期的重大课题,也是巴黎公社的一条重要原则。外国的好办法,可以借鉴。我国我党的优势,在于依靠人民群众和发扬优良传统。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使之成为具有显明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首先吃透两头,一头搞清马恩理论的本旨,一头搞清中国的国情。然后,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花费了55年大半生的精力,也才仅仅做了点基础性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以供讨论之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但中国的国学经典《周易》和《道德经》,却是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的。从而,使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适合全人类。中国也只有在全人类获得解放之日便是自己彻底获得解放之时。

一、宇宙的本体说与本原说

(1)宇宙的本体说,就是关于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自古以来,哲学界关于宇宙本体的争论分为三派。一派以物质为本体,属唯物主义。另一派以意识、精神为本体,属唯心主义。第三派认为物质与精神都是本体,属二元论。

恩格斯说,自古至今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这指的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

(2)宇宙的本原说,是关于宇宙的终极本原问题的回答。本原是天地万物的起始,也是天地万物的归宿。中国春秋时哲学家老聃,发现了宇宙的本原物质,并起名“大道”[注1]。《周易》古经以卦象显示,宇宙的本原乃是“无极”,属阴性物质[注2]。无极大道,既不是任何一种具象物体,又不是逻辑抽象;能够穿透一切具象物体,自由驰骋,又在一切物体之外存在着,“独立而不改”;无形、无色、无味,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充满宇宙,普遍存在;运动不息,从无生有,向相反方向运动,是它的基本动向。由于无极大道具有以上这些特征,所以,人们感觉不到它,也分析推理不出来。因此,除老聃、周文王、周公等这样的哲学家,古今中外再无他人能发现它了。

[注1]:见老子《道德经》。书中讲了宇宙本原是一种混沌之物,无形、无色、无味,充满宇宙,运动不息,能穿透有形万物,但又独立不改。无有名称,遂起名字曰“大”曰“道”。

[注2]《周易》以坤卦象示宇宙本原物质,以屯卦象示太极。在太极的阴仪,由坤生太易、太初、太始而成太素。今考,太素就是氢元素。太极大爆炸,沿阳仪生水、雷、星系云团而衍化出万物。

(3)马克主义的宇宙本体学说,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精神决定物质。但他不同于以往欧洲一切哲学家的独特之处,在于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到哲学基本问题之中了。从而克服了古来唯心论、机械论和二元论的荒谬观点[注3]。实践,既是沟通物质与精神之间鸿沟的桥梁,又是物质与精神双方矛盾的统一体和相互转化的必要而充分的物质基础。物质与实践、实践与精神,才是马克思哲学最高的基本问题。在实践所受时代条件的局限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之外,物质与精神两者从不发生任何关系,使关于物质变精神与精神变物质的一切哲学观点,都只是一种空话,甚至是谬说。只有实践所达到的地方,哲学的最高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注3]:见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一书。书中马克思批评唯心论者由于鄙视社会实践,才随心所欲,推导出唯心的逻辑结论来。马克思指出旧唯物论者由于忽视实践,虽讲出一些生动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终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局限。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元论者不懂社会实践,因此,认为无法跨越物质与精神、自然界与思维之间存在的鸿沟。但是有了实践,鸿沟就变成坦途了。

恩格斯讲,马克思和他自己关于物质第一性的物质概念,只是一种抽象,是一切物体的共性和一般,而不指任何一种具象的物体[注4]。因此,它只能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不能在具象物体之外独立存在。由此可见,马恩的物质本体,仅就宇宙的本质问题所做的哲学回答,而不是宇宙本原问题的答案。关于宇宙本原是什么的哲学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仍是未来有待科学发展新成就才能回答的问题,以抽象思维为认识方法的马恩,摆脱不了他们所处时代条件的局限,又未读到周文王和老聃的有关书籍[注5],因此,尚未得出宇宙本原问题的结论来。

[注4]见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注5]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黑格尔曾讲他自己是受到易经的启发才写出三段论的,并且讲“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是世界哲学的重要源头”。可见,黑格尔哲学源自中国。

二、天地起源于太极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天地万物起源的概念。其含义为天地产生之前,在宇宙中由原始物质所形成的第一个物流中心[注1]。它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其中的原始物质叫太一。

(一)无极大道生太一

“大道”无形,大无限,小亦无限,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而为永恒。故中国哲学又称其为无极。

“大道”的内在矛盾,推动它运动不息,由无形而生有形。其生的第一种有形物质,称为太一,乃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也。

[注1]: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的一个关于宇宙起源学说的哲学概念。最早,见之于由孔子门生所著的《周易》系辞传中。古来易学都只认为是一个大漩涡,由无极所生,却都未说明太极的物质成分及形成过程。今结合现代科学解读易经时试作具体说明之。

无极大道生太一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大道运动,即孕育着无气无形的物质,叫太易。太易衍化,生出有气而无形的物质,叫太初。太初衍化,形成有形而无质的物质,名叫太始。太始衍化,形成有形有质之物质,名为太素[注2]。太素者,生成诸多化学元素的母元素也。因其是宇宙演化过程之初所生出的第一种有形的物质,成为万物之共同起源,故称之为太一也。

[注2]见《列子》第一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概念及其相继而生的过程,均最早见之于《列子》。列子乃春秋末至战国初人,略晚于老聃而早于庄子。生平不详。

今考,据古圣哲者发现,太一生水,且太一所生的水,仍藏于普通的水中[注3]。据此可见,太一者,今人称之为氢元素也。

[注3]见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一文。

(二)太一形成太极

太一或称太素,其所处的宇宙,温度极低,在绝对温度0oK之状态中。这种超低温,使原始的氢原子,成百上千凝聚成一个超重氢原子。以这些超重氢原子为中心,周围较轻的氢原子遂形成漩涡而旋转起来。这就是中国古代圣哲者所称的太极。

(三)太极的形态构成

太极由三部分组成。[注4]其中心,就是由无数的超重氢原子即太一所形成的极心,或称极眼。其左翼,中国哲学称之为阴仪;其右翼,中国哲学称之为阳仪。阴阳两仪,形成太极的两条旋臂。在两仪之中,又各有四种物象,也就是由产生太一的两种过程所衍化的四个阶段.

[注4]此处之文,见本人所著的《周易今注》一书。该注首次破解了河图乃先天太极八卦图,并受郭店竹简《太一生水》一文的启发,始排出了河图中先天八卦排列次序,并释此八卦在河图两仪中,分别代表四种物象,以标明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原始物质太一的形成过程。并且,经本人的演绎,始找到河图八卦之序正是通行本易经64卦排序的依据。

阴仪的四种物象,就是由无极大道产生太素的四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和太始而生成太素。

阳仪的四种物象,是太极吞食宇宙中其他有形物质并使之回归太素的四个阶段.今始命名为太阳、太巢、太公和太母。有形之物为太阳,太阳衍化成太巢,太巢再衍化为太公和太母,经由太母而复归于极心的太素。

太一、或太素,由无极大道产生的过程,以及太极之外的有形物质被太极所吞食而使之回归为太素的过程,就形成了太极中两个物质衍化的线路。这两条线路的衍化方向,就是太极逆时针旋转的方向。逆时针旋转使太极中的氢原子越生越多,又使超重氢原子越聚越重,能量越聚越大。

三、宇宙衍化的初始过程

(一)太极大爆炸始生万物

太极平时处在聚积能量的过程之中,旋转是逆时针方向。其阴仪,吸收无形大道,遂衍化成太素。其阳仪吞食太极外有形物质,使其复归为太素。

当太极中的太素之能量达到极限而饱和时,就会随时发生大爆炸,瞬间变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了。这时其阳仪,由中心的太素生成太母——水分子,再由太母衍化出太公——雷震,由太公衍化成太巢——造星乌云团,再由太巢生成宇宙蛋——恒星。

大爆炸时,由太素释放的巨大能量,沿阴仪经过太始、太初、太易,回归于无极大道——太阴。从而使宇宙中的能量保持守恒。

据估算,太极大爆炸距今约有240亿年。

(二)太极初生万物的过程.

太极爆炸所生的成形之物,第一物就是水,即H2O。生成水之前的原始衍化过程概述如下:

大爆炸使太一这个唯一有形而隐形之原始物质,一分为二,生出元阳子与元阴子,并且迅速再衍生出六种夸克和六种轻子,进而在一秒之内又衍化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由这三种基本粒子生成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由原子核内抱着阳性的质子,核外背负着阴性的电子,并由中性的中子适时释放电子或吸收多余的电子,从而维持原子内部的阴阳电荷之平衡[注1]。

[注1]这个原始过程,老子有句精练的描述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见《道德经》第42章。从古至今,关于宇宙衍化天地万物最初的微观过程,这是最早而又最精确的表述了。

天上天下万般有形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所有的原子都是由不同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以不相同的结构方式所组成的。因此,老子讲万物都是由“三”生成。至于老聃在古代那种落后的科学技术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之下,怎能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初生过程的这一问题,使古今的人们都百思而不得其解。因而根本不相信老聃讲的《道德经》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这是因为,老子的认识方法是慧悟,而不是实验和逻辑。这个问题,本文在后边是肯定要解释清楚的。

(三)天地及万物的产生过程

恒星,第一颗约生于距今180亿年前左右,到此宇宙演化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因为太极大爆炸之后,约有60亿年左右的黑盲期。恒星的产生,宇宙顿时明亮起来了,也就可以说天形成了。至于这第一颗恒星生之于哪一个星系,在不在银河系,无关紧要。可以讲的,仅只是无数的星系原本都只是太极大爆炸后的碎片而已!其每个大星系的中心,也都保留着小太极(黑漩涡)。恒星也原本是由星系中心的小太极所衍化出来的。

天形成了。那么,地呢?其实从宇宙衍化过程来看,所谓地,不就是围绕恒星旋转的那些不发光的行星嘛!它们内含的氢燃料被烧尽了,所以,不再发光了,成了固体的矿物质所组成的小星球了。它们的能量来源,多都依赖于它们各自中心的恒星之光。我们生活的地球,能量还来自内部的地热。宇宙大环境所造成的地球是最适合生命诞生繁衍的美好园地。

原始生命起源于草木之下的土壤之中。

人类起源于为猴[注2]。

此后的进化过程,人人皆知。

[注2]:猴进化成人,土中生原始的小虫子。这些说法,见《庄子》和易经的蛊卦。

四、宇宙演化的动力系统

宇宙演化的动力,在其内部而不在外部,在于宇宙内部的矛盾运动。

(一)阴阳是宇宙的普遍性矛盾

天地万物千差万别,变化无穷,根源在于各个事物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特殊性。

同类型的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共性的矛盾。这就是普遍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还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从面,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注1]。

[注1]见毛泽东著《矛盾论》

阴与阳,是宇宙普遍性的根本矛盾。整个宇宙分为阴物世界和阳物世界,阴物世界中,有无形的无极大道及其产生的能量,还有隐形的太素。阳物世界中,存在着有形的天地万物,万物之中,又都负阴而抱阳,中子调节着阴阳平衡使之和谐。阴阳矛盾,推动着宇宙间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注2]。请注意,中国哲学以阴阳矛盾和天人合一为主题,而不是以物质与人的意识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强调的是法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这样,既可以发挥人的能动性,又避免了保守思想和主观蛮干。

[注2]:见《周易》古经,全书由阴阳两爻组成八卦,八八相重而生成64卦,以象天地万物的衍化过程。阴与阳,是宇宙的普遍矛盾,无阴阳,就没有宇宙,就没有天地万物的繁衍不息。

(二)质量互变

质与量是一切事物的两种基本的规定性。不同的质和不同的量,形成不同的事物。质与量,是事物内部共有的一对矛盾。

量变超过一定的度,则引起质变。新的质,开始新的量变。过犹不及,这就是度。

(三)肯定与否定,复归式运动。

每种事物中,都同时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当否定因素逐渐壮大,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超过肯定因素并取而代之,遂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就形成事物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复归运动。终点似乎又回到了始点。

天地万物,起源于太极,它们随着各类星系之能量消耗殆尽而终结,又都复归于太极。

五、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

(一)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基本矛盾,这是有联系的两个哲这概念。两者之间,既不能混淆,也不可割裂。

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这三者所构成的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又按照自己的意识,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在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扩大和加深着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自身。人们改变自然环境的思想和活动,往往都是近视的或者说总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因而也就难免对自然界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从而,又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惩罚。以往的哲学,都往往夸大人类的意识,或夸大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作用,从而,或多或少,或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于否定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非常强调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的意义,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必备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大地主和剥削阶级正就是依靠他们对自然资源(土地、河流、农林、矿山等)的私人垄断权,从而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他强调,自然资源同劳动一起,共同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否认自然资源,不仅是唯心史观,而且也是对大地主的袒护[注1]。

[注1]: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部动力

决定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标志,不是自然环境,而是适应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关系。诸项经济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分配方式。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最活跃的革命力量。

生产关系总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才能起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必然会被革命所改变。改变生产关系的需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这一普遍性的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又表现为各自特殊的社会矛盾。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同自然界纯自然的演化过程不同,有着人们的意识参与其中。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自然过程,明显地分为三大阶段。

(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为低下,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生活尚且难以维继,就没有剩余生活资料了,共同抗拒自然界的挑战,平均分配,忍饥挨饿。当英国殖民者占领北美新大陆时,那里的土著人仍然过着这种原始生活。

(2)私有制社会。铜器及后来铁器的出出,生产力大大发展了。剩余物资被族长们私吞而变成奴隶主。战俘和本族的下层人群则沦为奴隶。同时,商品货币交易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扩展开来。这就加速了公有财产的流失和贫富两极分化。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和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创造了当时的社会文明,比原始社会发达多了。这不能不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当然,这种文明和历史进步,是建立在无数奴隶尸骨堆上的,但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后来,世界上的有些地区,出现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非是千篇一律和等齐划一的,跨越式发展才是常规。因此,马克思说,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峡谷,也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注1]。

[注1]:见拙著《马克思主义十大原理新观》第三章之三(7)所引马克思全文。

(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而又未达到高度发达水平这种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于使私有制变成了历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一点,在中国公元前,早就被先贤圣哲们所发现了。于是,当时就提出了建立公平社会以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构想,认为,唯此,才是符合大道运行规律的。在欧洲,近代的一些急进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并亲自出钱组织试验“公社”。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成员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不在于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张,而在于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由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理论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变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三大阶段,正是由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必然形成的一个三段式。公有社会——私有社会——更高级的公有社会。否定之否定,一个大周期,出现在人们眼前。

(四)人类社会遭遇的大劫难

宇宙演化,根本动力是阴阳矛盾,是阴物世界作用于阳物世界而形成的。整个演化过程,有平和的时候,也是激变的时候,激变过程,也会给人类带来大劫难。

地球的演化史上,有两次最大的劫难。一次是大冰河期,二次是干热期。第一次大劫难时,人类尚未诞生,这第二次大劫难预兆性的全球气温升高,已经到来了。人类的活动,可以加剧它,也能够延缓它。但却不能阻止它。按照中国哲学应当是有办法让人类渡过这一次大劫难的。届时,自然界的大劫难与人类社会的大革命,将先后到来。人类的命运如何,就在此一举了。

六、人有三种认识能力

人类是宇宙之灵。每个健康之人,到底有多大的认识能力,至今,脑科学还未有定论。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人有三种认识能力,或说具有三种认识功能,即感性认识,理性逻辑抽象,悟性大智慧。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在改变外界事物的活动中,获取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知,从而取得事物的有关感性材料,实践越多,所获的感性材料越加全面,经验也就越是丰富。实践出真知。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愧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大多数人的知识,都源之于经验,经验源之于亲身的实践,实践是多数人认识的唯一源泉。

读书,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因为,每个人受到实践范围的局限,经验总是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流而不是知识的源泉。

(2)理性认识,是逻辑抽象思维的结果。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必须经过系统地训练,才能够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

一个三岁小孩子,让他拿一个“水果”来,他就知晓,没有抽象的“水果”,必会去找苹果、梨或葡萄之类具体的水果,这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简单逻辑思维活动。但要找到众多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找出本质与本质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从而抓住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运动规律来,可就不是人人轻而易举能办得到的了。这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长期锻炼。

没有理性思维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培养前途。没有理论的民族,必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民族。

(3)悟性认识,是一种不参与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在内省自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觉悟所获得的认识能力。悟而生觉,觉而生慧,慧而得天助,便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慧悟能力,是不同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第三种认识功能,也是更高的功能。因而,有成就的高人,就可以沟通天地人了。一旦如此,便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天下的命运。

七、实践在物质与精神转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基础和必经的桥梁。

(1)实践的二重性质。一方面,实践是一种物质力量,具有物质特性。人的肌肉和骨骼都是自然之物。人在劳动中,使用的工具和大型机械,更是经过加工之后的自然之物。另一方面,实践是在人的一定思想支配之下的活动。所以,实践又具有主观能动的性质。正是由于实践所具有的这种双重特性,才使实践成为物质与精神、自然界与思维之间的基础和桥梁。

(2)实践是物质变精神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是认识开拓发展的动力,又是认识的真正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注1]

[注1]见毛泽东《实践论》

(3)实践是精神变物质的关键

一切理论计划,都只有付诸实施,用以指导实践,变成行动,从而才能变成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的物质力量,发挥出它的效力,总是纸上谈兵,终究无用。

(4)实践的局限性

实践既然是认识的基础,又是精神变物质的动力和桥梁,所以就成为马克思宇宙观变革的重要标志了。

但是,实践也有它的局限性。实践就是人们的感性活动。故而,受到感官有限能力的局限,包括感知工具有限性在内。当然,还受到时代条件和客观自然环境的局限。更重要的局限性在于,感性活动只能认识有形之物,而不能认识无形的阴性物质及其运动的形态。认识阴性物质及其运动形态,感性活动及逻辑抽象活动都无能为力了,非靠人的第三种认识功能不可。

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是实践过程的中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逻辑过程的中断。那么,实现这两次飞跃依靠什么呢?显而易见,唯有靠人的第三种认识能力了。第三种认识功能薄弱的人,这两个大鸿讲,是飞跃不过去的。由此可知,为什么许多人一辈子的认识水平总提不高,一辈子都没有什么科学建树,原因在此!

八、修大德、开大慧、得大道

开发和运用第三种认识能力,必须要先修大德。德有多高,功能就有多高。

(一)人人有三个我

一是自我。这是人的主神,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自我的认识功能。判断、指挥也是自我的功能。自我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二是本我。这是人的副神,主要功能是控制和调节自我。中枢在大脑的前额。

三是“不我”[注1]。这是人的元神。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主司生命运动,二是具有大智慧,宇宙之中,无所不能知,无处不能行。它的中枢在第三脑室。

[注1]:“不我”是中国哲学的特有名词,意为非我,即自我否定。概念出之于《周易》古经第50卦与老子《道德经》第72章。“不我”是该两部中国古典唯一一个共用概念。

(二)第三种认识的对象和方法

慧悟这第三种认识的对象,是隐象和无象无形的大道。通过认识隐象,把握有形事物的来垄去脉,预知未来和溯知过去;通过认识和把握无极大道,以知宇宙,能通天、地、人,从而掌握人的命运。

慧悟认识的方法,也就是开悟开慧之法,概言之,就是停止感性活动而无为,停止思虑活动而无思,控制欲望而达无欲。思虑深者则天机浅,实践多者则心不静,读书多者则智障大,行路远者则知之少。无为、无思、无欲,悟性遂开,悟而生觉,觉而生慧。觉悟开慧,则无不知,无不能也。

(三)修大德以得大道

闻大道,得大道,是修德开慧的根本目的。唯有得道之高人,才能掌握宇宙万物,而真正进入自由王国。

为得大道,必须先觉悟而开大慧。为开大慧,必须常修大德。德分五个层次,即:积善,为德之前提。常能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守法,诚信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下德为觉悟之始,下德如溪。上德为觉悟之基础,上德如浴。玄德为开慧之钥,玄德至虚。孔德为大德之成,孔德无极[注2]。

[注2]:德分五个层次,见拙著《老子道德经》。

九、马克思与剩余价值学说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学说,不是马克思的贡献,而是欧洲资产阶级理论家古典经济学派的贡献。马克思的理论贡献,集中在创立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同时还创立了唯物史观,指出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之后,人们才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强调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推动力。再加上他还强调了实践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从而实现了自然哲学的变革。这样一来,马克思就为社会主义找到了坚实的哲学依据,历史发展规律的依据,以及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必然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信仰。这四大领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理论创举。

(1)商品的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这里讲的商品的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不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与抽象价值[注1],而是指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形成的抽象价值。只是由于各企业的技术条件之差异和管理水平之差异,造成商品中所含的该企业工人所提供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绝对价值的量之不同,在统一市场价格出售以后,高于商品绝对价值的量,就形成商品的相对价值。商品的价值等于绝对价值加相对价值。

[注1]:举例讲,按社会平均劳动计算,每人一个劳动日生产10个水壶,每个水壶价10元。自动化的工厂每人每日生产50个水壶,仍按每个水壶10元出售。这样该厂每个水壶花费劳动为前一个厂子的1/5,计绝对价值为2元,相对价值为8元。所以,本文讲的商品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与马克思讲的个别价值与交换价值概念不相同。

(2)绝对价值的源泉,是本企业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与生产资料所转移的价值之和。

相对价值的源泉则是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其他企业工人所创造的价值。

(3)由此,技术先进的企业,就能得到相当数量的超额利润了,从而,形成技术革新的利益驱动力,又造成技术垄断的种种弊端发生。这是屡屡反垄断而屡屡发生垄断的深刻经济根源。

十、生产自动化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企业生产实现自动化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裁减,但企业的产值不减,甚至有的还大幅增加。这种社会现象,使许多经济学家困惑不解,甚至有些人提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进而又提出价值不只是劳动创造的,重提五百年前资本创造价值的西方旧说,还标榜是新创造呢!

那么,究竟怎样呢?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种自然力的应用。因此,科学技术所改变的是自然之物的使用形态及其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数量。商品的价值,特指商品中所凝聚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量。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的是社会财富,它是由资本、科学技术、劳动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其中,资本和科学技术只转移其原有的旧的劳动价值,唯有新劳动才创造新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增殖。科学技术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由于单位时间内,使用价值量即产品量的增加,使单位商品中所含的绝对价值的量减少,而相对价值的量增加。这就造成生产自动化使企业的工人数减少而产值不减,甚至反而增加产值的现象。

(2)生产技术自动化后,剩余价值的源泉,来自于本企业工人与外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自动化后,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量更大了,而且是以增加商品中相对价值为前提条件,即以运用自动化技术增加使用价值的产量为前提的。在市场交换中,用低的厂价,却以较商的市价出售,从而,把社会上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本企业的盈利中了。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发达国家内缺少的是有利的投资场所。这就造成技术过剩和资本过剩。因此,便投资到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以自己的技术优势,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好,产量高,但单位商品中所含的绝对价值量却比所在国的同类商品低得多,其相对价值量又高得多。这样,就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赚取所在国的大量利润。高技术携带着资本向低技术的落后国输出,形成技术的落差瀑布。但利润却是反方向,由低技术国向高技术国流走了。这很像似大马哈鱼在产卵期,逆流而上,飞跃瀑布激流,却落入在高处等待已久的大黑熊口中一样。两者之间,都是受某种自然驱动力的驱使,从而形成了物质收益的倒流现象。

因此,资本的全球化,结果是把资本主义发达国内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普及到全球了,从而,造成资本技术输入地区的社会不安宁和全球的两极分化。这也就是个别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深刻经济根源。

十一、中国当代社会的经济规律

中国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的大国。因此,必须认清并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规律也仍然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违背了就把经济搞乱了,那是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的。

(一)中国的经济结构现状

中国在元明清以前的两千年间,一直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由于落后民族的统治、封建制度的没落,使开放革命的易经和道家思想文化的被排斥,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等原因,导致近代两百年的落后状态。

新中国的六十余年间,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即使今后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占世界第一位,但人均产值和人均纯收入仍然相当少。

因此,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经济结构就是多样的,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时间上,将是长期的,甚至需要有一百年以上。

以国有形式出现的全民所有制占主导。尤其是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军工企业。

在中小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私有企业、合作企业、个体经济、外资企业。

广大农村,鼓励并支持个体独创企业,农业、林业、牧业鼓励支持集体经济或个体户发展集约性经营。

荒漠区,鼓励支持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体户承包开发。

(二)商品市场交换

社会主义经济的交换方式,将长期以商品市场经济为主,用以彻底改变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商品货币在中国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和发展,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A,商品货币经济,在中国虽然萌芽产生有万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0500年,河南省新密县李家沟遗址发现木制犁等农具,标志农耕形成,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但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直到新中国初,广大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因此,与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之间,横着一个商品经济的历史缺陷。这个缺少的历史课,是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弥补上的。B、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低悬殊甚大。城市以大机器生产为主,正在向自动化发展。但农村,仍然是牛拉犁式的手工劳动。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存在。D、国有企业存在着自主经营权和相对独立的利益。企业间的效益和收益也各有不同。E、个人生活品有多种分配形式,既就是按劳分配,也仍然依照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在操作着。

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货币,同私有制社会相比较,其性质与社会作用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异。当然,商品仍然具有着使用价值与价值这样的两重性,货币也仍然充当着一般等价物。但是A、首先是站立在商品货币背后的人,不再是两个私有者,而是两个公有企业的代表,劳动力不再是商品。所以,交换双方的主体变了。B、市场的作用是使公有企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物质得以替换,生产循环得以正常运行,资金的周转得以完成。市场交换的内容变了。C、平等的商品货币交换,使交换双方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公有企业得到发展,公有经济得到壮大,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市场交换的效果变了。D、当然,经营不好的企业,技术落后的行业,在市场交换中,就会亏损。亏损企业,若社会需要它的产品,国家就会投资加以革新;若不需要,就会让其破产。宏观计划调控,保持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平衡、快速发展。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无政府竞争和经济危机等项弊端。这就是双轨调控代替了单轨调控的优越性。

(三)基本经济规律

采取政治鼓励、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以及参加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项重大举措,保障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从而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量和实现总投资的增殖,达到提高国民收入的水平和不断改善国民生活的目的。

(四)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的量由社会必需劳动的量所决定。商品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五)按比例平衡发展规律

社会化的商品生产社会里,各部门、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需求综合平衡,从而,才能取得稳定、健康、持久的发展。否则,不同形式的经济危机将会发生。国民经济计划化,就是这种客观比例平衡规律的反映。

(六)按劳分配规律

劳动者所分配到的个人消费品的量,即一定的工资数量,由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所提供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量所决定。

十二、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的若干阶段

在人类历史普遍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矛盾。

(一)当代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明显存在着三个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时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后续任务,包括: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同时组织农业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实行改造,以及恢复和发展长期战争所破坏的经济。

和平建设和保卫红色政权时期。连续的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镇压反革命判乱,抗美援朝战争,以及为巩固红色政权所开展的系列运动等。激烈的国内外斗争,在世界历史上,每个新政权的建立之初,都不罕见。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商品市场经济机制,企业的活力增强。

结论:新中国的60余年间,大体上是前30年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任务,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后30年,以正式确立商品市场运行机制为主要任务。从而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矛盾形成了。这就是商品市场交换方式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公有制与商品市场的对立统一

对立。前苏联对马克思的理解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以后,商品货币交换就应该在生产领域内消亡了,仅仅有限制地存在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领域中。但仔细研究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商品货币消亡社会,明显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至于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仍然是价值规律在起调节作用的提法,乃是对商品货币消亡说的一种修订性的补充或具体化的退步。既然消费领域是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肯定在实践中也会波及生产领域的。因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四大领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至于这一点,马克思尚未作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距新社会太远了,只好待后来实践社会主义的人们去做出回答了。

新中国的前30年,对于商品市场几度关又放,始终未能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理想状态。但这已是对前苏联的态度大不相同的否定之否定了。在此前提下,后30年决定实施市场机制。

矛盾现状。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商品市场,而不是泛滥无节制的旧市场了。劳动力,是社会的主人公,而不是商品;科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精英,虽然与使用单位可以双向选择就业,但也绝对不是商品;教育不能市场化,法治不能市场化,宗教不能市场化,权力与道德不能商品化。社会对商品金钱无节制必泛滥,一旦泛滥就必定造成官员贪污受贿腐败,公有资产被分化而流失,社会各行各业都会腐败风盛行。如果那样,国家的衰亡、民族的衰亡,就要不了多少时日了。腐败风,经济危机的危险性,再加上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恐爆黑势力的活动等,民众就无法承受这诸多压力了。商品货币的天性,是刺激人们的发财欲望。因此,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活动,必须要有崇高的信仰、信念和道德来导向,必须要有严格而成熟的经济、金融、财会、贸易、税务等配套制度。这样,严管而不死,放活而不滥。商品货币,是一个宝,当代中国离不了。商品货币,是糖弹,家破人亡不新鲜。

(三)基本矛盾的解决对策

任何矛盾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就在该矛盾产生之日起,同时也就产生了。

解决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双向改革,既改革商品市场经济不适合公有制的历史劣根性,又改革公有制不适应商品市场的管理体制。

发挥国家政权的强大威力,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诸手段,对市场和社会进行引导和调控。

建立健全德治体系。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

(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诸阶段

新中国的社会,在其基本矛盾形成以后,执政党的正确领导和调控得当,将在这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健康、平稳,持久而高速向前发展,逐步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共同的远大理想,不断创造着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它已经经过并将经过如下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阶段,即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逐渐形成。公有制与其相应的上层建筑逐渐成熟,市场机制逐渐发达且走上轨道,高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日益结合而完美。

(3)经济技术的起飞阶段。初级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宜太快,到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后劲全部爆发出来了,发展速度是空前的,世界望尘莫及。

(4)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综合国力居全球第一,社会全面高速、平稳发展,对西方各国的吸引力空前高涨。

(5)向共产主义过度阶段。私有制经济很少见了,也许只存在于那些稀缺行业和个别地方。商品货币日渐成为无用的多余物品了,因为按需分配的比例越来越大。全球多数国家也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越来越少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顺大同,天人合一,进入和谐自由王国[注1],为期真的不远了。

十三、结束语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命运之学说,是人类获得大解放之科学。人类与天地万物一起,以无极大道为生生之本源,并受其制约,终了又复归于它。有三大难题,困厄着人类(包括每个个人),同时,也有三大解救办法。一是受自然环境优劣变化及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困厄,解决的办法,是开展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生产力。二是民众受少数剥削者的奴役,解决办法,是引领社会大革命,解放全人类。三是受宇宙终极成因之困惑,解决办法,是推广哲学革命,开发第三种认识能力,即修大德、开大慧,得大道。以此三法实现天下为公,大顺大同,和谐自由社会之理想。

作者简介:王凤显,男,甘肃社科联前副主席,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宇宙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元宇宙之战
宇宙像个甜甜圈
宇宙第一群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这宇宙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