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与陶渊明浪漫主义手法的比较

2015-11-18龙金金

长江丛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屈原陶渊明

龙金金

(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 215006)

一、浪漫主义本位之探究——综合视角

从文学的本体性来看其更具特质的概念建构应该是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一种逻辑组织,这一组织是一种纯理性的,强调一种群体性意念的服从意义的生发,还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坚守,个性思维的释放,自我理想的追逐,这样一种源头性的界定更符合文学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我国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中的《离骚》,它是作者的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表达,从手法的同构上看,多是一些虚幻迷离的文学手法,这是一种意义层面与手法层面相交型的浪漫建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其次,从哲学意义角度来看,可以把浪漫主义这一思维体系进行观念性分类。假定是从世界观这一价值体系进行组织建构的,浪漫主义在这一范围内的组织可以从自然这一角度进行阐释。自然的观念多是一种个体性的,片段式的,情感线索为主导的一种逻辑体系,它是相对于一种群体性的,约束性的,同向行为为主导的一种模式建构。在自然的观念思维框架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不仅仅从一个粗略的表达层面,而更多的是从一个思维体系的角度去理解,通常作者语言文字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一时内心的一种梳理,更多的是在于一个整体的价值体系在引领。如果作者的哲学高度是一种自然观念的指导,那么他的文字建构的根基往往是一种个体性存在价值的思考,但相对来看,文学建构中还有一种理性的群体性思考,这种思考的意义更多的是从大局的角度进行考虑,是社会性的一种组织建构,从群体相对性这一方面看自然观,其实是一种对于人处于一种不合理的境况下的一种反叛,更是人与一种人性制度体系错位的斗争。

最后,要回到文学的学科本位对浪漫主义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西方的历史借鉴来看,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尤其是长篇的诗体小说,它视野宽广,内容丰富,充分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这是体裁角度的拓展与应用,在中国古代,《离骚》的形式也是长体诗,这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思绪的生发,它还有逻辑建构层面的思维意义。在艺术的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与语言风格也倾向于华丽绮靡。在诗歌的创作上主张自由,描写自然的风光,注重一种在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大胆又丰富,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一切都带有反叛的思绪与逻辑深度,营造出了一种幽深奇谲的文学笔调氛围,在这一反叛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诗歌形式多新颖富有创意,格律自由而不拘于韵律,辞藻富丽有灵韵,比喻生动充满情感,句锻字炼用语极具代表性,华丽的色彩又有图画性的格调,这些文学艺术上的分析都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必须要结合其作品的个性进行诠释,不过总括性的意义分解对于个性的准确性分析是有基础性作用的,所以这是一个根基性的逻辑起点。

二、个体微观建构之比较——精神体系的相似性

在精神的层面建构上,屈原和陶渊明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先从精神层面的来源,即作者的阅历和生平来看,他们均是远世显赫,当代没落的。屈原在其作品中炫耀“帝高阳之苗裔”,有诗云“忽忘身之贱贫”,“贱贫”可能反映了比较真实的情况,但它也不能单独主导作为一个原因性的因素存在,重点的原因性源头应该在于一种贫富起伏动荡之后的心灵体验。又如陶渊明虽有曾祖陶侃光环的映照,但因年代久远,仍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之苦,这样的大起大落的家庭阴影,由盛转衰的严峻挑战,加之一定的知识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心理气质上都留下了久远的阴影,这种阴影是文学发生的根源探究。家族留给他们都是,只有一份薄弱遥远的回忆,贫穷困苦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在受过教育之后更加脆弱的心灵。

对于精神本源性分析过后,就是对其所形成的精神图示进行组构,伟人的心灵总是超越世俗的,其精神在不断的升华中不断达到最高的层次,其痛苦与忧愁,寂寞与孤独的思绪,同样也就达到最高程度。在这一组构图景来看,屈原、陶渊明是寂寞、孤独的伟大的诗人,他们诗歌的语言层次中有一圈又一圈的孤寂,这种不流于世俗的情感体系是他们诗歌中最浅层的图景范式。屈原的孤独是没有人理解他,陶渊明隐居以后,也常常感到孤云无依、知音不存。屈原与陶渊明的诗句中都充斥着人间难觅知音,无法倾吐。在这一精神图景的形式足够中,孤寂的心理是这一形式的内涵性指引。

除了浅层次的精神图景式分析之外,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这一图景所固化后的人格特征,这是更为深层次的内心组织建构的表达。虽然他们身居黑暗的现实生活中,但仍旧保持一种高洁与不屈的独立心性与品格。屈原从不为一己私利而趋炎附势,他一直坚持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下求索,同样,陶渊明在其归隐的后期,生活十分的贫困,甚至写《乞食》诗,在此生活境况中,他仍旧不忘把高风亮节的人格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对于物质的唾弃,对于自身精神体系的建立不断追求与完善足见其高洁品质。在这一人格的固话过程中,屈原和陶渊明都是在构建自身的品质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他们有自身个性化的表达,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在顺从群体化的思维,他们是在构筑内心,基于个体的真实体验,在进行人性本位思考的精神层面的呼唤,这是极度的浪漫主义,更是极度的浪漫主义艺术。

三、史学宏观剖析之比较——艺术笔法的相异性

从文学史这一宏观的体系进行论述,即是从一个前后相继的逻辑顺序进行生发,以文学的艺术手法作为基础逻辑,对作品的个性化艺术进行分析。就浪漫主义这一整体的艺术手法看,屈原诗歌浪漫主义的本质性特征是极为强烈的抒情性和高度的自我表现。这一特性的重点在于强烈,正是这种强烈造就了一种手法的开创,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地表现自我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诗中所驰骋的奇光异彩的想象,突出事物特征的极度夸张,具有优美意境的象征性的比兴的均是为抒发他炽热澎湃、深沉回荡的激情,他情感的波涌都是在文学的艺术建构选择中完成的,作为开创性艺术的手法,需要极大的手法区分度才能够将表达更加完整的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之后陶渊明的浪漫主义要“温和”一些,陶渊明的性格更似庄子,有温润敦厚之感,没有屈原的狂狷浓烈,更多的是一种平淡淳朴之气。

基于以上的艺术相异点的分析,最后笔者将论述陶渊明对于屈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手法。比如从相似的身世处境来看,屈辞常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在危迫的政治处境中的苦闷徘徊与犹豫的复杂心理,陶渊明因为也遇到类似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境遇,因为对这一笔法的心理根源感同身受,所以对这一笔法的继承性创新也就游刃有余,陶诗对屈辞的虚拟手法的吸纳,主要体现在组诗《饮酒》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晋宋易代前夕,当时政治局势极为不稳定,时常出现急遽的变化,当人们都在急于做选择时,陶渊明是镇定自若的,在其思想组织上的独立不迁之人格与屈原相仿,并且具体的经营手法,也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屈原的虚拟构思。但他的虚拟是一种双重性的虚拟,并不是类似屈原的一种简单建构,他常常在思维上绕弯,或者笔法上有意隐晦,并不简单的做语言组织层面的虚拟,这一浪漫手法的创新充满陶渊明个人特色,这也是他艺术上相较屈原更加成熟的地方。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夏继先.此中有真意,淡浓皆相宜——陶渊明的浪漫主义创作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54-55.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屈原陶渊明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梦见屈原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陶渊明 饮酒》
屈原诗·天问
屈原送米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