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

2015-11-18莹杨风雷

长江丛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

李 莹杨风雷

(贵州铜仁学院,铜仁 554300)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

李 莹1杨风雷2

(贵州铜仁学院,铜仁 554300)

【摘 要】学科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只有学科建设好了,高校的内生动力才能增强。铜仁学院是贵州省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铜仁市的最高等学府,该校注重学科专业的发展,注重特色学科的打造,多年来,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学科发展道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该校体育专业的一大特色,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长期的大力扶持使得该学科在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要使学科的发展随时保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补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科发展空白,走差异化的学科发展道路,才能维持自身特色学科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特色学科 学科建设

铜仁学院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贵州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铜仁市,作为地方最高等学府的铜仁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大力扶持下注重抢抓机遇,不断引进来(办学思路和管理手段)和走出去(自身特色),使得部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初具端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体育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也是铜仁学院特色学科的“后起之秀”。2009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学科因当时学校升格所需由原铜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铜仁学院而引入,同年6月贵州省民族体育基地在铜仁学院正式挂牌,9月铜仁学院体育系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2012年12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立项为铜仁学院院级重点支持学科,2014年12月被立项为院级重点学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教学的内容,扩宽了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育人的文化视野,而且有效地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藏于“深闺”的传统体育文化借机走出了大山。此举在丰富学科专业发展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为民族民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铜仁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

铜仁学院体育系目前设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公共体育共5个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45人(女教师16人),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共有教师7人(女教师1人);体育系共有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15人,教授4人,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助教5人,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目前没有博士也没有教授,只有硕士研究生1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年龄情况为:35岁以下1人,36-40岁2人,41-45岁3人,46岁1人。从2009年到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人员几乎没有新增。

(二)课程的设置

铜仁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由最初单一的术科课发展到现在的理论与术科兼并。术科课有传统的武术(内容包括五步拳、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初级刀术以及初级剑术)、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包括蹴球、高脚竞速、押加、陀螺和板鞋等)和舞龙舞狮(内容包括舞龙规定套路、舞狮规定套路、鼓乐技术),其中武术课的总课时为比重最大,54学时占3学分,民族民间体育共24学时占1学分,舞龙舞狮18学时占0.5学分。理论课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传统养身健身方法等,这些理论课有的是夹杂在术科课中上,例如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般都是下雨天安排,其课时最多不超过4个学时,另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和传统养身健身方法没有固定的安排,即使有多半也只是见缝插针,与其它课程交叉着上。

二、铜仁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匮乏(如硬件设施、师资、资金等),使得特色学科的生命力极其脆弱

铜仁学院体育系目前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女教师16人,而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占体育系教师比例的15.5%,女教师只1人,占体育系女教师比例的6%。因此,教师人数不管是总人数还是性别比例均未达到全系1/5的比例,这于教师从事教学、训练和科研都是不利的;从教师学历结构层面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没有博士,只有硕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既没有达到全系硕士总人数的1/5,在本教研室总人数中其比例也未达到1/5;从职称结构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虽然副教授达到了全系比例的1/5,但是目前没有1个教授;从年龄结构层面看,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平均年龄40岁,基本趋于年轻化。从总体结构分析,目前铜仁学院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师资力量还处于较为薄弱阶段,尤其是学历结构,加上学校一些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不断完善一些软硬件设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该特色学科的生命力。

(二)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程设置忽略特色构建

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持久与否往往与学科特色捆绑在一起。从铜仁学院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术科课程的设置不难看出,其课程的重心还是武术,而作为真正特色的课程并未得到很好体现。这种课程的开设现状还是沿袭了传统的体育教育课程开设模式,完全没有注意学科特色的构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的传统体育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应该是别具一格的,但是在课程设置中确没有突显我们的特色。另外,从我们的课程现状分析,作为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在24学时内完成蹴球、高脚竞速、板鞋、押加和陀螺的教学,从技术学习的角度出发,这些属技巧性且具有高难度的技术教学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例如高脚竞速,就是人与器械的磨合至少也要7-8个学时,至于要能娴熟地驾驭器械那需要的时间就更长,加上体育术科教学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则只能是一些表浅的方法和规则的学习,对于特色的熟练掌握通常达不到理想。因此,目前不管是内容的设置还是课程学时数的设置都忽略了学科特色的构建。

(三)学科方向定位模糊不清,淡化特色内涵

学科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发挥学科的优势是学校科技进步的关键,伴随着国家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以及大量经费的投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这同时也为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奠定基础。铜仁学院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服务的对象应该是边远山区。然而,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办学条件、知名度以及整体实力都不及发达地区,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整体战略就应量力而行。从目前的起步摸索阶段看,我们的学科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点倾向于上规模、上档次(开设舞龙舞狮),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这种耗资耗材的课程设置从战略发展的层面看它会使得我们的目标过于高远,战线拉得太长而实现的可能性又很小,这会打消师生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地方丰厚的传统体育没有进入课堂而闲置一旁,这种贪大求全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科建设丧失自己原有的优势和特色,直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学科定位清晰

学科定位是学科发展的蓝图,是学科努力达到的目标[2],特色学科可能是优势学科也可能是非优势学科中的亮点,它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项目上占有优势,这是特色学科建设的生长点,应努力抓住这一节点把该学科发展为特色学科。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因地域优势而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体育资源,这一资源足以弥补学科建设经济欠缺带来的困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学科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效依托这一亮点就足以办大办强,但是前提条件是应当有清晰的学科定位,立足于服务地方,充分挖掘整理和收集存留于民间的传统体育,将之引入课堂并通过该学科课程中的教学、训练、表演和竞赛等实践环节,形成组织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在民族地区和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积极开展全民族健身活动和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努力走应用型学科的发展道路,培养既有现代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有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根据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找出本地特色,大力发展其优势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并不是办学层次越高越好,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历史背景、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以及学科特色资源等实际情况,整合学科资源,在自己所处的类型中把学校办成一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针对高等现阶段教育“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的问题,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方向[3]。特色学科建设应本着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等服务的原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其急需的人才,当然,这需要借助于地方较强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经济资源来突显自己的特色才能有自身的立足之地。因此,要求发展特色学科必须对地方高校自身和周围环境资源有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对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其优缺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紧紧抓住有利于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优势,对这些优势进行一个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这就为学科的特色发展赢得了关键的一大步。

(三)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建设特色学科发展团队

学科队伍建设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中心,一个学科的建成和发展必须是集体的力量而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尤其是特色学科更需要凝聚出类拔萃的人物。特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团队中能起绝对核心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团队的灵魂。作为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必须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拼搏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具备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具备一流的科研学术团队,没有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的作用学科团队似一盘散沙,没有团队集体的努力,靠学科带头人孤军奋战,学科的发展同样也会以失败告终。因此,只有团队成员捆绑在一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能,团队才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中,要鼓励梯队成员不断提高学历,参加各种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训及在职攻读学位,在教学、训练和科研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治学严谨、师德高、教学经验丰富、

学术造诣较深能力强的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实行指导青年教师制度,大力开展教师合作教学研究,逐渐打造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努力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四)重抓特色学科质量,力求为地方经济服务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求精、求特、求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学科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只有学科建设好了,高校的内生动力才能增强。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抓住机遇,树立服务贵州,服务武陵山区和服务铜仁的意识和理念,通过改革与创新,让特色学科从有到优。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素质高、知识面广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习与交流,采用引进来(办学思路和管理手段)和走出去(自身特色)的交流模式来提升自身特色学科的影响力。在基地建设方面,应增加学科建设的软硬件设施,为特色学科的建设尽量创造好的条件,让教学与科研条件尽量与发达地区接轨。在服务于社会方面,本着“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的原则,承担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

铜仁学院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大力扶持的特色学科之一,其学科建设的质量只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于社会的三大职能,才能在教学、科研、训练和服务上突显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DCZbnJj4Oep8 UmykftoCAnrfezNu_vvZfRUNSaCvCEUouB52bzqWE jSlPHLTk0TxoHuWGimmKpMLaWvPjIJdn2UlqgxEZ5 EPgKqShVT6ri

[2]余为,黄琨.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研管理,201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

作者简介:李莹(1972-),女,穿青人,贵州纳雍人,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杨风雷(1973-),男,土家族,贵州思南人,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少数民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编号:2013B125)。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