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消费社会》书评

2015-11-18

长江丛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能指

宋 松

(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包头 014030)

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消费社会》书评

宋 松

(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包头 014030)

【摘 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是将符号学的视角与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融汇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称之为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审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 符号

作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作为旨在破坏现代正统思想的人,鲍德里亚颠覆了过去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

本书中他开篇名义地说现代社会“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认为在这个物质丰厚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中心,而是以消费为中心。消费的不仅是物,更多的是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符号价值。

接着他对这种客观分析做了隐喻式的评判,他举了一个美拉尼西亚土著人的例子,当地的土著人每天看到白人的飞机在头顶经过,并且会成功地降落在某一指定的区域内。

在第三部分中鲍德里亚分析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即大型的技术统治组织,特别是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如何通过“骗取”来区分社会等级。鲍德里亚尖锐地指出,被电视广播传媒提供的、被受众无意识接受的信息,并不是通过音像展示出的内容,“而是与这些传媒技术实质本身联系着的、使事物与现实相脱节而变成相互承接的等同符号的那种强制模式。”在此,鲍德里亚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论题,将消费社会的症候以及出现的原因作出了充分的论述。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将符号学的视角与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融汇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称之为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改变了符号学,让符号学的形式主义和非历史性服从于社会批判的需要;他立足于消费角度来分析其和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从生产的角度。

按照结构主义学者如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的观点,符号由能指、所指和指涉物构成,而且能指和指涉对象存在着某种象征性关系,但是在鲍德里亚眼中,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商品中被生产商和广告商所赋予、并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但却是与能指毫无象征关系的符号价值,并以此得到身份的认定。这样一来能指与所指、指涉对象之间的出现了脱离,或者能指就被单独抽取了出来,被嫁接上一套同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意义;而这种人与物的关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和生产逻辑。可以看出,鲍德里亚其实是否定了符号学客观中立的态度,从符号学理论本身挖掘出走向社会批判的道路。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段的认识,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属于生产性社会,而是处在消费社会阶段;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更具有符号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鲍德里亚其实是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且他对于当代人对于符号意义的追求其实也是对马克思“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延续。他认为现代社会人已沦为符号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社会变得冷漠无味。实际正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恰恰反映了西方理论界“异化”学说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的意识形态。

此外,《消费社会》在主题上还典型地吸收了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对于作为当代大众文化构建基础的大众传媒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批判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个方面导致了过度的“各种虚假的需要”的物质制造,另外一个方面也导致了异化和物化现象。他们将电视、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所制造的文化称之为“文化工业”。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垄断控制之下的标准化生产,这种文化千篇一律,而且没有自主的性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所提出的,在文化工业的背后是一些被文化工业所收编了的被动的、静态的和缺乏反抗意识的消费者。资本主义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工业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统治阶层占主体思想的意识形态来完成对社会的统治与维系。鲍德里亚那里只是吸收了前者的理论框架,即现代世界人被“物化”,并且认为此“物”已经超越了物质性实体,人已经完全被符号所控制。鲍德里亚并没有像法兰克福学批判那样将批判引向意识形态的微观政治话语分析,没有分析统治阶层如何通过文化工业产品来渗透或灌输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其实鲍德里亚在鲍德里亚眼中,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已经出现,即对商品的意义消费已经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它是一种超级意识形态,超越了种族、阶层。

总之,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了消费社会带给人们的种种思考,会对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宋松,图书馆馆员,中级职称,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能指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