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2015-11-09余木生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效率

余木生

【摘要】  初中物理的概念多、公式多,一向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如何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探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掌控课堂,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注重实验与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效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28-01

0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究和实践,探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广大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倡导预习,提高学生的“知识点”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我们部分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时,忽视了学生没有自我预习能力的知识储备,往往流于口头上的布置,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控和促进手段,学生没有动力,久而久之,能自觉坚持预习的学生人数慢慢减少。

倡导预习,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上课时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如果物理教材中要预习的内容知识点比较少,而且容易理解。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或验证知识点。如我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解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制作小道具,去体验,并将这两项作为上课评价的一项内容。由于这节课非常简单,而且与生活非常接近,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并动手制作了机翼模型,并在上课的时候展示出来。用这样的预习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兴奋点”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引入的:(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通过这种趣味性课堂的导入,使学生有一种急切想掌握新知识埋下伏笔。

三、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拓展点”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

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73.15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又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中,我提出: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探求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如在“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如果注重演示教学,让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况下(①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②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③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下同)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总之,物理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演示和操作,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创新意识,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有效性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