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文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5-11-09王丽梅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

王丽梅

【摘要】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文感教学所体现的将学生的阅读作为一种能让学生有美的体验以及强调在教师适当点拨下的自主探究,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文感教学 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55-01

0

文感教学,不是从文本的名词术语出发,而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审美因素,自然调动学生的知识积淀,让学生通过文本的欣赏与先前所掌握的知识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已储备的知识实现对文本的把握,以品味鉴赏为基础,自然地融进学生的知识系统,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机部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带来的美感,体验到美的感受。

一、开展针对教学,积累文感因子

文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的生活体验。个人因所处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体验。当相关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产生契合时,在学生内心便会产生共鸣。比如《故宫博物院》对后三宫的描述,曾经游览过故宫或在网络、电视剧中看过故宫博物院图片的同学,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故地重游之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文本就与自身生活体验产生映射。而这种映射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阅读时嵌入了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文本的美感。

二是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主要来自教育经历。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多。在教学当中,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感,形成积淀。

教师可以开展共性教学,即以课文为蓝本,选择和寻找同体不同材、同材不同体、同题不同材、同题同材的文本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从整体上对教学文本进行阐释,帮助学生把握不同题材、体裁之间的规律,让学生从宏观上建立起对文感的感知,再通过微观的阅读来实现语感与文感的衔接。

教师还可以采用提要式教学法,充分利用单元提要来把握住共同点。人教版的教材在单元的编排上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在每个单位前的单元提要都会有清晰的反映。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在单元提要中已经说明了“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此单元讲述的都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实物。这就是同材同体,他们之间所具有的联系,如《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同为具有独特东方美感的古代建筑,《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同为对桥的描写论述,都是实践文感教学的重要基点。

二、通过教师点拨,实现线性勾连

前一阶段只是文感教学的起步,文感教学注重的是自身体验、所学知识与文本的勾连。文感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储备知识的线性勾连,达到外在文本与内在心理的契合。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要实现这种勾连,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作用就显得非常明显,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预设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勾连,让学生“凭借语言又跳出语言,与文心心合神契,与文意潜脉相通,并由此观照世间万象,使心智的情感的郁结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又是充分调动心智情感和既有人生体悟去解读他人话语,让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化世界的因子活跃其中,由此而生心得与新得。”

我们以《泥人张》为例,传统的教学是先正音识字,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分析段意及中心思想,分析刻画人物性格。在文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本地有哪些绝活让你记忆深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之后再寻找出表现泥人张最精彩的部分,运用了哪些方法表现泥人张的精湛技艺。通过这些点拨和引导,学生在掌握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同时,也通过挖掘沉淀在学生心底的知识,与泥人张这项绝活勾连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拓展教学,即可以布置让学生借鉴课文的描写方法,对本地的绝活近些描写写出一篇小短文,这样又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所具有的思维开放性、外延无限性等特点,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性、自主性等特质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一些陈旧的阅读方法,加上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使得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被动式、填鸭式教学,在磨灭了阅读文本优美性的同时,也磨灭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丧失了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文感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与“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育理念契合。冥想式、开放式教学法,有赖于学生的主动思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冥想式、开放式教学法不是漫无边际的狂想,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采用线索式思维模式,让学生围绕文本的中心、主题等,发挥联想、关联、探究等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欣赏与先前所掌握的知识的结合,自己去体会一篇文章丰富变化的原因,从而把握视点变化的作用,获得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比如《望岳》中整首诗反映的是泰山神奇秀丽,但综观全诗,没有对泰山的具体描写,到底哪些景物神奇秀丽、如何神奇秀丽,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要理解和感受到泰山“一览众山小”的神秀与壮丽,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冥想来“领悟”与“感悟”了。每个学生对神奇秀丽的理解都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了文本的真实含义,都是合理的想象,都是应该鼓励的。

文感教学在提高学生把握文本能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从单纯的碎片化、方法化的阅读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践行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新思维的必由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徒[J].课程教材教法,2004(02):63.

[2]黄飞宙.论文感教学的策略[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0):25.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