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体育课程中理论教学的反思

2015-11-06康江龙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大学体育反思

康江龙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阶段,是体育兴趣培养和终身体育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大学生忽视体育理论,造成无法进行自我练习和纠错的现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内容,分析阐述强化理论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体育意识,促进思维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等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14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阶段,是体育兴趣培养和终身体育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对体育课程中理论教学的忽视和多数高校仍以竞技体育模式为主流的现状,使学生无法进行自主锻炼和纠错,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低下,厌倦情绪严重等问题,严重扼制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中大学体育所发挥的作用。体育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的科学,体育理论是无数运动员和研究人员对体育运动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即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要求,又对改变目前高校体育的现状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1  理论教学有利于个体思维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基础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单纯模仿练习的阶段(即凭感官进行身体原始的本能摸索),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产生的效果不佳,容易厌倦,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学生对看到、听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思考与分析,可谓是“学而不思”。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即大学生已具有自评、自练、自我纠错的能力,相反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即模仿能力)处于下降阶段。因此,大学体育如果仍采用基础教学模式,即不利于大学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不能发挥大学体育对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发现,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在练习时,学生往往能达到有意识、有能力的自我评价和锻炼。因此,作为教育最高阶段的高校体育,在加紧体质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教育(如体育运动的原理、人体运动时的规律及体育运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等),避免学生单纯模仿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自主学习和锻炼,对调动大学生思维的活动,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产生新的思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2  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工具的普遍存在,大学生普遍乐于安逸,而且学生从事的休闲娱乐的活动越来越多;加之受社会、家庭、学校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体育观念淡薄、参与意识弱化,虽然知道体育对健康有益,但从没将体育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他们参与体育的目的只是玩玩而已,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感观到的跑、跳、走等运动,至于体育的相关知识、体育的内涵、文化等等,基本上是空白,而且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经常因运动效果不显著,而产生厌倦情绪;因受到挫折(如练习受伤、比赛失利、训练艰苦等)而转移兴趣。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在大脑中形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联系理论,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亲身感知体育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奥妙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对产生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运动的欲望意义深远。

3  理论教学有助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理论知识的巩固、扩大、加深则是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随着理论知识积累的越多、越深,在学习中,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能运用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对获得的新信息分析、综合,自我纠错判断,达到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练习效率之用;反之理论知识不巩固、不深广,则出现学习无方向,练习不得法,效率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4  理论教学对终身体育养成的促进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基础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普遍缺乏体育活动的理论指导,这使得自主锻炼无法进行自我评价与纠错,运动效果差、运动水平低;加之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多数学生生理结构已趋于定型的现状,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根本无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因此,高等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授之以渔”,即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渔”即方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对多余的、僵硬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综合,并能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强化,达到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过程,真正了解体育的内涵和体育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对提高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  几点建议和措施

5.1  设立体育理论教学课程

国家对体育一向高度重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名存实亡。学生在12年基础教育中,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基本处在“少年儿童时期的体盲”阶段。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专门开设体育理论教学课程,从根源上改变学生“体盲”现状,只有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结合理论来感悟体育的内涵,才能有意识、有能力的进行科学的训练和自我评价。

5.2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尽管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7次变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但教学中竞技体育和体质教育仍处于主流,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而且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式,学生对老师的动作及产生的效果非常重视,但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水平不断下降,如果仍以示范动作为主流,势必会造成较差的反应,如田径项目的跳高,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什么动作,高度就可以超过年龄较大的老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只有依靠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转变教师的理念,钻研业务,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也是完成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多种教育有机结合的必备条件。

5.3  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跑、跳、投上;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一下,放松休闲一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要想从不会到会,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学校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之后的遗忘曲线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由此可见,一周以后,学生对上节课的所学内容在大脑中所剩无几。因此,加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能减少课堂知识的遗忘,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引导学生看体育教材,使其掌握自学自练自评的训练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制作体育课件,让学生在制作中,加强与多学科的联系,即能真正理解体育运动的规律,更加深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阶段,既是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并且达到技术定型的重要时期,也是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只强调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使很多学生因怕苦、怕累而厌倦体育运动,因此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大脑中建立体育理论观念,学会自学、自练、自评,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5.

[3]  吕学云,陈伟华.从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看体育意识的培养,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4]  马玉芳,杨晓燕.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0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大学体育反思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