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点”启示录
——记一堂国培示范课

2015-11-06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断点示范课国培

□ 曹 海

“断点”启示录
——记一堂国培示范课

□ 曹 海

1 纪实

岁末,笔者有幸承担了一堂“国培计划”体育学科的一节示范课(水平四)的教学任务。

选题阶段,恰逢学校组织环保活动,受到启发,我决定利用羽毛球馆内废弃的羽毛球作为本节课的道具。因此,我选择了“持轻物投掷”作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同事们的大力协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教案的编写。将本次课的主要部分设计为:投掷基本知识的介绍;基本动作的模仿与学习;教学比赛,三个环节。为了保证课堂的“原味”,也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教学比赛的兴趣程度和好奇心,我并未进行“磨课”。

示范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各个环节衔接顺畅,我也逐渐进入了放松状态。到了教学比赛环节,我将学生分为面对面的两组,划线而分,要求学生利用羽毛球“打雪仗”,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哪一方地上剩余的羽毛球少即为获胜。

比赛进行的很激烈,学生们比想象中的更加积极、兴奋。突然,我发现一位男生将面前散落的羽毛球拢在了一起,然后,捧起来一股脑的“空投”到了对方场地,对方也“回敬”了一下。他们的这一举动似乎给紧张的比赛带来了更多的“笑点”。我明白,这是不符合比赛规则的,但为了保证比赛和课堂的连续性,我并没有吹响暂停的哨音。

比赛结束后,在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后,我提出了刚才出现的问题,“适时”的进行了教育。后续的教学环节,很顺利,一节课结束了。

课后,在与国培班的老师进行交流的时候,大家的肯定让我倍受鼓舞。来自宿州的一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来他也发现了“犯规”的那一瞬间,他建议——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应当鸣哨停止比赛,当即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这样更能让那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升华。正当我思索的时候,安庆的一位老师说:“为了保证课堂的连续性,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教育。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是活跃的,类似情况经常发生,总是断下来,肯定会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周边的几位老师也各执己见,宝贵的交流时间稍纵即逝,直到国培的老师们离开,我也没有太明确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回旋并不能让我解开心中的困惑。

在后续的实际教学中,教案本的反思一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断点”还有无数的问号。在课堂上,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我也对“断点”又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反思。当学生出现问题后,我立刻终止活动,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沟通和教育;我也尝试,让那个活动继续下去,当活动结束后,再对刚才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教育。

可是,在随后的课堂反思中,我隐约觉得有些时候的“断点”教育并不适时。往往会错过一些最佳的教育时机,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小题大做的感觉。

于是,我冷静下来,决定仔细看看这些纠缠我许久的每一个“断点”。

渐渐的,我发现体育课堂上遇到的“断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活泼好动、情绪激昂、动作夸张、急于展示等。一般情况,这样的“断点”对其他同学,对老师的教学影响不大,可控的。第二类,就是违反组织纪律、比赛规则、消极懈怠、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这样的“断点”是有“辐射”的,易失控的。

这两类“断点”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可以“预防、预警”的。于是,在备课上,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预设环节,针对不同运动项目、阶段可能出现的“断点”进行“预案”。并在课前、课中、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例如,新授课上,如果遇到第一类“断点”即将出现——有学生动作夸张,故意引起同学注意,我会在继续上课的同时,给他一会眼神的关注、适当的提高音量,或者给他一个手势,引起他的注意,让他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的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必要的提醒。恰当的时候给他一次展示的机会,向他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是鼓励、批评。这样课堂的连续性保证了、提醒的目的也达到了。当然,课后加强沟通与交流也是不错的补充。

当第二类“断点”出现时,例如,前滚翻教学中,有学生不按要求对同伴进行保护帮助,蓄意干扰他人练习。这时我会立即停下课来,进行必要的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强调协作。课后,仍然需要关注“断点”,可以和造成“断点”的同学进行交流,一则,掌握思想动态;二则,加深教育痕迹,持续关注。

当然,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断点”,学生身体情况的变化、遇到突发事件后的情绪波动,可能不在我们的“预案”中,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把握好时机更加艺术性地处理“断点”。

渐渐的,我发觉我的课堂有了变化,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变化。一位表现越来越好的同学告诉我:老师,平时你跟我沟通那么多,我下课也反思啦!觉得您说的对我、对班级都是有意义的!我现在上课想淘气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停下来,我自己给自己一个“断点”哈哈!

我想我的疑惑,解开了!

2 启示

课堂,尤其是体育课堂,是给学生们学习、展示与释放的。作为陪伴与引导他们的老师,首先,我们不能担心或者恐惧“断点”的出现。因为,墨守成规、机械化的课堂是不现实的,这样的学生也是不真实的。

其次,我们要做课前的“有心人”,要对熟悉课堂,熟悉学生,对可能出现的“断点”应有必要的“预案”。当课堂出现“断点”时,我们要做“聪明人”,能迅速判断情况,形成相应的解决策略,“断”或“不断”胸有成竹。课后,我们要做“有情人”,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感受和真实想法,内化教育效果。

再次,课堂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个45分钟,师生不断沟通、交流、反馈的过程。因此,每一节课后,老师及时、细致的反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反思,尤其是与学生管理、互动方面的内容,不能是一种“单相思”不能是自己一个人的“感悟与提炼”,更应该是回馈予学生的,一种“协作性反思”。同样,学生也应针对技能掌握和个人表现进行相应的反思与反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为主体的自己,如何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效,更有意义。

3 感悟

一节课,“断”与“不断”,皆是学问!

一节课,“断”与“不断”,皆需用心!

(安徽省淮南市龙湖中学·民生校区)

猜你喜欢

断点示范课国培
一种高精度光纤断点检测仪
断点
“国培计划”典型案例的培育与提炼
回访调研夯实“国培”基础
用Eclipse调试Python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牵手国培幸福成长
我的国培“心” 国培
“示范课”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改革趋势
命题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