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模式与高中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5-11-06叶宇鹏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篮球运动技能

□ 叶宇鹏

运动教育模式与高中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 叶宇鹏

文章采用实验法、测验法和访谈法,通过实地参与和观察,并应用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了高中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方案实施前后,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以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

学校体育;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运动技能;高中生

1 前言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游戏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篮球运动规则的修改和必要的运动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以篮球运动季为主线,教师根据运动教育模式理念制定教学设计并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始终以固定团队为学习形式,通过团队的合作学习和角色互换为学习方法,并采用Barrow and McGee于1979年所提出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体系进行教学检验。试图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篮球运动体验,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有运动教养和有运动热情的运动者。

2 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同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各方面都相似的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班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对照班以体育选项教学实施教学,通过篮球客观技能评量体系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况进行检验,并分析运动教育模式中以固定团队特征开展教学为什么能有效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法

3.1.1 实验对象

笔者工作学校的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的对照班(高二理科班43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3人)和实验班(高二理科班41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2人)。其中,对照班以传统的体育选项进行教学,没有固定团队;实验班则以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依据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测试学生的篮球技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同质性分组,团队规模为4或5人,每队选出自己的队长(固定)角色、教练(固定)角色和领操员(变动)角色成员,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在不同运动季中,某些团队会担任收发器材团队、裁判团队、比赛团队,针对每个团队的不同成员,根据不同课堂任务又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担任裁判团队的成员会担任计时员(1名)、临场裁判员(2名)、记录员(1或2名)。

3.1.2 实验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7月,分为上、下学期,每学期共计18周,每周上两次课。

3.2 文献研究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与“运动教育模式”相关研究的文献,并通过手工检索查阅相关书籍与资料。

3.3 测验法

本研究方法应用篮球客观技能评价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分别实施运动教育模式和体育选项教学前、后进行篮球运动技能测试获取相关数据。此量表是由Barrow and McGee于1979年所提出的测验,中文名称:哈里森篮球测验(Harrison Basketball Battery)。

3.4 访谈法

以不同技能水平(高技能组、中技能组、低技能组)作为访谈对象,结合观察被访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访谈过程中,用DV录像或录音记录访谈情况,并以访谈材料作为参考,分析不同课程设计中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对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3.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和SPSS14.0应用软件对文献、问卷调查及测验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篮球客观技能测试情况

在实验前分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篮球客观技能的测试,综合两次所得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根据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教学前所测得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进行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满足做实验的要求,可以开展教学实验的研究工作。

为达到配对样本T-test检验的要求,并满足两个班的样本总量、男女生比例都要相等的情况下,特选定两个班的样本量男生28人、女生12人,共40人。

4.2 整体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4.2.1 对照班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

依据学生篮球客观技能评价的前、后测成绩,以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并了解对照班整体学生的篮球技能学习效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得知,对照班学生在体育选项教学前后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有明显差异,即学生在体育选项教学后,不管在运球或投篮技能表现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明显差异(P<0.05)。

4.2.2 实验班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

依据学生篮球客观技能评价的前、后测成绩,以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并了解实验班整体学生的篮球技能学习效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得知,实验班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教学前后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有显著性差异,即学生在实验教学后,不管在运球或投篮技能表现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合分析表2和表3,在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教学环境都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前、后,学生的篮球客观运动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都有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班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教学前后的篮球运动技能评量成绩显著性更明显,即在实施了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后的学生,篮球客观运动技能评量成绩增长的幅度更高。因此,学生在经过一学年运动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后,在技能学习方面获得了更加明显的学习效果。

4.3 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技能学习效果

4.3.1 对照班

对照班中高、中、低技能水平组的学生在传统体育选项教学实施前后,篮球运动技能(投篮+运球)学习效果都有显著差异(p<0.05)。换句话说,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前后,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有进步的。可以发现,高、低技能组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彼此之间的进步幅度呈现出高技能组较为突出,低技能组的进步幅度最小,这样的实验结果虽然证实了体育选项教学对不同技能水平组的学生在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上都有帮助,但是针对高技能组的学生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反而对低技能组学生的帮助会少一些。

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投篮和运球项目的测验本身存在着偶然性的成分,如本来实力就一般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测验时的运气稍微差一些,或者可能因为测试前的紧张心理因素,从而影响了测试的成绩;其次可能是教师在完整的体育选项教学中,没有强调同伴合作学习,或者没有强调分组学习,或者是随意组织分组进行教学,导致小组学习中没有强调组长的领导作用,造成小组内的技能差或素质不好的学生得不到帮助或指导,有时会造成边缘化,或者技能组会失去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低技能组的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4.3.2 实验班

实验班中高、中、低技能水平的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前后,篮球运动技能(投篮+运球)学习效果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换句话说,不同技能水平学生在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前后,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有进步的。另外发现,高、中、低技能组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是一致的,彼此之间的进步幅度并未呈现出哪一技能水平组较为突出。这样的实验结果不但证实了运动教育模式对不同技能水平组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不会特别明显的帮助某个技能水平组。

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投篮和运球测验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如原本实力不错的学生,可能因为测验时运气差一些,从而影响了测试的成绩;其次,高技能组在运动技能的表现上容易受到“天花板效应”的影响,在课后技能测验上无法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进步空间。这也证明了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后,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技能表现上都能发挥到不错的成效。

5 结论

5.1 实验班的技能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进行了不同体育课程设计开展教学前、后,两个班级整体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提高的程度更加明显,说明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

5.2 实验班各个技能组进步幅度的一致性优于对照班

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对实验班中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上都有明显的帮助,并且高、中、低技能组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进步幅度基本一致,说明了运动教育模式对不同技能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促进作用,这一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5.3 以团队合作学习使团队成员得到共同进步

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的实施强调了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练习及比赛的权利和义务,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能使团队的同学共同进步,保证了低技能水平同学参与练习的时间,也得到支持和鼓励,提高了低技能水平同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改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低技能水平同学或被“边缘化”同学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这一实验结果与国外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5.4 有效的团队目标和任务能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运动教育模式中各个团队设置了有效的团队目标和任务,并能够圆满地完成,这种无形的团队精神能够在成员的行动和意识上形成了团队凝聚力,会调动队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团队成员配合完成活动任务的默契程度、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

5.5 通过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学生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中以团队激励、团队合作、团队沟通等团队运作过程的有效开展,增加了不同技能组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增加了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并得到队友的支持与帮助,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关系,从而促进了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共同提高。

5.6 以固定团队进行活动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通过实验教学相比较,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结构特征中以固定团队形式开展活动比无固定团队的体育选项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进一步说明参与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学生比参与体育选项教学的学生在篮球运动技能上的进步幅度更大。因此,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的宗旨更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更符合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的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1] Siedentop,D.(1994).Sport education.Chanpaign,IL:Human Kinetics

[2] 黄月蝉,等.九年义务健康与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健康与体育,2004年, 44(3).

[3] 赵斌.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设计探析——以高二男生篮球传切配合课堂教学为分析案例[J]. 体育教学,2008(4):30—31.

[4] 毛浩波.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1):88-90.

[5] 高嵘,张建华,高航,李国红.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116—119.

[6] 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12(3):92-94.

[7] 蒋晓培.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8] 秦洪敏.“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9.10.

[9] 颜嘉生.不同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比较研究----以国小六年级巧固球教学为例.硕士论文. 台中:国立体育学院, 2004.

[10] 郭彦成.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之研究---以大学体育桌球教学为例.硕士论文,台北:国立师范大学,2005.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511458)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28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篮球运动技能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
青少年篮球运动推广与发展路径研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鞍山市第五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