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男生引体向上教学与锻炼的策略

2015-11-06周筱青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上肢体重力量

□ 周筱青

初中男生引体向上教学与锻炼的策略

□ 周筱青

近年来男生引体向上的平均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多学生的引体向上个数为零。在政策指向与学生现状的双重背景下,教师除了要重视引体向上一般方法手段的运用,还需在教学策略上进行针对性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的有效性。通过“减负引体”让肥胖学生练起来,通过“反屈引体”让正常学生的引体个数多起来,通过“蹦挺引体”让体弱学生摆起来,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引体向上成绩。

初中;引体向上;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引体向上是国内许多地区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男生选测项目。而今,引体向上更成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初中男生必测项目。面对既关乎学生利益又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引体向上项目,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探索,以期提升学生的项目水平。然而,虽然近年来学生引体向上的统计平均成绩有所提升,但占学生总数近三分之二的非正常体重学生的引体向上个数仍多为零[1]。在政策指向与学生现状的双重背景下,教师除了要重视引体向上一般方法手段的运用,还需在教学策略上进行针对性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的有效性。通过“减负引体”让肥胖学生练起来,通过“反屈引体”让正常学生的引体个数多起来,通过“蹦挺引体”让体弱学生摆起来,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引体向上成绩。

1 肥胖学生采取以提高相对力量为主的“减负引体”练习

引体向上是考察学生依靠上肢力量克服自身体重能力的相对力量项目。大体重学生“望杠兴叹”的现状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的因为上肢力量差,相反这部分学生在提拉重物和投掷项目中的力量表现良好。之所以造成他们在引体向上项目上的崩溃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受制于与自身上肢力量并不相称的大体重。如果让这部分跳起来摸不到单杠的肥胖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同样的练习,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伤害他们的学练积极性,甚至造成骨折和拉伤等身体伤害。故此,在教学中应以提高他们的相对力量为策略,除安排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基本练习外,重点进行控制学生体重的锻炼。

在课堂上,他们除了参加力所能及的引体向上练习外,还将参加专门的针对性练习。前期以慢跑和广播操为主要内容,既可避免学生因强度过大而消极,还可以发挥广播操对上肢的锻炼作用。中期以慢跑、斜撑俯卧撑、单杠斜拉引体为主进行练习,改善学生的体能水平和上肢力量。后期除继续坚持慢跑等有氧练习外,为避免因握力不足而掉杠还要有针对性地多做提拉杠铃、直臂悬垂和悬垂过云梯等练习以提高握力。随后可逐步过渡并参与到正常学生的引体向上练习中去,为他们参加测试进行铺垫。实践证明,在从开学到体质健康测试的大约六周时间里,充分利用学生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为肥胖学生设计以控制体重为主和提升上肢力量练习为辅的“减负引体”练习,对改善他们的学练体验和成绩具有明显效果。

2 正常学生采取以提高绝对力量为主的“反屈引体”练习

对于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男生来讲,他们正迎来一生中速度力量发育最快的敏感期,故以力量练习为主提高引体向上成绩有利于提高锻炼时效。同时,初中生的身高、肢长、体重也在快速增长,引体向上阻力矩的增加使得提高学生力量势在必行。但很多学生在练习中无法完成标准的引体向上动作,致使他们对练习失去了兴趣,力量素质提升缓慢。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先保证动作数量再提高动作质量,通过变换练习和专门练习来改变不利局面。

引体向上项目的主要屈肌群为肱桡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后束,这三个肌群在引体向上动作中的肌肉贡献率将近90%,而且这一比率在正握杠和反握杠引体向上时并无明显的总量差异,但反握杠引体向上有利于发挥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的力量[1]。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身体形态和运动素质正常的学生通过反握杠引体向上来快速发展主要屈肌群的力量。该研究还表明当肘关节约屈30~60°时,参与收缩的屈肌群肌纤维最多,故进行该屈角范围内的练习既有利于产生更大的肌力完成动作,还有利于锻炼到更多的肌肉从而增加力量。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做半屈臂的引体向上来发展肌肉力量。随着学生力量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每次屈臂引体向上时保持下颌超过杠面4~6秒钟以促进最大力量发展。随着学生完成引体向上数量的增多逐步提高其引体向上要求,由反手曲臂的“反屈引体”练习过渡到标准动作练习。

3 体弱学生采取以提高动作协调为主的“蹦挺引体”练习

引体向上规则要求学生两臂同时用力引体,但身体不能有附加用力动作。这使得引体向上几乎成为一项完全由肌肉力量决定成绩的项目,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作为一项身体活动而特有的技术性,这对于体能薄弱学生尤为重要。体能薄弱学生的肌肉力量小且肌肉耐力差,应尽量减少他们肌肉收缩的时间,即在下颌超过杠面后尽量放松地使身体快速回到手臂伸直姿态,以避免屈肌群不必要的拉长收缩而消耗体能。同时,还要有效利用屈肌群的肌肉牵张反射来增强肌肉的速度力量,并提高收缩肌与对抗肌的协调能力。

虽然引体向上规则规定在向上引体时身体不能有附加动作,但由于引体动作本身而引起的身体重心控制与平衡动作则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其动作幅度和作用效果不能达到规则所述的引体附加用力状况。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逐步降低摆动幅度的“绷挺引体法”来组织体弱生的辅助练习。即学生在向上引体和还原直臂时,身体配合头部的俯仰而做出相应的“绷”和“挺”的姿态。在学练之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摆动来找到用力感觉,随着技术提高和协调性改善逐步提高练习要求,并由“蹦挺引体”逐步过渡到引体向上标准动作练习。

[1] 段涵敏.中小学生9岁近视多发 正常体重学生仅占3成[EB/OL].http://hnrb.voc.com.cn/article/201308/201308012 242257032.html,2013-08-01.

[2] 孙太华.不同方式引体动作肌肉工作特征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129-13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中 311200)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22

猜你喜欢

上肢体重力量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麦唛力量 (一)
体重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