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

2015-10-27王玉涛

参花(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造境八大山人印章

◎王玉涛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

◎王玉涛

八大山人这一清代著名的山水画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其作品中对于物象本身的塑造极少,但在这极少的物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笔墨形式以及在这种笔墨形势下创作出来的独特造境。

一、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一)画面虚实与留白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物象内容是比较少的,即使有,其笔触也是非常少的,在著名的画论书籍《山水册》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评论:“此画仿吴道元阴骘阳受,阳作阴报之理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八大山人的画模仿吴道元的阴阳绘画方法,并将这一对立统一的绘画方法发展到极致。他在画面处理时很注意对空间布局的处理,使画面的空间感极强。

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则是空白,所谓空白也叫留白,留白并不是作者偷懒不画,而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虚而有实、实而有虚的空间意境,这种意境出现在画面中,给人带去的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富有灵气和生命力的画面。八大山人在画面中留白,我们出来可以把它当作虚以外,还可以把它当作实,所谓实就是把它想象成一些真实的实物,比如天空、河水、地面等内容,只要我们能想得到,就能在他的画面中找到。另外,他的作品中的山石树木在绘制时也都非常简单,有的只用一笔带过,有的则用一个印章盖过,但尽管如此,笔墨之间所传递给人们的则是无尽的充实和意味。

八大山人对画面中虚实空间的感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学习和掌握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充分运用了空间留白与印章排列的综合效果,所营造出来的造诣是无人可比的。

(二)笔墨和精神相融合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去描绘山水,中国山水画不去追求画面的真,而是追求画面中人与情之间的联系,正所谓“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表现以及对道这一思想的思考。在他对大自然的众多描绘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描绘自然及自我情感表现之间所找到的结合点。

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自身精神气质已经与画面完全融合在一起,并且借助这种情感的描绘来宣泄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另外,八大山人的作品是书画结合的典范,前面提到,八大山人在画面中留有很多印章,这些印章都是书法的结合,他的这种将书法特质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的特点,也成为他笔墨绘画的特点之一。也正是因为他的绘画作品中往往是物象极少,这就越发的突出了用笔的重要性。他把书画结合了起来,一笔多用,既用墨又用笔,而且笔法是愈加圆润。

二、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造境

八大山人的笔墨,创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现实情境,而是一种心境,一种由心而发的情境,正所谓“心象”。八大山人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留白,然而这种留白不仅仅是一种笔墨形式,还是一种造境的艺术手法,正是这种画面形式,才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而画面中的一条鱼、一只鸟等简单的内容,恰是在这种造境中所陪衬出的意境,因此我们说八大山人所营造出的意境是一种空寂、飘逸、简洁的道家主义情景。这与中国五代文学家所向往的“虚静”、“淡泊”等内容是一致的。然而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孤、静、空”的确成了历代禅门诗僧、画僧们艺术创作中的主要审美趣向。因此我们在品读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在这种虚实安静的造境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生命在于呼吸在于运动的超俗境界。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句话中明确地指出绘制山水画时画与人心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说八大山人所创作出的造境,恰是人心的情景。在过去很多人评论八大山人的作品时,往往认为他在借助这种空虚的造境来表达自己对国破人亡之情,其实这种因素是有的,但在八大山人作品中,更多的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是对那种空寂、空灵、宁静的情境的向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这“心源”实际上就是艺术灵感的根本源头,它是直觉,也是无意识,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自性”与“佛性”。

总之,八大山人这一中国清代著名的山水画画家,其绘画独特的水墨形式和艺术造境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画面简洁、飘渺,留白和印章较多,但恰是这种表现形式,给人们创作出无尽的遐想,他将山水画的笔墨形式进行提炼,使其变成一个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从而创造出一种虚实飘渺,从心相生的道家和佛教意境,从而唤起了观赏者对于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单位:王玉涛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画))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造境八大山人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自制橡皮印章
印章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