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市近五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解读与分析

2015-10-26何伟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题干古诗赏析

何伟

中考结束了,作为中考试题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阅读赏析题,题量不大,但意义非凡,从切近而功利的出发点说,试题有考,教学必抓;从语文教学角度说,古诗是培养学生健康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古诗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带着对古诗试题究竟怎样“考”的研究态度,以及为古诗教学探寻出一些可行方法的愿望,笔者对大庆市2011年到2015年五年中考古诗试题进行了解析,现在把得到的一些思考和启示分享给大家。

一、五年中考古诗阅读理解试题分析汇总表

【说明】 五年中考古诗赏析的题量和分值均为2道小题,共计5分,因相同,故未列统计中。

二、五年试题内容与赏析要点呈示

试题内容涉及7个角度的古诗词文学知识,共计18个赏析要点。(具体关系图见下页。)

体裁辨识2个点;题材认知2个点;感知意境,领会诗情5个点;单词释义2个点,一是解释经典词语,二是理解典型动词;表现手法4个点,一是感官角度,二是动静关系处理的作用,三是烘托手法的表达作用,四是认知象征手法;修辞手法2个点;表达方式1个点。

三、综合评价

纵观五年中考古诗阅读赏析题,可见命题思路遵循由析词赏句到领会情感。命题角度既有理解词语,结合语句,理解诗情的基础赏析题,也有感知内容,描绘画面的想象力考查题;既有表现手法和典型修辞的赏析,也有表达方式的判断与理解。命题考查的诗歌知识全面,并且每年都能凸显核心知识点。

(一)题型设置有突破。前3年5分古诗赏析题完全是填空题,近两年增设2分简答题,这一变化不仅仅是题型多样性的转化,更重要的是简答题的引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大家都知道,填空题大多要求答准,即使是有 “意思对即可”的说明,也会因受填空本身特点的制约,答案一般仅只是一个词语,最多是一个短语,无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主观理解的思路、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的能力都无法呈示出来,简答题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机会。简答题与填空题在中考古诗阅读中的联手出现,对学生的考查既有全面性,又利于中考选拔作用的发挥,可谓相得益彰。

(二)题干表述学问大。如果说全面掌握古诗知识点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那么试题中题干表述语言就是关系到“怎么考”的问题。从大庆近5年古诗试题题干表述语看,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理解古诗内容和掌握词语意思的设题,题干语言表述简洁直接,考查一般理解与积累,没有审题障碍。

例1.(2011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佳作以          为题材,描绘出一幅         的图景。

例2.(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

例3.(2013年《雁门太守行》赏析)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摧”为         之意。

例4.(2015年《蝉》赏析)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

2.寓知识检测于题干表述中,即在题干表述语中体现对古诗体裁特点掌握情况的隐形考查,题干多次涉及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知识,并以此为设题基础,学生对此掌握情况决定得分与否。

例5.(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

例6.(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

例7.(201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        、         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生做好此题的前提是掌握律诗的特点,尤其是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各联的名称要熟知。

3.考查学生对古诗中修辞方法的理解能力,根据难易程度的侧重,题干表述语分为两种,一是明示相关诗句的修辞格,要求考生答出表现意义,一是给出相关诗句并明示表现意义,要求考生答出修辞格,相对来说,前者较有难度,后者较易,下面两例,例1属于前者,例2属于后者。

例8.(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颔联运用比喻手       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

例9.(2013年《雁门太守行》赏析)这一句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考查古诗表现手法,或明确角度,或有关于角度的提示语,并进行同角度的迁移,收到考查拓展迁移能力的效果。同时,在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中,蕴含着对古诗赏析的审美导向。endprint

例10.(201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此题不仅明确了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做赏析,而且提示了这一角度表达效果是“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考生只须“结合语句”从“为什么巧妙”“如何巧妙”方面作答即可。

例11.(2011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诗篇往往通过多种感官捕捉景物特征。在此词中,“     ,      ”两句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     心情;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通过     与     描绘了壮士们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

此题题干中有提示语“多种感官”,没有点明是“多种感官”里的哪一种,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运用不够灵活的那部分考生来说,似有难度,但在后面紧跟着峰回路转,明示“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怎样的心情,在考生审题思维过程中形成一个弯而不绕的抑扬之美。至此,命题人竟然意犹未尽,再以“感官”角度进行迁移考查,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考查学生对视觉和听觉写法的理解,在理解此题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从上面4种情况不难看出,题干语言既能直接呈现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蕴含对知识点的隐性考查;既能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鉴赏分析能力,也能在呈现问题时给学生以审美的浸染和引领。同一个知识点因为命题出发点的不同,而形成或化难为易,或变易为难的不同问题。如果把试题视为一种学习资源的话,那么题干表述语就是这个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考点是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题型就是内容的依托,知识点、考点是客观存在,它们本身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但是试题质量却有高下之别,不同之处应该就是表述问题的语言。

2015年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理解题的3分填空题,较之前4年的填空题,在题干表述语言上,似有遗憾之处。

原题如下: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3分)

3个填空,从题材到诗人情感,再到写作手法,对古诗核心知识点的考查内容选择很到位,但是,简单直白的设题语言,只是为考查知识,而不是为考查能力,缺少思维含量的同时,也缺少“古诗的味道”。 3个填空题,都是单纯而机械地呈现,几乎没有思维含量,题干语言既没有2012年和2014年考题的检测性,也少了2013年的诗情审美烘托,更缺失2011年的启发性和审美导向性。这道3分题几乎不需要考生有一些画面想象和语言斟酌,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总感觉有些愧对古诗之美,对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学习目标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的要求似乎也没有做出一个理想的交代。

四、教学建议

受中考的制约,当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存在重应试轻赏析、重结果轻过程、重试题题型轻赏析角度的现象,赏析角度归根结底是学习角度,若仅仅把中考古诗赏析绑缚在应试技巧上,以大量的习题代替深入的学习,古诗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渐染、熏陶作用势必在题海中丧失殆尽。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有所得、考有所成”的双赢目标呢?

(一)走出古诗教学随意化的状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作为文学体裁一个重要分支的古诗词,较之其他文学作品而言,是有其自身特点的,但以往教学往往轻视对其特点的归纳,更少有对其特点解构与系统化再建。常规教学中大多关注背诵和默写,受教学观念和考试的影响,多数教师本着学生会背会默写就达到学习的最高目标了,结果是变欣赏古诗的愉悦为学习负担,并且考试中也并没有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实践中,笔者在搜集大量古诗特点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构出古诗内容及赏析要点体系,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其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范本,既有助于师生宏观上感知古诗特点,也有利于教学和应考中微观上对知识点的捕捉与确认,从知识点上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二)以相对稳定的古诗学习流程,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是省级重点课题和市级攻关课题,已经应用研究多年,从课程标准解构到教材综观,从一册教材到一个单元,从一篇课文到段落局部,乃至于一句一词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去呈现,同类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异类知识之间的相同点,都可以通过分支节点去比较,去统领。古诗教学也不例外,经过一年的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古诗教学的模式。

无论哪类知识的教学或学习,都要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并且也都存在相通性,尤其是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构方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堂”的共识性要求。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如下的古诗学习流程:解题辨体——诗人诗风——环境背景——诵读感知——评析探究——领悟诗境——背诵悟情——拓展应用。(下图为“古诗学习流程图”。)

学习流程的建立、思维导图的引入,最大的效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和应试中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有点可视,有趣可享,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走向一个自然。

(三)厘清古诗赏析中惯常性问题,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根据学生考试中经常丢分的问题,结合网络相关资料,对考试丢分现象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原因,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主要的常见问题包括答题语言表述不准,随意性强;审题不认真,筛选题干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不够;答题思路不清,没有逻辑性,语言表述不成句子,分析停留在表面,没有揭示本质。

原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不够,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不能充分领悟诗词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面呈现,发掘其深层意蕴;诗词常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古代诗词常识,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古诗词学习过程方法单一,把机械背诵当成学习古诗的唯一方法,以翻译原句代替赏析理解。

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古诗,厘清古诗体裁及内容分类,明确赏析角度。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点和学习要求简单地呈示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自主获取。获取的过程就是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此外,分析本地近几年中考古诗赏析试题,带领学生走进试题,总结分析古诗赏析要点与考试考点的关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主要从试题基本情况、内容与赏析要点呈现、题干语言表述特点等方面做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增强学生复习古诗中的试题意识,把古诗赏析角度自觉转化为考题角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干古诗赏析
数字算式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