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10-25戚宪国刘红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开颅

戚宪国 刘红颖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戚宪国刘红颖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目的 比较分析小骨窗开颅术与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16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小骨窗开颅术组(开颅组60例)与穿刺引流术组(穿刺组10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穿刺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开颅组显著降低,术后血肿残余量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以及ADL评分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与小骨窗开颅术相当,但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康复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术;小骨窗开颅术;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对于幕上出血量>30 mL者多行手术治疗,以便及早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致残率以及病死率[1]。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小骨窗开颅术与穿刺抽吸引流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62例,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小骨窗开颅术组(开颅组60例)与穿刺引流术组(穿刺组102例)。开颅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38~82岁,平均(58.1±2.4)岁;术前血肿量32~85 mL,平均(60.1±1.7)mL;36例血肿位于左侧,24例右侧。穿刺组男65例,女37例,年龄40~86岁,平均为(59.3±2.6)岁;术前血肿量34~88 mL,平均为(60.7±2.2)mL;63例血肿位于左侧,39例右侧。两组年龄、性别、血肿量以及血肿侧别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均在30 mL以上,出血时间均未超过24 h,入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6分,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家属自愿并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除外继发肿瘤卒中、创伤性脑出血、脑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下出血以及原发性脑室出血者。除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病情稳定能够接受保守治疗者。

1.3方法。开颅组:于插管全麻下手术,视头颅CT扫描情况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并在头皮上确定该平面上的血肿中心投影点,然后以此点作为中心,经颞部行大小为4~5 cm长的切口,钻孔后以铣刀扩孔使其成为直径为3 cm大小的骨窗,并经此骨窗放射状地将硬脑膜剪开。对于脑压较高者,先以脑穿刺对血肿进行穿刺,确认血肿的位置后,将部分液态血肿放出,以缓解颅内压,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行1.0~1.5 cm皮质切口,并沿着穿刺道进入血肿腔内,在显微镜监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创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者帖覆明胶海绵止血。视术中止血情况决定是否留置血肿腔内引流管。常规缝合硬脑膜,并使小骨瓣复位,再缝合头皮。术后常规予以甘露醇以脱水降颅内压,合理控制血压、积极预防并发症、脑保护、维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支持治疗、改善微循环以及早期功能康复等。穿刺组:在床旁局麻下手术,视头颅CT定位选择血肿直径最大、距离头皮最近并且无大血管以及重要功能区域的层面,并经该层面血肿的中心部位作为穿刺点。采用颅锥钻孔,并以脑穿针进行直接穿刺,将针芯拔除,观察到黑色的血肿液流出以后,取内径为3~4 mm的硅胶引流管进行引流,并以5 mL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直至抽吸略有阻力为止。抽吸后立即进行头颅CT复查,以了解颅内血肿减少情况和引流管的具体位置。如果引流管的头端未位于血肿中心,应予以适当调节,同时视残留血肿量酌情注入2~5万U尿激酶+2 mL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2 h左右以后松开。1次/8~12小时,连续4~6次,直至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基本清除或者大部分清除,将引流管拔除,术后处理同开颅组。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疗效评价标准: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ADL分级法进行疗效判定。Ⅰ级: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日常生活恢复正常;Ⅱ级:部分功能缺损,但日常生活可自理;Ⅲ级:不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Ⅳ级: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但意识清楚;Ⅴ级:植物生存。

1.6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手术指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穿刺组的残余血肿量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住院时间(d)穿刺组 102 6.9±0.2 0.4±0.1 13.4±0.4 6.9±0.2开颅组 60 155.4±3.5 320.5±20.6 2.8±0.1 15.8±2.8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残余血肿量(mL)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2.3功能康复情况:两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率(ADLⅠ~Ⅲ级)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功能康复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导致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2]。对于病情稳定、出血量较少、全身状况良好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对于出血量超过30 mL但未合并明显脑疝者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早期行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3]。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传统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出血量较大、特别是已发生脑疝者,可快速缓解颅内压并解除脑疝,但该术式需要全麻、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临床应用限制[4]。内镜下血肿抽吸术由于技术要求较高、设备昂贵等,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5]。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穿刺抽吸引流术均具有快速、微创、患者耐受性好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昏迷程度不深以及无脑疝发生者尤为适用。其中,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血能够在显微镜下大部分或者完全清除血肿,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能够迅速地解除颅内压,并改善患者的局部脑灌注情况,尤其适用于出血量较大以及明显占位效应者。穿刺抽吸引流术可在局麻状态下手术,操作简便,对患者的创伤小,耐受性好,对于出血量不大以及手术耐受性差者尤为适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开颅组与穿刺组的并发症以及ADL评分分级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穿刺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事件较开颅组显著降低,创伤更小,但开颅组的手术后残余血肿量显著低于穿刺组,血肿清除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出血量>30 mL、无脑疝以及手术禁忌证者,早期行穿刺抽吸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前者的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而后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更好,临床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1]谢丽亚,刘振栓.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2):156-157.

[2]沈春升,许文辉,蒋建刚,等.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23):2854-2855.

[3]李军,郑虎林.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5):1989-1990.

[4]赵军,李志强,王晶,等.小骨窗外侧裂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5):515-516.

[5]吴浩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与疗效探讨[J].山东医药,2010,50(36):74-75.

[6]王文学,汪军,翟德忠,等.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2):728-730.

R743.34

B

1671-8194(2015)20-0161-02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开颅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