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2015-10-25郭庭开李茂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神经节腹膜腹部

郑 欣 郭庭开 李茂云

(景洪市人民医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郑 欣郭庭开李茂云

(景洪市人民医院,云南 景洪 666100)

目的 探究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6例位于腹膜后,CT扫描表现为低密度、不均匀,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其中延迟期出现高峰的有4例,门脉期或动脉期出现高峰的有12例;8例位于膀胱,表现为稍长T1等T2或均匀等密度信号,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有显著强化,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则缓缓减弱;未见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 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亦有小部分发生于膀胱,术前进行CT或MRI扫描,结合患者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对于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节的肿瘤,超过85%的副节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也有小部分在肾上腺外发生[1]。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表现出无功能性而常常被忽视,然而患者却极易发生病情恶变,尤其是在手术中受压迫、刺激、麻醉时,极易引发高血压危象。副神经节瘤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MRI和CT扫描,不仅可以发现肿瘤并准确定位,还可以清晰呈现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和四周侵犯状况[2]。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影像学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容易与其他肿瘤混淆,需加以鉴别诊断。因此,对于副神经节瘤患者手术前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收治的24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像诊断在其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5.8岁。临床表现:5例患者为高血压,1例为高血压合并高血糖;5例腹痛,3例尿频,体检时发现7例,3例膀胱病例尿液中杏仁酸和儿茶酚胺24 h测定有显著升高。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外加动态增强扫描;3例膀胱病例在此基础上增加MRI和动态增强扫描。

1.2方法:CT扫描仪器选择16排GE Brightspeed螺旋CT扫描仪,增强扫描选择CT扫描专用的高压注射器。以60~70 mL碘佛醇(370 mgI/mL)为对比剂,并以1.5 mL/kg计算用量,总剂量不超过100 mL;流速为3 mL/s,双筒注射器用适量氯化钠溶液冲洗。在对比剂注射后30 s、1 min、3 min分别做三期CT扫描,在250 mA、120 kV参数下,患者取仰卧并嘱其屏气,在此期间对患者膈肌到耻骨范围进行扫描。MRI扫描选择GE HDI 1.5T磁共振仪,以Gd-DTPA为增强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

2 结 果

肿瘤位置:24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病例都为单发,其中16例位于腹膜后,8例位于膀胱,肿瘤位置及数目见表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例中,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腰椎体转移,4例患者病灶内血管影显著增粗,3例病灶出现“液液平面”,无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特点:腹部后副神经节瘤CT扫描表现为低密度、不均匀,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动态增强扫描后,在延迟期出现高峰的有4例,CT均值在92 HU左右;于门脉期或动脉期出现高峰的病例有12例,并在延迟期呈缓慢下降趋势,CT均值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分别降低3、6 HU。膀胱副神经节瘤在影像学检查下均表现为稍长T1等T2或均匀等密度信号,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有显著强化,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则呈缓缓减弱之势。

病理学特点:所有患者肿瘤外周均有包膜,形状类似于圆形,肿瘤切面质地坚硬,颜色灰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有13例均表现为大范围出血;4例为“渐进性”模式,瘤细胞的排列比较紧密,呈实性巢状或者小腺泡状,细胞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12例为“慢/快进慢出”模式,瘤细胞以梁索状排列,结构类似器官,细胞间质中血窦明显可见。膀胱副神经节瘤无出血、坏死或囊变,瘤细胞排列致密,且细胞间质有丰富血窦影。

3 讨 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沿着主动脉和脊柱轴心分布,由颅底至盆腔并与交感神经紧密相关,以平行状分布,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迷走神经体,以及分布广泛的副神经节,因此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以其肿瘤解剖部位命名[3]。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常常发生于腹主动脉旁,尤其是是肾门旁,其次是头颈部、膀胱、纵膈脊柱旁等,少数发生于胆囊、精索、子宫等。本研究中分别有25.0%和20.8%位于腹主动脉旁和肾门旁,与李春等人的研究有一定偏差,可能是由本研究中样本收集引起[4]。发生于膀胱中的副神经节瘤位于后壁者较为多见,本研究中位于后壁的占63.5%,这与前人研究结论相符[5]。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在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尤其是40~50岁,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45.8岁,与文献一致[6]。

表1 肿瘤位置与数目

副神经节瘤大部分有内分泌活性,患者可出现多汗、心悸、头晕及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膀胱副神经节瘤者排尿时可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研究中有3例膀胱病例尿液中杏仁酸和儿茶酚胺24 h测定有显著升高,提示该副神经节瘤可能是无功能性瘤;例中5例腹痛,3例尿频,可能是由肿瘤增大造成周围器官或组织受压迫所致[7]。研究结果显示,16例位于腹膜后,CT扫描表现为低密度、不均匀,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其中延迟期出现高峰的有4例,门脉期或动脉期出现高峰的有12例;8例位于膀胱,表现为稍长T1等T2或均匀等密度信号,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有显著强化,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则缓缓减弱;未见淋巴结转移病例。参考前人研究,除了术后发生腰椎体转移的2例患者为恶性肿瘤外,结合肿瘤转移情况、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其余22例患者均可判断为良性肿瘤。总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亦有小部分发生于膀胱,术前进行CT或MRI扫描,结合患者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对于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马永华,许守利,孙建刚,等.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12(2):126-128.

[2]王关顺,刘云霞,廖承德,等.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8):542-546.

[3]刘红军,梁长虹,刘再毅,等.MRI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837-1839.

[4]李春,李克峰,黄红丽,等.副神经节瘤29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0):2876-2877.

[5]车友谊,王伟,叶亚鹏,等.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5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340-2341.

[6]黄汉强,谭键彬,杨卫东,等.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9):55-58.

[7]张帅,余长亮,李仁民,等.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7):535-538.

R737.11

B

1671-8194(2015)20-0127-02

猜你喜欢

神经节腹膜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