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5-10-25张建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瑞替普尿激酶溶栓

张建辉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建辉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溶栓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症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4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4例(瑞替普酶治疗)和对照组24例(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效果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瑞替普酶的溶栓效果较好,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应用方便的同时治疗成本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于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瑞替普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危险性疾病,然而受制于我国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手术条件不足的限制,本病在无法及时手术治疗的情况下,药物溶栓治疗就成为首选。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48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39~72岁,平均(54.4±2.7)岁,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24例(瑞替普酶治疗)和对照组24例(尿激酶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首先进行全身生理指标检测,普查心率、血压、心肌酶谱、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以及水电解质代谢水平的检测等。然后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其中观察组:静脉肌注瑞替普酶,剂量控制:10 mU瑞替普酶配10 mL注射液缓慢推注,单次注射时间应在2 min以上。每隔半小时重复给药。对照组:建立静脉滴注通道,给予尿激酶剂量控制:150万U配100 mL生理盐水,单次滴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除了静脉给药有所不同外,两组患者其他治疗均无差异,包括在溶栓前口服氯吡格雷(泰嘉)和拜阿司匹林各300 mg[1],以及溶栓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以及拜阿司匹林100 mg/d,此外还有给予的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均完全一致。

1.3监测指标:用药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严密的监测,包括随时观察询问患者胸部疼痛症状是否有所好转,并在溶栓开始后的每隔半小时,对患者心电图复查一次,为保证采集到的数据有可比性,心电电极位置应完全一致,心电复查持续至溶栓后3 h。另外应每隔2~4 h复查CK、CK-MB一次,持续至24 h。严密观察患者出血发生状况,是否出现皮肤、牙龈、血尿、内组织、脑部等出血现象;以及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如发热、呼吸障碍、皮疹等。

1.4效果评定标准:①溶栓药物用药2 h内患者胸部疼痛症状好转甚至消失;②溶栓药物用药2 h内,抬高的ST段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③溶栓药物用药2 h内,检测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出现一次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加速性自主心律、窦房传导阻滞,房室、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等;④血清酶CKMB 峰值在发病后14 h以内出现或总CK峰值在发病后16 h以内出现。出现以上2项标准或以上者即可判定血管溶栓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仅出现1、3两项还需做进一步检查。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同组治疗前后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再通率为83.33%,对照组总再通率为66.67%,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效果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2.2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及过敏反应比较:观察组共有5例(20.85%)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6例(25.02%)患者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反应,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的发生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及过敏反应比较[n(%)]

3 讨 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病变并发生粥样硬化,并在内部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并发生坏死。本病发病急、危害大,甚至给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冠状动脉发生阻塞的初期(4~6 h内),心肌会遭受损害。此时如果及时给予临床治疗并有效疏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从而恢复对心肌的供血,就有可能修复受损部位。有研究资料表明[2],通过在发病初期进行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功能,促进心脏生理指标恢复正常,从而可以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和危害性。尽管临床上对本病治疗的最佳疗法是PCI治疗,然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是该疗法对医院软硬件条件如技术高超的专科医师、先进的血管造影设备等要求很高,并且手术治疗费用昂贵,非寻常百姓所能承受,这在我国广大的基层地区难以推广应用。而相比于PCI治疗的高昂代价,静脉溶栓治疗成本则要低的多,并且操作简单,仅需静脉给药和口服药即可完成治疗,尤其是对于发病初期的患者,溶栓治疗也可达到疏通栓塞、改善预后的效果,能够大大降低病死率,因而在基层医院治疗中很受认可和广泛采用。

目前,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该药物能够促进体内纤溶酶溶解系统工作并产生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能够破坏梗死部位的血小板网状结构,促进红细胞溶解分散开来,达到溶解血栓之功效,本药应用广泛,价格低廉,但由于是传统溶栓药物,溶栓效果相对较差。而瑞替普酶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其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能够以连续多次静脉推注给药,不良反应更小。已经有临床研究资料证实[3],相较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最广泛采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他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有所不同,瑞替普酶能够更加有效地疏通栓塞,且不良反应更小。

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瑞替普酶治疗)能够对梗死部位相关联动脉起到更有效的开通效果,其开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激酶治疗),并且在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效果相当,但是相比于对照组出现的2例消化道出血和1例脑出血,观察组的出血状况要好的多,仅需局部止血即可消除出血症状。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的溶栓效果较好且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应用方便的同时治疗成本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于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曾国彬,杨葳,黄茂梁.瑞替普酶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3,11(5):134-135.

[2]史彦清,张士文.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9(5):93-94.

[3]谢后田,程仁力,孙彤.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6(9):139-140.

R542.2+2

B

1671-8194(2015)20-0123-02

猜你喜欢

瑞替普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