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5-10-25杨淑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宝泉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4831

关键词:肢体心血管实验组

杨淑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宝泉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4831)

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杨淑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宝泉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4831)

目的 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护理干预前后遵循医嘱的情况和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测定。结果 对照组小儿患者的满意度为75%,实验组为90%。对照组患儿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显著,可以加强患儿遵循医院医嘱的意愿,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

肢体语言;小儿;护理;效果

小儿患者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往往不能明确地表达自身机体的不适和需求。他们自我控制力低下,对医院容易产生恐惧、害怕、哭闹、不配合、烦躁好动等情绪,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儿患者的配合度、减少医患矛盾,我院探讨了肢体语言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4.5)岁,体重10~30 kg,平均体重(15±7.5)kg,实验组男7例,女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3.5)岁,体重10~25 kg,平均体重(12±6.5)kg。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发热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进行肢体语言护理具体内容有:

面部表情丰富,和蔼可亲。

护理工作者在面对患儿时,时常面带微笑、目光温柔亲切、进行护理操作是动作轻柔,对待所有的患儿都一视同仁,尊重和关爱患儿,让患儿在接触中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无形中放松自己,拉近与医护人员的距离,用真挚的态度为每一位患儿服务,急患儿之所急,痛患儿之所痛。

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

眼睛是患儿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可以直接表达患儿的情绪,展现患儿的内心世界。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的眼神要充满关爱和保护,让患儿感觉温暖,通过眼神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和真诚。

多用肢体语言,动作与患儿互动。

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不仅要保持着装整洁、仪态大方得体、护理操作动作规范、轻柔。还需主动接近患儿,可以通过轻抚患儿头部来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尽可能的使患儿放松自己,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1.3 患儿抵触与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标准

以Kendrick设计的100分护理质量标准来评定护理质量,把患儿遵循医嘱的抵触力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患儿在接受治疗中未出现抵触情绪、对患儿护理工作完全满意为完全接受;对于治疗过程中部分配合效果不好或不主动配合为部分接受;对于治疗有明显抵触或患儿出现哭闹、恐惧、拒绝为完全抵触。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儿通过护理干预后对比,实验组对医嘱与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为75.0%,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对医嘱的接受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小儿医疗护理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在医疗护理中尤为快速。这是由于广大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越来越多,从而加大了对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的要求和水平。

肢体语言又称为姿语,实在特定环境下对语言表达的一种补充。通过借助身体实施动作、表情等向倾听者传达信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小儿受语言发音、词汇量、理解力等多种因素限制,与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就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加强患儿遵循医院医嘱的意愿,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地避免了医患矛盾,降低了护理工作的困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显得尤为重要。患儿由于自身机体不适、对陌生环境及事物、对各种护理操作的恐惧等,从而产生紧张、害怕、哭闹甚至不肯配合的抵触情绪,加上家长心疼患儿所面临的痛苦,面对医护人员难免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把怒气转发到护理工作者身上,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危机,对护理工作不配合,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主动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面带微笑、多与患儿进行肢体互动,在解除患儿的机体不适的同事给予精神支持和心理护理。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传达对患儿的关爱和鼓励,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不断的鼓励患儿自己讲出自己对疾病的感受和内心想法。护士在倾听患儿叙述时,应保持高度的耐心和理解。并时常点头微笑,这样不紧可以增强患儿及家长对自己的好感,也使得患儿在进行倾诉后,心理达到一个较为放松的心理状态,更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者了解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及心理问题,对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进行肢体语言沟通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患儿对医嘱的抵触心理,提高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14-115.

[2]张 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3]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6)∶130-131.

[4]王宗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568-569.

[5]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72

B

ISSN.2095-6681.2015.035.107.02

猜你喜欢

肢体心血管实验组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肢体语言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