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梗死急诊治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2015-10-25王晓群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医院黑龙江鸡西158322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硫酸镁

王晓群(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322)

心肌梗死急诊治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王晓群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322)

目的 对心肌梗死急诊治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150万U尿激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前用25%的硫酸镁30 mL加10%葡萄糖溶液30 mL静脉滴注,再给予机化液500 mL加25%的硫酸镁20 mL静脉滴注,分别视两组患者的病情给予阿司匹林或肝素。结果 对照组的再通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治疗前加入镁剂进行静脉滴注,有利于对RA的预防,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在于对心肌梗死面积的控制,溶栓再灌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冠状动脉再灌注逐渐恢复缺血心肌,但同时也会导致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可表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我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对32例患者应用硫酸镁进行治疗,加强了对RA的预防,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入选标准[1]:心电图示≥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1 mV;持续胸痛>30 min;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呈完全闭塞;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排除标准[2]:梗死动脉再通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心电图检查: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8例、正后壁梗死22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1.5±5.8)岁;观察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2.5±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溶栓治疗之前对患者的适应证机型选择,排除溶栓禁忌症、硫酸镁过敏及房室传导阻滞者。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尿激酶150万U溶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0 min,依据患者病情及体征变化对阿司匹林进行使用。实验组使用10%葡萄糖溶液30 mL加25%的硫酸镁30 mL进行静脉滴注,再使用25%的硫酸镁20 mL加机化液500 mL进行静脉滴注,之后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0 min,依据患者病情及体征变化对肝素和阿司匹林进行使用。

1.3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观测

两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前行心电监护,溶栓开始至结束5 h内持续监控,对心律变化情况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症状进行记录[3]。记录患者入院和溶栓开始时的12~18导心电图,并做好标记,每隔30 min进行一次记录,持续监测时间为5 h,监测1次/d,持续1周。每4 h对患者的心肌酶水平进行一次监测,每隔30 min对患者血压进行一次监测。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参照冠脉再通的指证对再通后的心率失常进行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4例患者的总再通率为68.7%,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再通率分别为63.6%和36.4%,观察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RA患者40例(62.5%),对照组RA发生率7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此外,40例RA患者中,20例RA持续时间<2 h发生,12例于2~6 h之间发生,8例>6 h发生。静脉溶栓成功,4 h内消失RA的患者为27例。

表1 两组RA发生率与冠脉再通率的比较 [n(%)]

3 讨 论

RA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是细胞内进入钙离子含量较大,细胞内钙超负荷,对心肌细胞电机械偶联造成干扰,引起缺血部位的心肌过强收缩,微血管在痉挛状态下,血管受阻导致心肌供血障碍,继而发生RA。再灌注手术使得儿茶酚胺释放,对α受体进行了激活,随之增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使其电生理处于不稳定状态[4]。研究显示,发生RA的40例患者中,20例RA持续时间<2 h发生,12例于2~6 h之间发生,8例>6 h发生。说明急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于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受心肌梗死的影响,其与心肌电生理不稳定状态的发生有关。多数患者RA的发生时间为2 h内,说明急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显示再灌注前缺血持续时间及程度均与RA的发生情况相关,再灌注损伤不断减少的情况下,RA的发生率也会随之降低。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及RA发生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A发生率显著参考文献

低于对照组,提示镁具有预防RA发生的作用。因为镁是细胞膜Na+-K+-ATP的激活因子,能够促使电生理稳定性的维持,同时具有拮抗Ca2+的作用,进而限制了Ca2+超载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了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内钙超负荷现象的出现。因此,静脉溶栓治疗前加入镁剂,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能够有效预防RA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万 军,邓 虹,王文耕,等.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0,10(8)∶48-49.

[2]陈文兰,宋孚家,王家奎.AMI患者8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7(3)∶285-286.

[3]刘建立,姚荣国,李敬田,等.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1(2)∶165-167.

[4]蒋智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4)∶123-124.

本文编辑:王 琦

R542.2

B

ISSN.2095-6681.2015.035.063.02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硫酸镁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