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2015-10-23文艳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5期
关键词:要求提问语文课堂

文艳辉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的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则为关键的一步。本文着重讲解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满足的几个要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要求

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是一门技术活,好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活跃语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好的课堂提问,使语文课堂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俗话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提问,还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的提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提问要表述清楚

如果语文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学生往往会误解教师的提问意图,产生不一样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期相反,另外一种则不知道怎样作答。在这样的误区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课堂氛围下降,降低课堂效果。如在《故都的秋》中直接提问是“悲秋”还是“乐秋”,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这个提问中没有说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还是自己的角度,非常容易产生歧义。

二、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解问题时的提问过于随意,不围绕主题,则会偏离教学,给教学带来副作用。(1)教师提问随意性大,有的老师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认为只要自己问的,学生答得出来,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漫无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2)问题频繁琐碎。教师提问的数量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稍有受阻,教师就急于公布答案,一堂课问题一个接一个,导致教师自认为教学目标已经完成,而实际上学生对于上课教师讲解的仍然是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提问带有大量“是不是”“对不对”等词,次数多了的时候,学生的耐心也就被消磨一空了。如某位教师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这样提问:

师:《拿来主义》是谁写的?

生:鲁迅

师: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个文学家: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提问更有效果,教师应科学地设计问题,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提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问题设计的技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处谈起。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完全显得可有可无,这个完全可由教师自身加以解读。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缺乏思考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问题要面向全体

教学中可以发现,每一科目的学习,学生都会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在情况不一样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也就显得较为重要。学生问卷的统计显示,教师提问后学生答题情况:教师提问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的20%,会的就举手回答的51%,优等生回答问题占82%,中等生回答问题占15%,后进生回答问题占3%,而一个班的情况是中等生占绝大多数,优等生及后进生占少数,所以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大众,因材施教,不能针对某一部分同学提问,不然会只有部分学生在听教师上课,剩下的学生则会显得无所事事。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是提问中的较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教师提问一开始便较难,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无从思考,最后索性放弃,学生的做法则是等待老师的答案公布。这样的提问,老师将学生都给难住了,但这样的提问是不成功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的提问,往往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角色意识问题上,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相应角色中,如某位教师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等,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猜你喜欢

要求提问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新媒体编辑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