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

2015-10-23邓河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方法

邓河生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解读来把握文本、提升文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怎样进行文本细读,一线语文教师掌握一些方法也才能很好地落实文本细读。在细读中,学生才能感受文本的魅力,这张力便是文本所隐含的意蕴和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  细读  方法

余映潮先生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了“品读”一说,好文章自然值得一品,这品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这一品就能品出文本的深度、美和新意来。

一、诵读,整体把握文本

语文课是充满美感的课,诵读是展现语文课美感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中脱离朗读的渗透,显然是很难走进文本的,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也就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学生也就不能在自主学习中得到体验。

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时,诵读的形式可以自由朗读为主。在上《在沙漠中心》这堂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课前自由朗读的。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请同学们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加关键词,如:在沙漠中心的,或者在沙漠中心。学生通过朗读,回答如下:

生1:在沙漠中心的奋斗。

生2:在沙漠中心的体验。

生3:面对死亡在沙漠中心。

生4:绝望在沙漠中心……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文本中所隐含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最近,听学校一位年轻教师上《竹影》,引入课文之后,教师就开始让学生大声朗读,朗读前教师没有布置思考题,这样朗读没有了实际意义,可见自由朗读是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的。

自由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熟悉文本的情节和内容,教师让学生朗读前需要布置与疏通课文有关的题目,题目不宜过多,在于精炼,题目也不宜过细,应以大题目为主。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能把自由朗读这一环节推向深入。

二、品味,深度赏析课文

文本细读需要对语言进行品味,语言的品味是文本细读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细读中挖掘语文的魅力,语文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对文本中句子和词语的品味和感悟中。教师对语句和词语的品味、赏析能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

词语和语句之间的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上《斑羚飞渡》这堂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复述斑羚飞渡过程的。

师:请同学们以老斑羚和小斑羚为叙述角度,来讲斑羚飞渡的故事。

生1:我以老斑羚为叙述角度。我已无法飞渡过去了,我一定要让孩子们飞过去,我们死了并不可怕,只要有孩子们能活下去。

生2:我以小斑羚为叙述角度。爸妈,你们用自己的死换来我们的活,我们一定要飞过去,一定好好地活下去。

词语和语句之间的改写、比较也是有前提的,需要有度的把握。选择的词语和句子要能为展现文本思想服务,课堂中教师围绕文本的解读,选择词语和句子是需要在备课时加以认真考虑的。

对词语和句子进行改写和比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切合文本主旨;②可以有想象的空间;③改写内容深入浅出。

改写句子和词语的形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可以有:①改变修辞手法;②改变细节描写;③改变叙述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的改写后,再和原句及其原来的词语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好在哪里,再次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也会有更多的感悟了。

三、感悟,走进人物内心

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丰富而多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揣摩人物的内心。学生的感悟除了文本的文字信息外,还需要有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介绍等,这些介绍有利于学生体验文本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讲授郭沫若的《雷电颂》,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立足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其实包含两层,一是文本中抒情人物屈原的情感,二是作者郭沫若的情感。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把两者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屈原对风、雷、电的赞美和对东皇太、东君、大司命的控诉,其实就是作者郭沫若对光明力量的赞美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谴责。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就要介绍屈原当时的生活背景及他的处境。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郭沫若自己的情感。教师讲授了这些,就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方法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