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质疑之声激活课改的课堂

2015-10-23肖艳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枣树细节文本

肖艳新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每个锐意进取的学校及课改先锋都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如朱永新教授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然而我们的学生被束缚已久,他们已经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当镣铐一丢,他们迷茫了。他们要么无问题可问,要么问的问题太肤浅,这样课堂改革的结果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是我们师生共同丢掉了课堂这个“阵地”。所以教会学生如何提问质疑成为课改的必备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深刻的质疑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提问,不让他们羞于开口。我们看看美国课堂,一位美国教师问他的学生:4加5等于几?一位学生回答:8。面对这个令人无语的答案,美国教师给出了三句评价:很好,很接近,还有更准确的答案吗?这个简单的案例使我深受触动,有什么比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更能给学生力量呢?他的尊重与鼓励没有把这个学生关在数学的殿堂外,而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之门。不让学生高高举起的手惭愧的放下,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问题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让每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学生就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以我们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质疑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二、把握文本特点,使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质疑时真正有底气,才能使他们提的问题有价值、有特色,能激活课堂。

语文课涉及面广,文本体裁多样,提问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在千头万绪中怎样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呢?抓住文本特点,把握写作规律,体会文章主题,顺势提问,应该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正如一名好的厨师不是给予食物特殊的味道,而是能将食物做出它的原汁原味,还食材以本真。我们在鼓励学生提问时,不能只求新求异,或提一些怪题让人不知所云,而是应该根据不同文本特点,把握他们的写作规律,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才能有利于阅读,才能激活课堂。

根据文本特点,因势利导,援疑质理,可谓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疑方法,高中学生有学习基础,也能轻松掌握这种方法,提高新的教学模式的效率,使课堂真正高效。

三、曲径通幽,使学生“巧问”

按照文本特点直接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提问有效,但如何使学生的提问精彩呢?

1.从细微处着手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抓住细节提问可以探寻到文字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

如研读小说《荷花淀》时笼统地提问水生嫂是什么形象,这个问题干瘪无味,不能激起大家讨论的兴趣。如果我们从细节着手,如抓住开篇“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提问,一个“吮”字体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观察细节,从细节处设问,不仅提高了学生设问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水平。

2.抓住文本非常规处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不同一般的写法或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些不合常规的存在往往蕴藏着常深意,教会学生在这里设问,更有价值,更耐人寻味。如鲁迅的《秋夜》开篇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抓住文本不常规之处,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个问题小而深,有思考的价值。

3.在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设疑

猜你喜欢

枣树细节文本
大枣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枣树绿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门前的枣树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