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后知困 困后思改

2015-10-23张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5期
关键词:练习册作业本符号

张敏

对于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优良中的等级制评分。那么这种批改方式实效究竟如何呢?不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场景:下课后老师便将批改过的作业本发给学生了,大多数同学顺手把接过手来的作业本装入书包;少数学生接过作业本会翻看简单地看一眼等级,随后放入书包;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认真翻看作业批改情况,关心那些题目为什么做错,并能及时设法去修改错误。

反思:为什么教师的批改结果对学生来说却无所谓?能否在批改数学作业时尝试多元的评价方式:丰富符号;批、评结合;自主参与,形式多样来提高数学作业批改的实效呢?

一、丰富符号——此处无声胜有声

做老师都要批改作业,总少不了要打“√”、“×”等批改符号。这些虽然事无声的,但是这些简单无言的符号也是可以富有感情的,我们对这些运用已久的作业批改符号恐怕还要做一些再思考、再审视。

记得一次课上,我正在面批数学练习册,得到“√”的同学很高兴,满心欢喜。一向少言寡语的坤儿却一连三次得了“×”,特别是最后一题“当当森林医生”,他仍然把进位点点错或不点不进。我生气地在他的练习册上打了个大大的“×”,可能由于用力过猛竟连练习册划出了一条裂缝。坤儿愣愣地瞅着有划痕的作业,眼泪像断线的珠子……等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过头时已经晚了,孩子在我的行为举止中读到了愤怒、歧视、无奈,坤儿平时表现很好,主观上也一直很努力要求上进,我真不应该简单地用“×”来全盘否定他的努力,更不应该把符号划那么重,严重伤害到到孩子的自尊心。

课后我与孩子们谈心得知,不喜欢看大大的“×”的不光坤儿一个人,谁见了又粗又大的“×”都会生厌的,像犯了错的人接受审判一样。如果谁得到的“×”特大,那就相当于犯了重罪的人被宣判死刑立即执行一样,谁装上了谁倒霉,学生被老师宣判了死刑,心理必定不好受。了解了这些,我感到非常内疚,孩子们大多数是爱听赞美、夸奖的,被老师戴上“高帽子”心花怒放,被老师判死刑当然会倍感沮丧。通过这件事,我更理解孩子对待那些无声的符号的接受心理了,符号中也渗透着情感因素,符号也是无声的工具,须谨慎使用、恰当评价。

后来,当学生作业全对时,教师送给他可爱的笑脸、大拇指等符号,学生作业错误时,我把惯用的“×”去除,换成“----”或“△”,我对学生说“----”表示一条河流,“△”表示一座山峰,谁如果被河流和山峰挡住了去路,请尽快思考跨过小河,越过山峰的办法,去争取自己的胜利。订正后再用“√”等符号作出肯定。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作业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这是师生双方最愿意看到的。批改符号的变化,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很不一样的。

在批改作业时,我还与学生约定一些符号,如正确用“√”,理解错误用“?”号,计算错误用“!”号,有遗漏处用“……”号等等,让学生从这些符号中,很快就能找出错因,独立纠正。例如:计算8+2×19-15时,有学生先计算8+2,我就在他本子的8+2的部分打上“?”号;计算2×19错误的,在这部分打上“!”号;解题没解完的同学写上“……”号。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符号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订正错误,同时由此刺激而留下深刻的影响,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评批结合——开启心灵促创新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学生作业评价上,应主张开放,尽力挖掘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体现作业批改的人文关怀,不必过于看重分数、等级。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不仅要丰富符号加以鼓励,还可以把评语引入其中,指出不足,肯定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诱导、启发、解惑、激励等目的。

如学生在作业中出现观察、分析、计算、审题等方面的错误时,可通过数学批语帮助他们对照思考,如“快用上你的火眼金睛哦”、“小脑袋儿再想想吧”、“计算顺序对了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等等,学生在教师的评语提示下能有目的的去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及时订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然。又如学生解决“笑笑家住5楼,每层有20级台级,从1楼到笑笑家共要走几级台级?”时,用5×20=100解答显然错了。此时,可用批语“请画图来帮忙”或“想想1楼到2楼要爬几层楼梯,1楼到5楼呢?”,帮助学生通过画图或实践去领悟抽象的解题技巧。

三、自主参与——事半功倍显成效

作业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认真巧妙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来,能使学生及时发现作业中的差错,及时接受到老师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师生间形成及时的、良性的信息反馈。

猜你喜欢

练习册作业本符号
练习册
练习册
学符号,比多少
作业本里的故事
“+”“-”符号的由来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变符号
神奇的练习册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