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语言之美

2015-10-21田媚娜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和声

田媚娜

【摘 要】20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地在追求更高的音乐听觉上的审美,作曲家们也试图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新的不同于传统的和声作曲技法,以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本文主要介绍了和声变化发展初期采用的双调性运用与全音阶运用所带来的意境。

【关键词】和声 双调性 全音阶 《雾》 《二人台》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201-01

20世纪以来,作曲家们为了寻求与众不同的、更加刺激的音乐音响,在和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位作曲家在试图探索新的和声语言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手法。下面笔者就和声变化发展初期的双调性及全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 双调性

双调性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是作曲家们感兴趣的、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音乐处理手法之一。其特点为两个声部或声部层有各自不同的调中心音(主音)并且二者的音阶和音列之间亦有差异,形成不同调性的同时(有时亦可能稍有先后)叠置。这种发展手法打破了传统音乐调性的束缚,打破了传统音乐调性的单一性,为音乐添加了不同凡响的听觉和视觉色彩,使得音乐不再建立在单一调性上的和谐、悦耳且规整的音响之上。它试图打破调性但却没有完全的离开调性,这使它又与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仍然是建立在调性的基础之上,仍保留着传统的调性的感觉。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克克劳德·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二集《雾》,是他的印象派风格的经典之作。从谱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个调性之间的穿梭。左手织体是没有一个变化音的钢琴上白键的演绎,右手旋律则是钢琴黑键的全部呈现,就这样把C自然大调与bD自然大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这种手法,使得整首曲子的曲风扑朔迷离、神秘而飘渺,将《雾》诠释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乐曲将薄雾描绘在薄薄的迷雾之中,似乎一切事物都变得朦胧,飘忽不定,就像是一种幻境,失去了重心,失去了真实,使人有一种忘却自我、飘飘欲仙的感觉。本曲的构思清晰、创作手法独特、和声语言新颖,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二 全音阶

全音阶即音阶中每两个音之间均是全音关系。它也是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之一,其前身是勋伯格提出的十二平均率的平均原则,这使得乐音中的各音在音乐中都占有平等地位。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中按调式划分音列以主音为中心束缚,解放了稳定与不稳定音倾向与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十二个音各自均成为主音。由此后引出了全音阶,全音阶脱离了十二平均律,将十二平均率分为两组六个音,也可以说是将一个八度六等分而形成,即:C、D、E、#F、#G、#A、C为一组,#C、#D、F、G、A、B、#C为一组,它们两音之间均为全音关系,这使得全音阶的音列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因其对称性较高,音程种类的含量比较少,它缺少小二度、小三度、及纯四度和纯五度,所以音乐创作局限性较大,和声材料有限,音乐紧张度较差,音乐色彩较单一,但也有其独特之美。

比利时华裔作曲家、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张豪夫为长笛与钢琴所写的二重奏《二人台》就采用了全音阶进行写作。曲子共有两个乐章。全曲的音乐结构紧凑、将两个全音阶纵横交错,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在这局限性较大的创作手法下,作曲家能有机地将这种现代的音乐创作语言与民间小戏二人台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将长笛与钢琴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长笛与钢琴相互为主奏和衬托的形式,形成一种一唱一合的、两人对话般的意境,使乐曲充满新鲜感。乐曲以变奏的形式展开,长笛占主要地位,钢琴为陪衬。钢琴是在每次变奏之前以引子的形式出现,在全曲中似乎起到了提问的作用,长笛则做了回答问题者。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和声语言、音响色彩新颖独特。

三 结束语

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音乐发展手法、各种和声语言的袭来,作曲家们坚持各自的立场,运用各自的音乐发展手法创造着不同凡响的音乐。音乐家们试图打破传统调性,采用各种作曲手法脱离调性、丰富和声语言,形成更加刺激、更加新鲜的音响效果,除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双调性、十二平均律、全音阶等发展手法外,还有音级集合、大小调的混合、混合音栓的写法、固定音型、固定低音、解放终止式、解放不协和音、二度尖锐化、大量使用大小七和弦做框架内加填充音的手法、大量使用三全音等很多手法,这些手法处于音乐发展的改革变化之中,这种不斷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趋势已经形成,并将不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陈敏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杨立青译)[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1)

[4]陈士森.全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乐曲《二人台》音乐结构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2)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和声
塞缪尔·巴伯钢琴组曲《纪念品》之《华尔兹》作品分析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析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