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师生“主导—主体”关系

2015-10-21刘国新王安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主导以人为本

刘国新 王安

【摘 要】师生“主导—主体”论把培养与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这两个关系当作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的。把教学中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互动关系,来实现教学上的统一。师生“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师生“主导—主体” 相互依存 以人为本 对立统一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079-02

为推进教育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创新,笔者认为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的主客体问题。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从教学模式上有所变动。因此,在教育的关系上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我认为应该积极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即“主导—主体”关系模式。

一 师生“主导—主体”关系的特征

师生“主导—主体”关系论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学的简单客体。即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互相作用从而进行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师生关系的“主导—主体”性的特征表现为:(1)摒弃了强调单方面的教师作为主体或是学生作为主体,忽视师生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教育观点。(2)强调师生之间能量互相转换的特性。教学活动中,信息的输出与反馈是并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并作用于学生,学生也积极反作用于教师。通过这种能量的双向互动,传输互换,使师生双方的作用都得以相应地发挥。

二 师生“主导—主体”关系

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活动,因此,师生“主导—主体”论主张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互依存,为完成教学目的而统一为一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执行者,需要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及对教学对象进行了解,然后在教学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设计。教师既要把教育资源当作研究客体,也要把学生当作研究客体,因地制宜地进行备课和课程设计,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反馈者。这种主体性的发挥是矫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然需要,如果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就会受到制约,教学活动就回归为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型教学。同样,学生主体作用的实施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与铺垫,学生主体才能有效地发挥主体性,才能在规范的认知途径中正确地探知未知领域。

因此,师生“主导—主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互赢互利的。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双向促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 师生“主导—主体”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主导—主体”论把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规律

以“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探究教育,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之所在。“主导—主体”论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各行其职,避免了教师主体独当一面,学生主体得不到发挥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主导—主体”论确保了共同发展的根本目的。

2.“主导—主体”论使教育主客关系问题研究更深刻、更现实

儒家思想提倡“教學相长、博习亲师”,苏联教育家提倡“合作教育学”,这与“主导—主体”论有着共同之处。“主导—主体”论强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提供了途径。“主导—主体”论同时也与其有着不同之处,“合作教学”着重强调师生之间携手构建教育的乐土,出发点是让学生乐于学习。而“主导—主体”论是着重突出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着眼于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特征发挥。更多的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开发与发展,以及师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3.“主导—主体”论把以往教学的对立关系转化到师生互动的特性中来

目前,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成为对立的关系,授课方式以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题海战术等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为主来开展课堂。以答案的唯一性来树立教师的威信,以考试、批评、惩罚等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主体作用。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学生潜能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是需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无疑是对教师自身提高最好的馈赠。而“主导—主体”论就是从这一问题着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即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与学生启发、反馈给教师的活动。

四 实施师生“主导—主体”论的重要性

以往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的主体性,其表现为以下两种:(1)教师的自说自话,不考虑学生听课的情绪与听课的效果。(2)提问方式的缺陷,如只针对个别学生提问,问题太过空泛不具体,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或是提问形式同等于代替学生回答,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必然缺失主体性。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增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就可以完成的,素质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上。一天中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占有很大比例,课堂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无形中灌输给学生的就是听指令。心理学家曾提到过“泛化”,这种习惯会泛化到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处理。不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何谈素质教育的开展,再多的课外活动也就都成了徒劳。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要从意识上纠正,才是治本之道。

五 结束语

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所以,实施师生关系“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根据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对症下药地去加以解决,把师生关系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贯彻到底。这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帮助,同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高凡兵.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5)

[3]程家明.以“立体”教学模式求得“三进”实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主导以人为本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