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爬坡时期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传播学解读

2015-10-21招春袖孔文洋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

招春袖 孔文洋

【摘 要】师德爬坡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而高校辅导员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策略单一、方式单调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所普遍遇到的瓶颈。本文透过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加强师德建设应对挑战,更加自觉充分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辅导员 传播学 师德爬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022-02

“立德树人”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组合引申而成,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出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中国学界开始重视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由于“立德树人”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而且提出的时间较晚,所以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暂时仅限于中国政界和学界,国外学界对“立德树人”的研究尚未起步。从方法论的层面研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是国内学界的普遍做法。①② 当中也涉及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度去研究“立德树人”。③ 可惜的是,国内学界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止步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度,并没有进一步深究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更鲜有结合高校辅导员的独特地位而进行策略性研究的成果。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策略运用进行跨学科探析,为师德爬坡时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一 中国教育界正处于师德爬坡时期

师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上就存在着“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的争论。其实“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存在细微的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认识到当前的道德状况是令人不满的,处于道德低谷时期。两种论调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未来社会道德走向的判断上。“道德滑坡论”认为社会道德状况正在日益恶化,将由道德低谷滑向谷底;而“道德爬坡论”则认为社会道德状况正在日益改善,将由道德低谷爬向高峰。有学者认为:“人们要判断某个社会或某个时期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是滑坡,还是爬坡。”④

师德状况的判断也有类似社会道德判断的争论,纵观学术界和新闻界,“师德滑坡论”占据了舆论的主流地位。在学术界,众多学者持有师德滑坡的观点,并对师德滑坡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⑤⑥⑦ 相反,师德爬坡的观点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极为少见。在新闻界,各种媒体新闻对师德滑坡的口诛笔伐甚嚣尘上。⑧ 诚然,社会上的确存在不少师德失范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师德的整体水平仍不断进步。以偏概全是“师德滑坡论”所犯的错误之一。再者,“师德滑坡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师德滑坡论”和“师德爬坡论”都折射出人们对师德现状的不满,不同的是,“师德滑坡论”透露出的是旁观者对师德现状被动抱怨的消极态度,而“师德爬坡论”则透露出教师群体主动改善现状的积极态度。

“师德滑坡论”受众广泛的表象,不能改变中国教育界正处于师德爬坡时期的事实。首先,教育界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只有在这样优秀的群体中,张丽莉等师德高尚的教师典型才会不断涌现。其次,教师作为社会良心的传承者,对师德低迷状况不会听之任之。教师队伍正不断通过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最后,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应对师德失范现象。2008年,教育部与时俱进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师德爬坡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而高校辅导员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策略单一、方式单调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所普遍遇到的瓶颈。这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来丰富“立德树人”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创新的理论支撑。

二 “立德树人”理论内涵的传播学解读

师德爬坡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仍面临各种各样的诸多难题,需要对“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进行多维度解读。丰富的理论研究才能为高校德育工作应对各种难题提供指引。囿于教育学的单维度解读,“立德树人”理论内涵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也不足以满足师德爬坡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需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国内学界在概念定义上已取得基本共识,难以再有突破性的创新。东北师范大学张澍军教授认为:“‘立德树人首先是一个教育学概念,规范的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培养体系。‘立德树人之‘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⑨ 国内学界不但对“立德树人”有比较一致的定性认识,对其具体的教育内涵也有共识。国内学者李毅和方晓珍等人认为:“‘立德树人就是通过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⑩ 11本质上看,“立德树人”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教育事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套人才培养方略,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意义价值。

从传播学的维度建构“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创新意义,将突显信息化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特征。从传播学角度上看,高校中教育者为传播主体,受教育者为传播受眾,“立德树人”是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互动建构过程。“立德”是教育者以优秀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传播,完善师德建设的过程。“树人”是教育者以优秀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的“立德树人”全过程就是以高校辅导员为传播主体,以大学生为受众,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为传播载体,“立德”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自我传播阶段,而“树人”则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人际传播阶段。

在师德爬坡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对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研究,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加强师德建设应对挑战,使高校辅导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更加自觉充分地发挥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立德”与“树人”两者之间的学理关系研究,同时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利用传播学理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 释

①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②张朋钊.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③曲建武.立德树人与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④李春华.当前道德迷局:滑坡还是爬坡?[J].人民论坛,2012(22)

⑤张英丽.当前青年教师师德滑坡的成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3(2)

⑥莫非.高校师德滑坡的归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4)

⑦张硕勋、刘佛军.高校师德滑坡与重建的环境因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S2)

⑧潘志贤.谁来拯救滑坡的师德[N].中国青年报,2009.11.23,

⑨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0

⑩李毅.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4):155

○11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传播学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