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细化护理干预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2015-10-21李秀英黄玉玲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降低

李秀英 黄玉玲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小儿患者治疗的质量、缩短了康复所用的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干预;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又被称为套管针,在我国对于小儿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1]。其主要特点为操作简单,避免了患者出现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静脉留置针便于医护人员的抢救,能够对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了患儿痛苦以及家属焦虑心情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2]。但是如果护士没有采用合理正确的方式,会导致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或者留置时间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留置目标。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则能够降低静脉留置针引发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为了进一步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效果,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采用对照方法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1.0-5.5岁,平均年龄(2.5±2.1)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0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患儿29例、急性支气管肺炎31例、其他疾病患儿10例;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2.7±2.5)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儿29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患儿2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32例、其他疾病患儿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护理模式。

1.2.2 实验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过程如下:(1)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明亮,对静脉留置针进行有效的消毒,避免静脉留置针造成患者的感染,同时,对静脉留置针进行消毒后要避免触碰穿刺部位,以防对静脉留置针造成污染;(2)小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所以在进行静脉滴注时要提前告知患儿家属穿刺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便于家长协同医护人员共同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3)进行静脉穿刺时要准确选择静脉,静脉留置针能否穿刺成功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当选择比较粗、直的静脉,其中最好以上肢以及头皮静脉为主;(4)对患者静脉进行穿刺之后,要立即使用无菌棉球放置在静脉留置针的针柄下端对其进行支撑,避免皮肤受到较大压力给患儿带来进一步的损伤,随后使用胶带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粘连固定,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胶带出现卷边以及过于紧绷,保证胶带平整、没有气泡,并且粘连固定的松紧程度要适中,如果胶带周围遭受污染则立即对其进行更换;(5)完成静脉滴注之后,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对相关管道进行冲洗,并用2ml肝素配制的封管液进行脉冲封管,封管液剩余小部分时拔针,拔针速度要慢于推封管液的速度,使封管液充满于留置导管内,保证留置导管中的药液和血液能够排除干净;(6)密切关注静脉滴注之后的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则立即进行有效处理;(7)由于不同的药物产生的刺激不同,所以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常用药物刺激性的基本知识,明确每种药物的性征以及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其中并发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渗液以及静脉炎;满意度评判标准为:以100分为满分,80分以上者判定为非常满意;50分以上80分以下者判定为比较满意;30分以上50分以下者判定为不满意;30分以下者则判定为非常不满意[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出现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渗液以及静脉炎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几率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几率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n(%)]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共有94例,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共有74例,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患者的临川输液中使用非常广泛,常用来进行静脉滴注、输血或者动静脉取血等。静脉留置针主要由留置于血管内的导管、延长管、不锈钢穿刺引导针以及肝素帽等构成。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时,首先要将导管和针蕊同时刺入患儿的血管中,随后将针头退出、把导管留置于患者的血管中。有临床研究表明[4],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显著减少了反复穿刺带给小儿患者的疼痛,大大提高了输液的效率。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但是如果操作不当,极易出现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渗液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使静脉滴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临床研究表明[5],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引发的并发症。本研究中采取的精细化护理干预的护理内容涉及到了静脉滴注前的准备、滴注过程中的密切观察以及滴注之后的妥善处理等。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对其进行反复消毒,从根源上解决了小儿患者被感染的问题,提高了静脈留置针在穿刺过程中的清洁性;静脉滴注时的固定等工作,避免了患儿的皮肤受到较大压力而带来的进一步损伤;此外,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其全面的了解患儿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减轻了患儿家属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患儿家属协同护理人员共同对患儿进行护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小儿治疗的质量[6]。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引发的并发症发生几率,获得了绝大多数患儿家属的认同,值得进一步推广其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彬.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留置针规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04)14:75-76.

[2]胡玉竹.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4)05:144-144.

[3]邱立,周兰姝.美国临床护理标准及其对我国建立临床护理标准的启示[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34(12):3192-3194.

[4]王秀萍,王雪仙,李飞飞.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静脉留置针堵管率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5,37(11):1003-1004.

[5]徐蕊.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17(03):785-786.

[6]刘风媚.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6(09):252-253.

猜你喜欢

降低
浅析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降低企业杠杆率
改进运行模式降低供水电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