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2015-10-21黄晓微陈蕊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3期

黄晓微 陈蕊

摘 要: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道路上总少不了有荆棘、有险路。近年来,常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得“某些学生因为不堪考试的压力而自杀”等消息。导致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正是这些孩子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当今社会,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百依百顺的“蜜罐子”中。有关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在过分溺爱之下成长的孩子,做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社会适应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怕苦怕累,事事求助于父母,稍不顺心便会出现大哭大闹、撕衣毁物等骄横行为;他们如同一朵朵娇嫩的小花,受不得一点点委屈与挫败,缺乏生活的磨炼,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可见,对今天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炼,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也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必不可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耐挫教育;淡化挫折;磨炼意志

什么是挫折?它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朵,人世间没有不曲折的道路。”一个人想有所作为,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充满着竞争。我们的教育对象要成为21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不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承受挫折的能力。他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真空,最终要进入纷争复杂的社会。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战胜挫折。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道路,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从挫折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写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夫子的这一句名言之所以能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和磨炼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

所以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关键。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在未来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经受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但耐挫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而成的,如何培养呢?作为班主任,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们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抗挫折、耐挫折的能力。

一、正视挫折,利用榜样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雄鹰翱翔天空,难免折伤飞翼;骏马驰骋大地,难免失蹄折骨;大海中没有礁石就激荡不起多彩的浪花;蓝天上没有云彩就衬托不出绚丽;要得到快乐,你就必须承受挫折;要得到成长,你就必须面对困难。大多数小学生对遭受挫折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应利用班会和课后等适宜的场合,适当在班级每个孩子的心里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明白:有时候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虽然令人不快,但这种体验可以由自己控制,应使自己在各种挫折中锻炼、成长。

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如果能适时向小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

样,当然能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讲一些名人成功的坎坷经历,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不易,女排运动员训练的艰辛,千手观音邰丽华的坚强,张海迪大姐姐对命运的挑战,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积极乐观……他们的成功之因皆归结于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总之,当孩子能自觉用这类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时,这些故事一定能在孩子的心中激起涟漪,我深信榜样的力量。相信他们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些困难,在艰难困苦中寻找快乐,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二、谈话疏导,提高认知,淡化挫折

所谓淡化挫折,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缓解挫折的冲击力与压力。当小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淡化挫折的能力往往比较弱,反应比较简单消极,对挫折往往表现出焦虑、攻击、退缩、退让、固执等,他们基本说不出调控挫折体验的方法,不能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找出原因。所以需要教师在谈话中慢慢去淡化挫折,树立信心。

1.与学生单独谈话

告诉他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但是并非事事都能成功,任何人都免不了失败。有时候,失败是成功的好老师。老师不会因为你一次的失败就对你另眼相看。在老师心目中只要你们努力了,那就是好样的,老师都会喜欢。

2.教會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

合理的宣泄方法有:遇到挫折、困难和不平之事时,可以找父母、老师、朋友倾诉,听取他们的劝慰;或者在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闷。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合理,不能消极地对待。

3.与家长谈话

当孩子遇到挫折影响其心理时,及时和家长联系,分析原因,进一步阐明这种心理与行为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另外,也要让家长明白,让孩子从小遭受一些小小的挫折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可以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家长的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对待挫折。

三、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训练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必须从小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受力。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炼的人,成年后就更能有效地适应环境。

日本有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通过野外远足、马拉松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在美国的中学生中,有句这样的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孩子12岁以后,就会帮家里剪草、送报、当小保姆以赚些零用钱。现在我国有些大城市里的学校开始重视让孩子磨炼意志,组织孩子到偏远山区或者乡下人家里住一段时间,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和

农村的孩子共同劳动学习;也有的家长报名让孩子参加户外野营活动,睡帐篷、攀岩、自己动手做饭……

对于我们这些小学校来说,有些大活动的举行条件似乎不够。

根据挫折的成因,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学科活动中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且通过努力又能解答的练习题;在体育活动中开展一些比赛,如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等;队活动中开展“佩戴红领巾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中“自讨苦吃”,从而使他们努力战胜挫折,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抓住日常生活小细节,磨炼意志

出生在2000年后的孩子,受到的是一种“暖箱式”与“襁褓式”的教育与爱护,没有机会接受生活的锻炼,没有机会离开大人的保护独自“闯荡江湖”。

教育离不开生活,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老师,更应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对他们进行教育。首先请学生问问自己:你平时贪睡贪吃吗?你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吗?你过度迷恋电视、电脑吗?你做过家务吗?提醒学生,千万别做“低能儿”!做饭、洗衣物、刷碗、打扫卫生、倒垃圾、浇花等,只要自己能干的,都尽量去干。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要求孩子每天能自己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回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当有孩子上学迟到时,让他们学会接受老师的有益批评,克服困难,以后按时上学;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时,组织班级里的学生晨跑,在刺骨的寒风中,慢慢承受住外界恶劣环境的磨炼。

五、在情境中学会面对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们能否承受挫折,甚至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我通常还会在班级中创设一些情境,主要是围绕自然环境挫折、社会环境挫折、个人需要挫折,设计“如果你的妈妈住院了”“假如别人错怪了你”“假如你家发生了火灾”“如果你的腿受伤了”等情况,让学生讨论,促使学生增进适应挫折的心理准备,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时关注个别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的反应。

六、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学会自我教育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生活海洋。”对于中队中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学会看课外书,无疑是一条进行自我教育的极好途径。我特意在班里举行了“好书推荐会”的主题班会,邀请个别只注重成绩而忽略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来参加,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是第一步。活动很成功,很多家长在主题班会后主动征求老师的意见,请老师推荐一些书目。在班里,我还按计划开始了“读书会”活动,从读《爱的教育》开始。因为这本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接近,而且书中无处不在的爱一定能深深感染学生。

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一举一动,成绩的一起一落,总是牵动着老师的心。可是,对于这些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往往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经不住挫折的考验,面对挫折恐惧而消极悲观,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这些心结,也许对他们目前的学习、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可是如果我们不加疏导,孩子心理上的坎不能过去的话,对他们人格的发展势必造成不能弥补的损失。

特别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将来步入社会的他们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因此,我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跟上。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享受,创设挫折情境,刻意培养耐挫能力。挫折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堂必不可缺的课。希望通过我们这些辅导员,使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困难时,都能快乐、轻松地面对。

参考文献:

[1]苏惠兰.浅谈小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4).

[2]朱立宏.青少年的挫折心理及调适[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9).

[3]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刘晓明.小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5]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誗编辑 王梦玉